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湾景观

朝阳建议客人去爬山,夏颖盖华欢迎他们。

沿着松竹掩映的石阶缓缓登高,水声潺潺,鸟语花香。

路边有两块大石头。左边刻着“疑是仙境”,右边刻着“盖华迎客”。两边各有一株古老的赤松,枝桠扭曲交织。它是明末清初重建太平宫时种植的,树龄都在300年以上。松叶郁郁葱葱,山风吹来,随风摇摆,就像迎接远方的客人。幸福似东海,长寿胜南山。

这座山峰因巨大的石壁上刻有大大小小的“寿字”而被称为“寿字峰”。

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往今来,从秦始皇派徐福东寻找长生不老药,到唐玄宗派孙谭到崂山采药炼丹,再到崂山道士世世代代修炼养生。直到今天,人们都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可见“长寿”二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寿字峰上刻有中国古今书法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寿”字,有隶书、篆书、行、草、楷等。,在巨大的岩壁上形成了一幅壮观的长寿画卷,也是“寿”字书法展。我们可以一边欣赏高峰和低谷,一边欣赏书法艺术。其中“寿”字非常醒目,威严,高20米,宽16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欣然题写“天下第一寿”,堪称“中国最寿字”,寓意“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很多游客来到这里,喜欢以“长寿”二字为背景拍照。一个是留作纪念,一个是祈祷他们“长寿”相伴。大圣醉酒送别蟠桃宴,仙桃不期而降人间。

这块大石头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桃子。其形象生动,是景区著名的象形文字之一。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据说孙悟空在太后的蟠桃园偷吃桃子时,其实并没有全部吃掉,只是咬了一口,扔了一个。其中一只在此秉公上岸,成为现在的“石桃”,又名“仙桃”。底部缺了一块,原来是孙咬过的。道生阴阳,初称盘古。

索道上,站在东南方向,北面的石墙光滑垂直,上部呈三角形,东侧面向天空。缝隙呈现出人的眼睛、嘴巴、鼻子的轮廓,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详细地仰望天空,被称为“盘古老人”。

传说万世之初,创造世界的盘古老人从混沌隐逸中走了出来。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他奋力劈出一片空间,用头撑天,用脚着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此时青阳之气渐升至天,重浊渐沉于地,阴阳从此明。然后,盘古老人熟练地把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摆好,把地上的山、海、湖画出来。后来盘古老人用泥土塑造了万物的形态,轻轻松了一口气,万物就有了生命。盘古老人觉得很累,就选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山峰上睡着了。这一觉持续了上亿年,他至今没有醒来。

这是索道的中间站,离出口不远,可以参观著名的道观太平宫及其周边景观。如果继续乘坐索道上到最后一站(终点站),一路“清风送我上青天”,就可以到达山中的奇特洞穴——田蜜洞。山顶的洞穴与天空相连,深邃而有趣。攀天洞为径,心高则广。

出了索道终点站,顺着石阶上山,就到了天洞。洞口附近,山石挺立,世界狭小。要参观这个奇特的洞穴,必须从下往上爬才能找到广阔的天空,因此得名“寻天洞”。

寻天洞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天然石窟,由两个大悬崖之间的裂缝中的许多巨石组成。该洞海拔100多米,形态奇特,风格独特。它不同于石灰岩溶洞,有着钟乳石、石柱、花卉等奇形怪状的溶洞景观,也不同于景区内的其他花岗岩溶洞,一眼就能看出来。寻找洞穴奇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下到上分为五层。洞内蜿蜒曲折,奇奇怪怪,惊心动魄,扑朔迷离,可谓集奇、幽、险于一身。洞外“寻天洞”四个字是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题写的。进入洞穴后必须施展钻、爬、移、渡等十八般武艺,否则无法进出。出了洞,就是上元山,难得一见的景点。这座铁锁桥叫“步云桥”。过桥似乎近在咫尺。用当地人的话说:站在上元峰顶,用手就能戳到天空“咔嚓”一声。你不妨试一试。

这幅石刻——“洞静无雨,草常湿,山高无风夏消”,是著名艺术理论家邵大真先生题写的。

这是郭沫若先生的著名石雕《天上的市场》。站在这里,我环顾四周,却见群峰挺拔,松涛阵阵,巨石嶙峋,千姿百态,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尤其是夜晚,海上燃起渔火,村舍灯火闪烁——多么“空中街”的景色啊!

