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养生:三叉神经痛吃什么好?
谷雨节气过后,就是神经痛的发作期,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在此提醒各位朋友,一旦生病不要紧张,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某一部位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此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前额、上颌骨或下颌骨。疼痛常突然爆发,表现为闪电般、刀割般的难以忍受。该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多为风寒邪气之感,局限于面部经络,导致经络拘牵,血液循环受阻,突然疼痛。《苏文巨痛论》说:“寒入经络迟,而不能哭。客在脉外,血少,客在脉中,气受阻,所以痛。”此外,肝气郁结,肝火郁结,饮食不当,食滞生热,肝胃火冲面及身体阴虚,家务劳动伤精,导致阴虚火旺,从而导致了本病的发生。此外,牙齿、口腔、耳鼻等疾病也可诱发此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症状。对于感觉寒冷的人,要疏通气血;肝胃郁火者,可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宜用滋阴降火之法。针灸对这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多为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踝关节灼痛或针刺痛。严重时疼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此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证有不通之意。其病因无非是风、寒、湿侵入经络,导致经络气血不通。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以感觉普通感冒为主,并有游走性疼痛者称为痹证;以感受寒邪为主,疼痛剧烈者,称为痹证;以感受湿邪为主,表现为口苦、麻木、嗜睡的称为“之”;急性发作伴有发热症状称为热性关节痛。凡患坐骨神经痛者,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疏通经络气血瘀滞,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解痹。
就肋间神经痛而言,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肋部疼痛。中医称之为“胁痛”、“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俱痛。”《论苏文藏气法时间》也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少腹。”从病因上看,肝脏位于胁肋区,其脉络分布于两个胁肋,所以肝有病时往往会出现胁肋疼痛的症状。而肝为风木之脏,性喜调郁。情志郁结,肝气失疏,络脉不通,经气不畅,则可引起胁痛。如果肝气郁结持续时间较长,则气滞血瘀,或络脉因坠而淤滞,也会导致瘀血和胁痛。不管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说都与肝气不适有关,所以治疗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谷雨节气气温虽然以晴暖为主,但早晚时冷时热。早出晚归的人要格外照顾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谷雨节气的饮食调养要体现天人相应、食药合一的营养理念,尤其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选择食疗时不应误用食谱。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药膳养生食谱:
三色汤:
材料:黄豆芽2根,姜丝20g,红辣椒1个,植物油,白醋,湿淀粉,鸡汤,盐,香油,味精。
做法:油锅烧热,黄豆芽翻炒几下,加入白醋翻炒至八成熟,出锅待用;锅内加入鸡汤和姜丝,红椒烧开,再次烧开,加入豆芽,盐,湿淀粉勾芡,倒香油出锅。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比较适合肌肉挛缩,腰膝疼痛的人。
注意:患风寒湿的人不宜吃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带等寒凉食物;热痹患者不宜食用胡椒、肉桂、花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性化火之品。
黄鳝:
材料:生鳝鱼1斤(两块),糖22斤,番茄酱1斤,干淀粉1斤,黄酒,白醋,盐,葱,姜,湿淀粉,香油和蒜,花生油2斤。
做法:将鳝鱼宰杀、开膛、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的块,用刀塞斜切成两段(两端不短),再切成条(一端不切),用黄酒、盐、葱、姜浸泡,然后将干淀粉一根根排好;将番茄酱、糖、白醋和湿淀粉放入碗中,加入一些水制成调味汁。
大火烧热炒锅,将1斤油倒入炒锅至八成热,将鳝鱼抖入锅内炸至金黄色,取出放盘,锅内留少许油,下蒜泥煸香,倒入调好的酱料,倒入香油,浇在菊花鱼上。
功效:补虚、祛风湿、强筋骨。特别适用于体虚、风寒湿痹、痔疮患者。
人参蒸鳝鱼:
材料:鳝鱼1000g,党参10g,当归5g,熟火腿150g,盐,绍酒,胡椒粉,姜,葱,味精,清汤500g。
做法:党参、当归洗净浸泡切片备用;鳗鱼切好后,去除内脏,清水洗净,开水烫一下,捞出,刮去粘液,切去头尾,再将肉剁成6厘米长的段;将熟火腿切成大块,姜、葱洗净,切片、段备用。
锅内放入清水,放入一半姜、葱、绍酒烧开,然后将鳝鱼段倒入锅内,焯水后捞出,放入汤碗中,将火腿、党参、当归放在面条上,放入葱、姜、绍酒、胡椒粉、盐,然后倒入鸡汤,用纸巾泡好,放入蒸笼蒸1小时左右至熟。
功效:温养气血,强筋骨,活血通络。多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