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节气养生要点

严寒节气养生要点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寒气也来了。中医讲究天、地、人的适应。一方面,它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年中物候的变化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节气虽然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中“运”与“气”周期性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的保健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整理了大寒节气的养生要点。

精神:感觉不错。

所谓“暖身先暖心,暖心暖身”。表示心神强健,气机通畅,血管和谐,全身四肢都能温暖,以抵御严冬严寒的侵袭。所以,在严寒季节,要安心养神,尤其是老人,因为今年的严寒恰逢春节,儿孙满堂。此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喜悦或悲伤,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气血通畅,藏于体内的阳气不受干扰,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为。”

我推荐:严寒和经络养生的锻炼

生活: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日常生活方面,还是要符合冬季隐居的特点,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滋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了滋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天寒地冻,御寒防风”。寒冷的季节,除了注意御寒,还需要挡风。衣服要随着气温的变化增减,手脚容易冻僵,尤其是保暖。

“严寒”季节注意早睡晚起。

明天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天文专家解释,在“大寒”季节,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什么保健注意事项?

从节气来说,大寒在“四月九”和“五月九”这段时间。此时,节日寒潮频繁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持续的“晴冷”态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军副教授表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秋冬要养阴藏阳,寒冷的冬天更要注重阳气的采集。

健康建议1早睡晚起。

所谓“养阴”,其实就是指阳气的汇集。中医认为,从秋天开始最好早睡早起,但在寒冷的冬天,应该早睡晚起。此外,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才能符合阳气在自然界中藏而不露的特点。

如果违反自然界秋冬收阳规律,会导致冬季“肺伤”“瘫痪”。比如秋冬季节容易发生慢性肠胃炎、肌肉萎缩、疼痛等疾病;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和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等。)在秋冬季节也容易复发。

所以有这些病史的老人在这个节气里要特别注意保暖,早晚少出门,避免感冒。早上尽量晚起床,中午或者下午可以到户外活动一个小时左右。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多穿一件外套,最好是帽子和围巾。

健康忠告2热身的最佳时间。

初冬需要吃些软的食物,如蜂蜜、银耳、雪梨、甘蔗等。但是现在这个寒冬季节,可以吃一些牛羊鸡犬等温热的肉,或者喝一点酒,促进血液循环和脉搏。

如果我上火重,出汗多,舌苔厚,就容易心烦,失眠,口干,咽干,咽痛。在烹饪这些食物时,我应该加入知母等苦味和寒性的草药,或吃豆腐和萝卜等潮湿的食物。

生活:睡前洗脚。

在严寒季节,除了早睡晚起,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寒从腿起。”人腿脚冷了,就都凉了。“饭后三百步,睡前一壶汤”,睡前用热水泡脚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改善足部皮肤组织营养,减少肌肉紧张,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特别是爱看书写字、久坐至深夜的人,睡前应先用热水泡脚。

运动:日出后运动。

俗话说“冬天多动,少生病;冬天懒,喝碗药。“冬季活动和锻炼对保持健康具有特殊意义。严寒季节的运动可分为室内和室外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打篮球等。,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不宜过猛,以免扰乱阳气。同时,户外活动不要起得太早,最好等到日出。

食补:保护脾肾,滋养肝血。

重感冒的饮食要遵循护阴抑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咸宜苦,以养心强肾,忌食硬寒之物,忌食热性食物,以防损伤脾胃之阳。但燥热之物不宜暴饮暴食,食物的味道可以适度浓烈,有一定的脂肪和一定的热量。另外,要多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此外,由于大寒恰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为春节准备丰富的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饿感和饱腹感失衡。同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消积的食物,如山药、山楂、柚子等。,而且还可以多喝些小米粥、健脾祛湿粥之类的进行调理。

另一方面,严寒季节仍是冬季进补的好时机,重点应放在保护脾肾、滋补肝血上。进补有两种方法:一是食物进补,二是药物进补。“药补不如食补”,应以食补为主。偏阳虚的人宜吃温性食物,如羊肉、鸡肉等。滋阴的食物,如鸭、鹅、龟、鳖、木耳等,适合喜欢阴虚的人食用。药物补充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症状来服用。比如体质虚弱、气虚的人可以服用人参汤;阴虚的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会喝酒的人还可以结合药酒进行滋补,如十全大补、枸杞酒、虫草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