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理论
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其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是:
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阴阳两种物质组成。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总是在运动变化的。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就呈现出一种病理状态。但是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的时候,并不是孤立静止的看问题。
方法:从动态的观点出发,即强调“永动机观”。
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域疆域、早晚等)密切相关。).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有不同的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治同一种疾病时,更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不一样的。
人们认为,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孤立地对待某一种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原初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行气”,有“升”和“降”四种形式。运动带来的各种变化被称为“气化”,比如动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集合”。
气是天地的中介,使天地交感。如:“人与天地相关,对应日月。”
天地之精化为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性质的概括。起初是指阳光的背面,对阳光为正,对阳光为负。
阴阳互动包括:阴阳相生、阴阳相济、对立制约、相互利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但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在中医中,五行反映了人体五个系统与这五种属性之间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领导的五大系统。中医研究的不是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整个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中医、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来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相互作用包括:互生、互抗、克制、胜利、互辱、相乘、母子和睦。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和奇恒之府,俗称脏腑。象:一指“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即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三指“应象”,即脏腑对应四时阴阳之象。
通过外在“象”的变化,了解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观藏”。即“观其外而知其内。”
“脏腑”不仅仅是解剖类型的概念,更是一个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具有“化生藏精”的一般功能。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其总的功能是“分解水、辨浊、散渣滓”。
奇恒宅:指“脑、髓、骨、脉、胆、子细胞”《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生于阳者得风、雨、寒、热”,“生于阴者得食、蔽、阴阳、怒”。《汉书·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将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气入脏腑,为内因”,“四肢九窍,血行下通,淤血不通,为外感皮肤所致”,“心房、金刃、虫兽受伤”。宋代陈武宣提出“三因”说:外因、内因、非内因。现代将病因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夏、湿、火燥)和疔疮。内伤病因:包括七情(情绪、忧虑、悲伤、恐惧)、饮食不当、疲劳。次要原因:包括痰、血瘀、结石。其他原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各种毒物、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