这块石雕——“世界一瞥”由著名艺术理论家蔡红先生题写,寓意上元仙境指日可待。

这块巨石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头向东伸出,全神贯注地盯着大海。这种景观被称为“海龟探海”。另外还有很多花岗岩形成的景观,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松径深处是一座幽宫,静者声大于声。回望千年兴衰,晨钟声盼平安。

静雅这座古朴的道观,就是崂山著名的道观——太平宫。

太平宫建于宋朝剑龙元年(960年)。它是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将崂山路的刘若卓命名为“有篷真人”后,用资金修建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他做了黄袍加身的皇帝。为了粉饰太平,他把训练有素的刘若卓请到北京来谈玄学和道学,想留住他。由于刘若愚固执己见,宋太祖封他为“盖华真人”,命他回山重修太清宫,修建上清宫和上元宫,作为刘真人的寺院。就连他身后的山也取名“上元山”,是皇帝给的。太平宫建成后,赵匡胤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改国号为“太平兴国”,上元宫为“太平兴国院”。南宋末年,元军攻陷杭城,南宋的两位爱情公主李恊和谢安乔装逃到了太平兴国院后面的堂子庙。此后,太平兴国院改名为太平宫,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宫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修缮,建筑材料的选择沿袭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并沿袭了明代以前的黑色简瓦和石板瓦的组合,基本保留了原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全真七子来到崂山后,宫中道士皈依了郝太谷创立的华山学派。

当我进宫时,首先看到的是“海上宫殿”,据说是宋太祖在建造太平宫时封的。这是清代华世奎的手迹。

太平宫整体建筑呈“品”字形,由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正殿供奉妈祖,东西偏殿分别供奉关胜和文昌帝。这块巨石上有一条裂缝,把它一分为二。从上面往下看,上面的那块像是一条睡在石头上的龙,所以叫“睡龙石”。传说这条“睡龙”偷了太后三坛酒,因醉酒而睡着。王太后知道后,勃然大怒,将他贬为下凡。龙涎泉是他喝醉时从嘴里滴下的唾液。也有人说这种沉睡的龙每100年才醒来一次。石壁上刻有两首五言诗,是明代山东学者邹山所作。

正殿的这两棵桂花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一种是金桂,另一种是印规,通常在八月到九月开花。花开的季节,金色和银色的桂花争奇斗艳,芳香四溢。东院此亭悬挂的仿古铜钟,清光绪十八年(1888)重铸,四面镌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长生不老”、“四面吉祥”等字样。下图刻有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河八种自然现象。每当清晨钟声响起,因为山中的寂静,空旷的山谷回荡,钟声清脆的声音久久不绝。这一景观被称为“太平萧中”。

仲婷前面有一个安静的小花园。这棵木兰和紫薇都是100多岁了。玉兰是一种珍贵的花,但魏紫是自宋代以来最受道教青睐的花,可能是为了纪念魏紫斗角的创始人陈抟。紫薇种植在华山派的道观里。

宫外石壁上镌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于1981年夏游太平宫时留下的墨宝:“赤金永不够,白玉无瑕,自古罕见,魔道分明,容不得半分。”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一定不能混淆,原则要明确。诗歌令人难忘。奇峰怪石生,多有他灵愿送此身。

太平宫后面右边的巨石看起来像一只跪着的羊。从远处看,它神形兼备,口、眼、鼻、头栩栩如生,故称“羊石”。

还有一个关于羊石的美丽传说。很久以前,在山脚下的小屋里有一个年轻人。他勇敢又善良。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发现两只狼在袭击一只老羊。老羊被夹在腹背受敌,只能还手,被两只狼咬死。年轻人立即拔出一把柴刀,狠狠砍在狼的正面,一针见血,狼死了。另一只狼看起来很糟糕,跑了。年轻人在后面追着又砍,只砍了一条狼腿。原来,被救的老羊是来此修行的羊仙。为了感谢年轻人的救命之恩,羊仙女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从此,羊仙子日夜跪在这里,害怕狼回来滥杀无辜。久而久之,她变成了这只石羊。日出时,东海火红如火,咆哮的峰峦峡谷怒不可遏。

