生活得太舒适可能会损害你的健康。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说,他养生的秘诀是“适量饮食”,即不要吃得太多;身边很多医生也告诉我们要多运动,控制食量。这些建议告诉我们不要活得太舒服。为什么会这样?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甜食的。吃甜食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甜食,所以我们总是在寻找更甜的食物或使它更甜。

在古代,野苹果的甜味和胡萝卜差不多。后来经过人类栽培,苹果的含糖量是野生苹果的几十倍。现在苹果可以榨成苹果汁,苹果汁会去掉苹果的植物纤维,从而增加同体积食物的含糖量。食物中的糖分就是这样逐渐增加的。吃进去的糖会分解成血糖,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但血糖过高对血液有害,人类必须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当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时,人体会分泌胰岛素将血糖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含量。为了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现在的年轻人要比五十年前的人分泌两倍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含量。糖分摄入过多,一方面使人体脂肪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胰岛素分泌的增加,身体细胞对胰岛素逐渐变得不敏感。也就是说,以前只要胰岛素开始分泌,细胞就把血糖转化成脂肪。后来,细胞只有在分泌更多胰岛素时才能工作。这就增加了胰腺的负担。时间长了,胰腺的功能下降,胰岛素不能分泌,产生了二型糖尿病。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葛优躺着的,就是我们总喜欢躺着什么都不做。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人体是一个“用进废出”的机器,也就是你经常使用的器官往往功能比较好,不用的时候功能就会下降甚至萎缩。例如,为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医生会让病人经常打麻将,这就是原因。比如手术后在田间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恢复。

所以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运动量太小,这其实是在告诉骨骼,“我不需要这么强壮的骨骼”,因为维持一个过度强壮的骨骼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这对人体来说太沉重了。你一直躺着不使用。我们的身体是以节约为原则的,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骨质疏松。如果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组织和器官都不被使用,人体就会逐渐减少在这方面的投入,这就是“用之而后弃之”。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即时满足。近两年,育儿教育中的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话题相当火热。所谓瞬间的满足,就是我们总是在情感上对当下当下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感兴趣,并积极行动,而忽略了这件事情的长远价值。

比如在面临乘电梯还是走楼梯的问题时,往往会选择电梯。原因是目前,乘电梯可以节省能源和时间。从长远来看,走楼梯可以增加运动量。虽然你知道你需要增加运动量,走楼梯会更健康,但是你还是会不自觉的选择坐电梯,也就是说你会选择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这种不利因素会逐渐积累,逐渐形成巨大的长期危害。当然这也不能怪,因为人类对短期伤害和长期伤害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人类倾向于削弱长期伤害,却加强短期伤害。

听了三个例子,你是不是有点迷茫了?你追求的生活太安逸了,正在毁掉你的健康。

原因可能是你还没想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安逸的生活,是满足的生活,还是幸福的生活。或者你认为舒适和满足本身就是幸福。让我们明确一点:

安逸不等于幸福。

当我们在身体上或情感上感到舒适的时候,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但它不是快乐本身,所以当我们追求快乐的生活时,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想要的是快乐的生活还是舒适的生活。想要幸福,就不要把短期的安逸误认为幸福,因为安逸是短期的,幸福是长期的。现实中,我们在享受短期舒适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会有长期的伤害。

2.满足不等于幸福

很多人因为童年时期压抑的需求,在长大后寻找满足自己的可能性,很容易发展成过度满足,甚至变态满足。比如小时候长期缺肉的人,长大后会吃太多肉,每次吃肉都会有满足感。比如他们小时候被父母管教太严,长大后又特别崇尚自由。但满足不等于快乐,同样的满足是短期的感觉,快乐是长期的状态;把满足不当幸福,会毁了幸福本身。

首先,避免过度舒适。舒适不代表幸福,舒适的生活不代表我们的身体能适应。比如电梯和汽车的使用减少了人体的运动量,空调的推广降低了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舒适的座椅可以让人久坐却带来腰椎劳损等各种问题。

但是,我们并不是主张人类完全按照原始人的方式生活。毕竟现代文明也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我们希望人们在头脑中建立这种意识,避免过度舒适带来的人体对环境的不适应。事实上,无论什么过量都对健康有害。现在提倡吃粗粮,但是粗粮吃多了会身体不舒服;过度运动也会造成身体负担。我们要让大家明白,现代人的舒适度整体上是过度的,要在思想上敲响警钟。

过于安逸的生活不仅有害健康,还容易摧毁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和孩子保护得那么好,以至于我们的身体和孩子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容易被打破。适当接受不良环境的刺激,有助于调动我们的身体保护机制。

如果你的家人有这样的误解,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