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充符合二十四节气的饮食?
1.膳食补充剂(简称“膳食补充剂”)的基本原理与食物的性能和应用密不可分。
合理使用食物性能是食品补充剂应用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主要是指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饪加工,合适的食物晶体种类。首先,一定要注意食物的合理选择。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具有相应的辅食性能,搭配合理,就能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相反,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或者引起一些疾病。
一般来说,食物往往是单独食用的,但为了增强食物的治疗效果和食用价值,以及营养保健功能,往往会将不同的食物搭配使用。食物的这种搭配关系叫做食物配伍。食物之间或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会因相互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性能,故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根据辅食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相匹配是指在某一方面性能基本相同或相近的食品,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的辅食功效和食用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羊肉温补气血与当归补血止痛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的功效;与生姜配伍,可以增强温中散寒的功效,同时还可以去除羊肉的腥味。再比如菠菜猪肝汤。菠菜和猪肝可以养肝明目。二者配伍可增强养肝为明天的功效,更擅长治疗肝虚、视物模糊、夜盲症。
(2)忌惮相杀是指两种食物合用时,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可以被另一种减轻或消除。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前者是为后者恐惧,后者是为前者自相残杀。比如经验表明,大蒜可以防治蘑菇中毒,橄榄可以缓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度中毒,蜂蜜、绿豆、乌头毒都属于这种配伍关系。
(3)邪是指两种食物合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其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性质基本相反)。如吃银耳、百合、梨等滋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加入辣椒、生姜、花椒会削弱前者的功能;再比如吃羊肉、牛肉、狗肉等温补气血的食物,再吃绿豆、鲜萝卜、西瓜等。,那么前者的升温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在日常饮食中,这种不协调的食物很少同时出现在食谱中,但各地的习惯不同,人们有时可能会吃多种食物,所以这种情况有时可能会出现。
(4)相反,两种食物合用时,可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据记载,蜂蜜变成洋葱,螃蟹,海藻变成甘草,鲫鱼变成厚朴等。,但这些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从人们长期的饮食经验来看,食物的相反配伍是极其罕见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食物配伍不仅可以增强原有功效,还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食物的组合比单一食物具有更大的治疗价值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此外,还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增强其食用性,提高人的食欲,这是配伍的优越性,是食品应用过程中的更高形态。根据上述食物配伍的不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决定是否要避免食物配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地区喜欢添加姜、葱、辣椒、花椒、辣椒等调味料。做饭的时候。如果调味料和食物的性质相反,就不能视为不相容。比如在凉性蔬菜中加入姜、葱或辣椒、花椒,由于实际用量很少,只起到开胃、美味、刺激食欲的作用。
2.食补的目的一年四季都可以补,主要包括补与补、补与养的意思。它对人体的真正意义是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统或现代的科学方法和食物、药物等辅助手段,对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修复和补充,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按照中医的观点,只要人体始终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疾病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的。即无论哪个季节,都可以根据季节的特点,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味道来实施进补,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恢复其动态平衡。
因为人的生理机能整天停不下来,工作疲劳,疾病等。可能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所以也需要及时补充。不能机械地认为只有某个节日才能弥补,这样会耽误恢复。这就是所有季节都要补的原因。
所谓补,是针对虚的,只要看到虚的现象,就可以补。虚的现象可以表现出各种症状,称为虚证。总的来说,虚证的内容非常广泛。由于脏腑损失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常见的虚证有阴阳、气血、五脏虚等。