与羊石相邻的山峰,犹如一只俯视大海的雄狮,故称“狮子峰”。狮子峰背山面海,在云表令人肃然起敬。一只狮子巨大的张嘴可以同时容纳十几个人。狮子口的上下颌骨之间,由于风雨的侵蚀,岩石颗粒凹凸不平,形成了一颗有历史的“牙齿”,非常逼真。穿过狮子肋骨下的洞穴,就可以爬上狮子的背。这里是观看海上日出的理想场所,也一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地方。天亮之前,望着东方的大海,在海天交界的地方,一条白色的鱼腹渐渐出现,周围的景物也渐渐从黑暗中浮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光越来越亮,逐渐从橘黄色和玫瑰紫色变成丹红色...突然,海面上出现了一个半圆形的火球,一点一点地上升、扩大。初升的太阳离开大海的那一刻,就像“托起”了大海,太阳和大海之间形成了一个“把手”。突然,太阳轻轻地跳了起来,“把手”被释放了,太阳升出了海面。这时,大海的金光不停地闪耀,随着海浪跳跃。再回头看,上元山被染红了,满山都披上了华丽的夏服饰。场面极其壮观。这种景观被称为“狮子峰客日”。如果早上赶上云,从远处看狮子峰,又会是另一番奇妙的景象:云朵在狮子峰的腰际飘来飘去,海风吹来,云朵如流水云,如波涛汹涌。再看狮子,在翻滚的云海里,好像急着要爪子,嘴巴张得大大的,抽着烟,在天空中呼啸。此景观名为“十陵恒韵”,是“崂山十二景”之一。

狮子峰顶及其周围石壁上还刻有许多明清古诗词,也极具观赏价值。另一个巨大的鳌拜生活在,但黑龙是看不见的。

沿着太平宫后墙往西不远处,你看到的这块圆形巨石是由另外两块巨石支撑着的。这三块巨石形成了一个天然洞穴。洞外的石壁上,刻着凸双钩四个大字——“敖老隆仓”。洞穴深、宽、宽敞,可容纳20多人。祭坛是供奉全真教始祖王重阳和他的七个弟子的。因该洞明代以前供奉老子,故称“老君洞”。明朝隆庆时期(1567-1573),山东书生邹善几次游览崂山,都觉得这个洞名有点俗气。随行的即墨县令杨根据史籍中“老君,你还是条龙”的描述,将洞名改为“游龙洞”,沿用至今。洞额“云曾有老子访,后有助北”是明末学者顾所作,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诗句。洞内右侧石壁上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写的《道德经》第一章全文摩崖石刻,笔画流畅,功力深厚。

洞顶的这块巨石上刻着三组星座和“混石”二字。传说在1000多年前,刘若卓独自在上面修炼了10年没有停歇,才成为著名的道士。

以前这块巨石上没有台阶,普通道士上不去。容易上的道士会按照上面星座图指示的方向,向着不同的星星修行。白龙就这样飞走了,一回头就再也忘不了郭老恩。

狮子峰西北的这个山洞就是白龙洞。前面的山涧叫“白龙涧”,下面的水湾叫“白龙湾”,海湾上的拱桥叫“仙人桥”。不用说,这一定是白龙和任贤有关的地方。

传说从前白龙湾有一条白鳗,经常到上面的洞穴修行苦修。一天,张骑着驴来到这里,当他看到他非凡的技能时,他知道他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所以他做了一些启示。鳗鱼真的变成了一条白龙飞走了。后来,人们把鳝鱼修行的山洞叫做“白龙洞”,张经过的桥叫做“仙人桥”。有意思的是,张骑的那头倒挂的毛驴看到这里的美景,就想家了。一不小心,他的蹄子踩到了桥边的石头上,被张鞭打了一下,于是他跳出来跑掉了。没有,我还留着“蹄印”。

仙人桥上方是白龙洞。白龙洞是由一块长约18m、宽约12m的椭圆形巨石扣在五块鼓形巨石上组成的天然洞穴。洞内供奉十八罗汉。“白龙洞”一词是明代山东武将周露题写的。白龙洞石刻数量之多,艺术欣赏价值和考古价值之高,堪称“一绝”。古诗的作者是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丘处机不仅修习道教,而且学识渊博,擅长诗画。当年来崂山,他在白龙洞修行了一段时间,在洞石壁上留下了20首赞美崂山风光的诗。

