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中的“智、明、力、强、富、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作者:李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赢的人强,赢的人强。知足者富有。力者有志。不要长期失去它的位置。死而不亡的人还活着。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注释:
1,强:坚强果断。
2.逼: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3、死而不亡:身虽死,道犹存。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翻译;
能够理解和认识别人叫智慧,能够认识和了解自己叫聪明。能够战胜别人才是强大,能够克制自己的弱点才是强大。懂得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不懈努力,是志向。不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死而“道”犹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中国有句话叫“人有自知之明”。最早表达这句话的是老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是最聪明也是最有价值的。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精神修养的问题。任说,这一章“宣扬了一系列消极的、保守的、反思性的精神修养观”,“也宣扬了精神胜利法,说死而不死就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著《老子新译本》)
一些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例如,张认为老子的观点是“为什么是唯心主义?‘不死’是鬼的理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聪明、智慧、力量、强壮、财富、志向、长寿、长寿等品质,这些品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老子极力宣扬“不死”,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无为”的思想主题,“死而不死”不是宣传鬼神论,也不是宣传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永恒的,这当然可以看作是长寿。
清末民初同样研究《道德经》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却可以长生不老,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理论、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会对现在和后世的人产生长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观点应该说主要不是受佛教影响,而是受老子思想影响。
论《道德经》的思想: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联系德性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讨论“道”和“德”两个问题。“道”既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个人修行的方法,即修道;“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大多是讨论修道的“德”。《道德经》,用三个字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道德经》的内容很难理解,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例如,道德经典的内容被描述为待人接物、管理家庭、管理国家的方法等等。老子的本意应该是教人如何修佛。道德是基础,道家是道德的升华。没有德行的基础,你很可能会在待人接物、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方面失败,你将无法“修佛”。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需要的;出家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灵,超然的生活,这也是德行所不可或缺的。《道德经》的道德部分占了经书的很大一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每个人对《道德经》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看法。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从养生、哲学、政治、兵法、自然科学等角度都有不同的见解。这些认识既片面又合理。“道”是整体的朴素,“万奇之门”从某种角度来说,把它当作局部的东西来看待,显然是片面的,这是瞎子摸象。另一方面,“道”生成万物,也包含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物通过不同的路线通向“道”。从这方面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有人片面地把“道”解释为“物”、“神”或“法”。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的本义。道不仅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一种有思想的精神,一种理性的法则,而且是一种无形的,无形的宇宙根源,它导致了这一切。物质、精神、法律都是道的衍生物。“道”是先天无限的。“道”是自然之祖,是宇宙万物之源,是宇宙万物之本。只有正确理解“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把它作为正确理解《道德经》全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