(1)阴虚一般表现为精气不足,趋向燥热,潮热盗汗,颧骨蒸青,手足灼热,口干咽燥,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夜多梦,遗精,舌苔少红,脉数。临床上有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脾(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①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烦发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津液少、脉数。多见于营养不良、神经官能症、贫血、甲亢,以及一些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②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至午后潮热,神经发热,盗汗,两颊发红。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
③肝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腹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舌红,脉细数。常出现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等症状。多见于高血压、甲亢、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疾病。
④脾(胃)阴虚表现为口干舌燥,饥饿,食欲不振,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数。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⑤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视力下降,健忘失眠,或咽干口燥,夜间更甚,心烦发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女性闭经或崩漏,男性遗精,舌红少苔,脉数。常见心阴虚、肝阴虚、肺阴虚。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甲亢、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
(2)阳虚一般表现为功能减退伴有寒症,如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嫩、苔白或薄、脉弱等。临床上可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三种类型。
①除上述症状外,心阳虚还可引起面色无华,胸闷,或心前区疼痛,舌色紫红。常与心气不足并存,严重者可伴有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全身无力、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②脾阳虚者,除阳虚症状外,尚有貌不扬,食欲不振,食后腹胀隐痛,喜压温,大便稀薄,或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少而清,脉弱而细。常伴有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疾病,以及水肿、白带过多等慢性疾病。
⑤除上述症状外,肾阳虚更为明显,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苍白乏力,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白带冰冷等。同时可见脾阳虚的症状,伴有五更腹泻,大便不消化,腹部冷痛,或水肿严重,使皮肤凹陷;也常与心阳虚同时出现。多见于全身无力、慢性消化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不全、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3)气虚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有头晕、气虚、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多动症、舌淡、脉弱。可伴有腹胀,进食后更甚,脱肛,子宫脱垂,或子宫出血等。一般可表现为心气不足、肺气不足(兼有卫气不足)、脾气不足、肾气不足等类型。
①心气不足表现为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气短,舌淡苔白,脉细而弱或结。多见于心阳虚见的疾病。
②肺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身倦乏力、咳喘、动则气短、声音低沉、面色苍白、舌淡、脉弱。由于外守功能下降,仍有恐风寒、自汗、易感冒等卫气不足的症状。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3)脾气虚表现为食少而痴,食后腹胀,大便不实,气虚懒言,四肢倦怠,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若伴有抑郁脾气,可出现言语低沉、气短、乏力、食后腹胀、腹胀重、排便频繁,或排便时间延长,或子宫脱垂等症状。脾气虚不能控制血液,可见于妇女便血、皮肤紫癜、月经过多或不洁淋漓。多见于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子宫出血等疾病。
(4)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失眠,心悸,健忘,唇淡,舌淡,脉细弱。心血不足和肝血不足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①心血不足除血虚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习惯性流产等疾病。
②肝血亏虚除血虚症状外,还表现为头晕耳鸣、失眠梦多、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筋脉紧张、肌肉震颤、手指甲不屑、女性月经量减少或闭经。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夜盲症等疾病。
(5)肾精不足表现为智力低下,骨骼发育不良,小儿生长发育不良,身材矮小,动作迟缓骨骼虚弱,囟门闭合延迟,或“鸡胸”“龟背”;成年人有过早花白和过早脱落,牙齿抖动,健忘,脚无力,男性不育伴少精,女性不育伴闭经等。多见于儿童发育不良、成人不孕、性功能障碍、早衰等疾病。
以上各种使人衰弱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并不限于某个季节。所以,对于虚证,无论哪个季节出现,都要及时进补,保持身体健康。
3.膳食补充剂的基本特征。保健四季膳食补充剂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和“营养学”并不相同。它们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历代食疗营养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中医的重要特点之一。《苏文四气调神论》指出“圣人未治,而未治也。”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不仅贯彻在一般医疗行为的应用中(如药物、针灸等。)预防疾病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还充分体现在中医食品的四季滋补中。比如《千金要方》里说:“不知吃什么者,不足以存”,“夫在身,所以多病由之...饮食不合理。”指出不注意饮食营养和卫生是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说明注意饮食卫生对维护健康意义重大。