序为丘处机《诗二十首序》:“东莱即墨之狱山,四面环海,结平川,巨石参天,峰峦险峻,陆上风光真美,但在海中僻远,名不佳。于子长归杨基抵达三城永恒观,遥望南方炊烟,隐约可见。道人们互相邀请,聚会推迟了几天,于是悠闲地唱了二十首歌,很容易成为鳌山,因为道路通畅。栖霞长春紫书。”诗词朗朗上口,简洁易懂,崂山的《天地之境》跃然字里行间。山里有什么?山上有许多白云。

白云洞是崂山著名的道观。这个洞穴海拔400多米,背靠陡峭的石墙,面向一条深涧。它自然而独特,是崂山著名的洞穴之一。

白云洞建于唐天宝二年(743)。据史料记载,开元末年(741),唐代道士符江在崂山求医。来到崂山后,他选择了这个依山傍海的山洞修行。当时没有太多的人工建筑,只清理了原有巨石下的一些碎石土。

宋代,江南道教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来到崂山,修建了白云洞,白云洞才形成了一座寺院。

白玉蟾,又名“葛长庚”,祖籍福州,曾在海南为官。后来,他去武夷山修行道教。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被封为“紫穆斯林”,一生游历包括崂山在内的名山。

白云洞创建后,主持白云洞的道士因为道路艰险,物资运输不便,断断续续。直到明末清初,在崂山道士田白云的主持下,这个山洞才真正建成道观。

白云洞是由三块巨石堆砌而成的洞穴,四周有石条环绕,入口朝南。洞穴呈方形,宽约7米,深约7米,高约2米。洞顶是平的,地面是用石条铺成的,可以同时站几十个人。最初,大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白云洞”二字为清末翰林尹题写。

白云洞周围的三块巨石,左边叫“青龙石”,右边叫“白虎石”,前面叫“朱雀石”。此外,后面还有一块“玄武石”,这四块巨石被视为四方之神的象征。

山洞前院的这两棵银杏树也是一公一母,并肩而立,相随相伴,都是1000多岁了。

洞后有许多古松,郁郁葱葱。其中一种形状非常奇特,枝叶茂密。据说有一根树枝斜伸出洞顶,伸到洞外,站在下面往上看,像一条龙在天上飞舞。这种古松被称为“华山松”。

这种由古树和白云洞交织而成的奇特景观,就是“崂山十二景”之一——“云东盘松”。

东院墙下的玉兰已有200多岁,是崂山最老的玉兰。

青龙石下面的洞穴叫“睡风洞”。由于这里特殊的地形条件,山风吹到这里,所以得名“睡风洞”。据说这里曾经是坤道(女道士)修行的地方。旁边的山洞叫“菩萨洞”。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道士赵体顺的主持下,对白云洞进行了重修,修建了以青龙亭为主体的24座寺庙,人工建筑400多平方米。最大的是青龙阁,分上下两层,长约12米。* * *门楼六座,正殿前65,438+065,438+0级台阶,青龙阁前33级台阶。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白云洞一直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殿堂。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自幼在太清宫出家的即墨道士王生本带领弟子在白云洞另建窝棚修行。他生吃五谷杂粮,从不剥谷壳。他虽然103岁,但一定是黑乎乎的浓墨重彩。1770年正月初九,他突然对弟子们说:“我将在今天立春死去。”说完坐起来等死。他的遗体葬在白云洞东南二仙山半山腰的逍遥谷,藏骨塔还在。

抗日战争时期,崂山道士积极支持抗日斗争,屡遭日军“扫荡”。面对残暴的日军,白云洞道士义无反顾,宁死不屈。日军杀了道士邹全阳,烧了白云洞楼。从此,白云洞中断了道教活动。

白云洞南侧有两个洞,一个是清虚洞,另一个是赵普洞。清虚洞是一个人造石洞,用于道教修炼。坐在洞里的人可以俯瞰下面的山海风光。赵广石油是一个天然洞穴。

游览白云洞附近的景点,慢慢欣赏藏园傅欢老人所写的诗句:“夜月美,海淡寒,玩石悠然,飘然升仙”,感受“升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