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综合征的一般临床表现中医应该如何解毒?
黄腻苔多见于舌苔患者,但因浊毒轻重而有所不同。舌质红,苔腻,薄而厚,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浊毒重者舌质紫红色、绛红色,苔黄腻或中根黄腻。由于脏腑不同,舌苔反映的部位也不同,如浊毒受阻则舌中部黄腻;浊毒阻滞肝胆者,舌质两面黄腻。皮毛的颜色和质量根据新的患病时期而变化,最初在津液未受伤害时,可见黄腻的皮毛。浊毒久伤津液,就成了枯黄的苔。
滑脉常见于浊毒脉患者,尤其是右关脉。滑数、串滑、串细滑、细滑临床常见。病程短,浊毒盛,可见弦滑,或数脉弦滑。病程长,阴虚带浊毒,可见细滑脉,重细滑脉。但当患者脉象重而细时,多为浊毒阻络、瘀血阻滞,不应认为是脉弱或冷。比如《金匮要略》中的“太阳病,关节痛烦,脉沉细,此谓湿痹”。他还说:“佛法的积累,附骨的细脉,也是积累。”以上说明细脉主导湿浊,而非虚。
排泄物和分泌物混浊有毒,表现为大便粘稠难闻,有臭味,尿液呈淡黄色或暗黄色或浓茶样,汗液污浊难闻。
中药如何解毒中药的理论创新是中药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药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动力。浊毒学说以中医整体思维模式探讨当代生态环境和人们自身饮食、情绪、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浊毒学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浊毒作为一种致病和病理机制,广泛存在于各种疾病的过程中,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浊毒学说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辨证论治后的正确诊断,而且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的疗效,开发各种有效的祛浊解毒药物。因此,浊毒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浊毒”作为中医学术术语,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在“浊毒”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建立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通过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浊毒可引起细胞、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殖、萎缩、化生、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坏死等。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其代谢和功能异常,甚至衰竭。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已将浊理论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性免疫性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特别是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溃疡性结肠炎。
从浊毒产生的途径及其致病特点来看,浊毒证一般存在于许多癌前病变中。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因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痰湿蕴结,邪毒郁热所致。但在实践中,如果按照气滞血瘀、痰湿痹阻的一般思路来治疗肿瘤,效果并不理想。
浊毒学说认为,癌症的发生,要么是“天之浊”,要么是“地之浊”,要么是“人之浊”,是内生的,损害了正气,使脾胃功能失控,导致气血生化源不足,气血源浊,脏腑阴阳失调,虚实停滞,逐渐成为一种恶性疾病。
浊毒的治疗是去浊解毒,包括芳香化浊、祛湿排浊、渗湿排浊等。解毒治疗包括清热解毒、活血解毒、散结解毒、祛湿解毒、以毒攻毒。目前,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筛选出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基本分为五大类,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利水渗湿、虫攻毒。这与浊毒学说的方药思想不谋而合。浊毒学说为中医癌前病变乃至肿瘤的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浊毒学说来源于临床,经过梳理、归纳、总结,上升为浊毒学说。我们将浑浊度理论与西医实验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指导实验设计。同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在整体观和动态观医学思想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在消除疾病症状、改善和逆转病理组织、调整和恢复整体功能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效。在充分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继承和创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独特的浊毒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