中医的“防”包括无病防和无病不防两层含义,四季的食物调理也是如此。人体在患病前或患病后都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把饮食作为治疗疾病和防止病情恶化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当食疗效果不理想或无效时,才求助于药物治疗。例如,《千金方耀食疗方》中就相当明确地指出,“食物能驱邪固脏,愉悦精神,振奋意志,从而补血。如果你能用食物来缓解你的疾病,你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苏文还强调,人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地以药攻病,而要在用药物去除大部分疾病后,立即用饮食调理正气,否则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正气。
(2)辨证论治(即在临床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患者的精神、体质和环境等因素,正确识别不同的“证候”,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给予相应的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贯彻在中医的各种疗法中。
很多疾病都有自己的饮食禁忌,注意饮食禁忌是疾病能否早日康复或趋于恶化的关键,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中医的食物调理中,特别重视脾胃的功能。胃是水的海洋,具有分解水谷的功能,脾能将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是柴米油盐的来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对克服跛行邪气,协调阴阳,强身健体,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大多数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减弱,食欲多为平淡,必须特别注意;即使是适合疾病的饮食也要适当控制,不要吃得太多,反而加重脾胃负担,使疾病无法消化而加重,或者复发称为“食积”,或者引起其他疾病。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来说,虽然在饮食上给予进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其脾胃功能的衰减,无法以丰富的口感进行滋养。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补,促进食欲,逐步增强脾胃功能。
总之,要根据脾胃消化、吸收、运化的功能状态,给予不同的饮食,这是辨证饮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根据阴阳、虚实、寒热的辨证,按照《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对于虚证,要注意阴虚和阳虚的区别,给予滋补食物。阳气弱者宜温益气,使杨灿旺盛,阴精亏损者宜补精血,使阴精充足。阴虚火旺者宜用甘凉进补(进补食物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葚、莲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子、甲鱼、淡菜、鸭蛋、面筋、牛奶、薏米、粳米、小麦等。),以及阳虚怕冷者宜用甘温补药(进补食物主要有温补)为实证,要分清是哪一种实邪。如果是热毒引起的疾病,就要给予凉性饮食(如西瓜、鲜莲藕)。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疾病,就要用温热的饮食(如干姜、羊肉、红糖)。
再次,要明确疾病属于哪个脏腑,根据疾病所在的脏腑采取不同的食补。如《灵枢五味》说:“脾病者宜食糯米、牛肉、枣、葵花;心脏病患者宜吃小麦、羊肉、杏、鹿茸;肾病患者,应多吃豆卷、猪肉、荤素、霍;肝病患者宜吃麻、狗肉、李子、韭菜;肺病患者应该吃小米、鸡肉、桃子和洋葱。”这种基于脏腑辨证的食疗方法,并不是无序无原则的,而是基于中医五行学说的。比如牛肉、大枣、向日葵等。用于脾脏疾病和肝脏疾病。这是因为甘能入补脾,甘能解除肝的苦味,不至于造成肝木过强,压制脾土,使脾病得以恢复。
此外,历代劳动人民还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对某些疾病有特效的食补方法,如葱白豆豉祛寒,马齿苋治痢疾,鲤鱼赤小豆利尿等。,可根据病情适当选择。以上食补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掌握辨证施食的原则,就能灵活变化,应对自如。
(3)性味歧视食物之所以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和药物一样,在性味上各有优势。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口味,根据疾病的性质,采取积极治疗和消极治疗的方法,从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平衡阴阳,恢复健康。
药物有药性,食物有食用性,和药物一样,可以分为四气(或四性)和五味,即寒热、苦涩。而食物的四性不像药物的四性那么明确,一般分为温性和寒性两类,介于两类之间的则归为平性(即不冷不热)。食物的冷暖是根据它们对身体的作用来决定的。能缓解或消除热证的食物都是寒凉的(如发热时吃的西瓜、梨或荸荠),能缓解或消除寒证的食物一般都是温热的(如阳虚人吃的羊肉、生姜)。
食物的性质和味道必须与疾病的性质相适应,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饮食禁忌。比如寒证要忌食生冷、瓜果等寒凉食物,宜吃温热食物;热证宜吃寒、平食物,忌温热食物,忌辛辣、姜、葱、蒜、烟酒及油炸;阳虚宜温补,寒凉不宜吃;阴虚的人应该进补,避免吃温热的食物。再比如肺结核患者,大多属于阴虚体质,所以应忌食伤阴络的麻辣食物,吃了可能会咯血;水肿的人一定要忌盐,因为盐咸而寒,会加重水肿;肝阳上亢的身体应避免吃风或热的食物。如果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容易动风扬阳,加重病情。
食物的五味与治疗密切相关,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人们普遍认为:
辛味有行气、活血、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的食物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等。),而辛辣温热的食物也能祛寒。
甘味,有调和中焦、补中之功,常用于治疗虚证和急性疼痛(如蜂蜜、焦糖、甘草等。),而甜润的也能润燥(如蜂蜜等)。).
