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的生死观与养生之道。
杨朱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他说:“所以,智慧弥足珍贵,救我也弥足珍贵。”所有的生物都有一种“救我的天性”,不仅是人,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因为要自救。他还说:“权贱,侵物贱。”就是他认为侵犯别人和其他东西是最卑鄙的事情。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丢一毛钱,造福天下,不可同日而语。明知道满世界都是衣服,我不拿。大家不亏一分钱,大家对世界不好,世界就被统治了。”古代人伤一根头发为天下谋利益,他不肯给;他不希望世界上所有的财产来支撑他的身体。每个人都不伤害自己一根毫毛,每个人都不为全世界的利益而工作,世界才会太平。
可见杨朱的利己主义并不是损人利己。他看重“救我”和“侵物”;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侵世养己的事。他要的是“利己不损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与他悲观的生死观有关。他说:“一切不同的人都是天生的。和你在一起的人会死。人生有德,有傻,有高尚,这是不一样的。死了,恶臭就消了,也是一样。”世界上所有的生物活着的时候都不一样,一样的东西就是死亡。人活着的时候有聪明的,愚蠢的,高贵的,低贱的区别,但是死后都是臭腐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他还说:“十年不死,百年不亡;仁者圣人死,凶者愚者亡。生为尧舜,死为腐骨。烂骨头,谁知道区别?伊稀死后,你活着的时候有趣吗?”死后,谁会知道死前的区别?所以最好还是管好生前的事,死后就不管了。
这种消极厌世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人民生命财产危在旦夕,于是出现了两种极端思想:像墨子那样呕心沥血拯救世界的思想和杨朱那样极端悲观的思想。
杨朱从生死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养生”思想。他说:“发自内心的感动,并不违背自然;.....游从性,不反万物。”随心所欲,不违背自然的喜好;遵循自然的本性去玩,而不是违背万物的喜好。这和道家思想类似,但他追求的是一种妥协。胡适说:“杨朱的养生理论,不可太穷,也不可太富。太穷‘丧命’,太富‘累命’。”(中国古代哲学史)这个概念值得现代人深思。
杨朱补充道:“你可以快乐地生活,但你可以逃避。故善生者不窘,善逃者不育。”快乐的生活,舒适的身体。所以,善于让生活快乐的人不会穷,善于让自己舒服的人不会下海。杨朱只追求两件事,即“快乐的生活”和“轻松的生活”。他不追求长生不老,不求长生不老,只要活得开心舒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