酸味,有收敛、收涩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汗出、腹泻、遗精等各种证候,以及含有酸味的食物(如乌梅、山植物)。
苦味,具有导泻燥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证、肺气过盛所致的烦躁不安,寒热湿热证的食物中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生菜等。).
成味,具有散结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硬结、瘰疬等有成味的食物(如海带、海蜇、紫菜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不同脏腑对所需食物的口味也不同。《五脏形成探源》说:“心苦、肺苦、肝酸、脾甜、肾咸,也是这五味合而为一。”可见,膳食补充剂与食物“味道”的密切关系,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4)责任在于和解。由于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各种性味分属不同的脏腑,所以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注意食物五味的调和,注意食物进补的要求和禁忌,掌握适度和禁忌的规律,从而达到治病强身、无病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首先,食物的禁忌与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以及在生病的情况下调和阴阳、恢复身体、强身健体、祛邪息息相关。《苏文六解藏象论》说:“五味藏于胃中。味藏服五气。气生和谐,津液互补,神生。”意思是人体要协调食物的五味,使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强壮。如果你偏爱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五味就会失去和谐,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对于患者来说,更要注意五味的调和,切忌偏食某一味,否则会加重病情,改变证候。这是因为“酸的时候吃多了不好意思。”咸血,多吃,使人口渴。邹欣齐了,多吃点,简直令人心碎。苦骨头,吃多了让人吐。肉吃多了很烦,让人有各种变化。同样,也要注意寒、热、凉食物的调和,不宜多吃冷热不均的食物。
饮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程及其恢复期要注意某些不适合该病的食物。特别是在疾病恢复期,由于邪气刚刚消失,正气尚未充盈,肠胃不堪重负。如果还贪食或暴饮暴食,肠胃会再次受损,疾病可能会再次复发。中医所谓的“食复”、“病遗”指的就是这个。比如对于外科疮,人们一般会说不要吃某些鱼类、海鲜等“发物”。
还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将不同口味的食物适当的一起食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如黄芪、薏苡仁可加强润燥利尿的作用;如果红小豆搭配鲤鱼,节水效果会更好;比如水产品一般都是凉性的,做菜需要葱和姜。目的之一就是用葱、姜的辛辣味来调解水产食物的寒凉。此外,还要非常注意药物与食疗的配合,即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合药物治疗的食物。中医书上有很多食物禁忌,比如吃牛膝要吃牛肉,吃商陆要吃狗肉,吃桔梗和乌梅要吃猪肉。这些经验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值得我们借鉴和验证。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味道和服用的药物的味道是否有矛盾。服用热药时,应伴有热食物。如果吃了生冷的食物,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者引起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服用止汗药时,要避免生冷和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会使药物的发散作用无法发挥,从而影响疗效;服用滋补药物时(如人参、鹿茸等。),快萝卜,因为萝卜是破伤元气的东西,会让这类药物失效;服用健脾和胃、舒胃的药物时,不要吃豆类和油腻的食物。
4.食补的基本方法选择不同功能的食物,或者通过食物与中药的配伍,经过加工,就可以做出体现中医发汗、泻下、温清不同规律的食补,主要有益气健脾、养血滋阴、补肾填精、益胃生津等。
(1)益气健脾法益气健脾法是补气健脾的总称。补气法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脏腑功能、强身健体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质、气虚证患者。健脾法具有健脾除湿、益气升郁的作用,适用于脾虚虚弱或脾虚证患者。
①补肺气法是通过选择补肺气的食物,或者将中药与食物相结合,烹饪制成食疗的一种治疗肺气虚证的方法。比如大枣、麦芽糖、蜂蜜、鸡肉、人参、党参、黄芪等。分别被选择和制造。常用于肺虚气虚,气短,声音低沉,易感冒或出汗。
(2)补脾法:治疗脾虚证的方法是选用补脾食物,或者将补脾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制成食疗。比如糯米、大枣、五花肉、鸡肉、鹌鹑、党参、白术、山药等。分别被选择和制造。常用于脾虚、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厌食、便溏等症。
⑤健脾祛湿法选择健脾祛湿的食物,或将健脾祛湿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后做成食疗,治疗脾虚湿困证。如莲子、芡实、薏苡仁、红小豆、扁豆、茯苓、白术、鲫鱼、鳗鱼等。,常用于脾虚、水湿、面色沉重、四肢肿胀、肠鸣、腹泻等症。
(4)益气升沉法,选择能补元气的食物,或益气升阳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气虚下陷证。如果选用鸡肉、羊肉、鸽子、鲫鱼、大枣等制作饮食,治疗气不摄血证的方法称为益气摄血法。如花生、大枣、龙眼肉、鳗鱼、乌贼、黄芪、三七等。常用于吐血、便血、鼻衄、肌肉痉挛、崩漏等。
(2)补血养阴法补血养阴法是两种方法的统称。补血法具有增强机体造血功能,补充血虚,滋补心肝,滋补身体等作用。适用于血液循环不足、久病后血虚及失血后的各种血虚证;滋阴法具有养阴液、养筋骨、抑杨琪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或久病发热后阴液不足的患者。
(1)益气生血法选择具有益气生血功能的食物,或将补气养血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后制成饮食,治疗气血两虚之证。如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桂圆、鸡肉、猪肝、羊肉、黄芪、当归等。常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手指甲无光泽、头晕心悸等症。
(2)养血养心法选择养血安神的食物,或养血养心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血虚不养心证。如桂圆肉、荔枝、大枣、葡萄、猪心、鸡肉、人参、当归、酸枣仁、茯苓等。常用于心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
⑤补血养肝法:将补血养肝的食物或补血养肝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肝血亏虚证。如胡萝卜、菠菜、猪肝、鸡肝、枸杞、桑椹、何首乌、当归等。常用于肝血不足,视物模糊,头晕目眩,胁痛,惊悸,手脚麻木。
④养阴息风法是选择养肝阴、平肝息风的食物,或养阴息风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阴虚风动证。如桑椹、黑豆、甲鱼肉、牡蛎肉、乌鸡、龟板、鳖甲、白芍等。常用于肝阴不足,风虚手足蠕动,筋骨紧绷,头眩等症。
⑤养阴清热法是选择养阴清热的食物,或者将养阴清热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阴虚阳亢证。如梨、莲藕、甲鱼肉、龟肉、牛奶、乌鸡、生地、龟板、枸杞、桑椹等。常用于阴虚火旺、心烦热、骨蒸、盗汗、潮热、颧骨绯红等五症。
(3)补肾益精法补肾益精法具有补肾益气、滋养元阳、填精强筋等作用。适用于肾气精气不足引起的发育迟缓、早衰或遗精不孕等症。
①补肾养阴法治疗肾阴虚、精血亏虚证的方法是选用补肾养阴的食物,或者将补肾养阴的中药与食物混合,通过烹饪制成饮食。比如芝麻、黑豆、枸杞、桑葚、牛奶、牛奶、猪肾等。分别被选择和制造。常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消渴遗精等。
(2)温补肾气的方法是选择温补肾气的食物,或温补肾气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肾气虚证。如核桃仁、板栗、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肉苁蓉、淫羊藿、附子等。常用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遗尿,阳痿,遗精等症。
④填精补髓法是选择填精补髓的食物,或补肾填精的中药与食物混合,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精虚证。如芝麻、黑豆、甲鱼肉、海参、贻贝、猪脊髓、羊脊髓、肉苁蓉、鹿茸、枸杞等。常用于腰膝酸软、足膝痿软无力、须发早白、气虚乏力、发育迟缓等症。
(4)益胃生津法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和润燥生津法的统称。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口干、便秘。润燥生津法具有润肺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肺燥伤津、咳嗽咽干。
①益胃生津法,选用养胃阴生津的食物,或用益阴生津的中药拌食,煮熟加工制成食疗,治疗胃阴不足或肠燥。如梨、甘蔗、菱角、莲藕、牛奶、芝麻、蜂蜜、麦冬、石斛等。常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