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励志故事

任何选择创业的人,都不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以免因为创业路上的一点点困难而退缩。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搜集的创业者励志故事。让我们来看看。

创业励志故事1 2012在扬州国际酒店用品展上,一款直径10米、面积78.5平方米的乐松牌电动餐桌被组委会深深打动。现场公证,一举创下最大电动餐桌的世界纪录,并被授予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而这张餐桌来自娄底乐松自动餐桌厂。

然而,谁能想到,这款拥有十余项国家专利的自动餐桌的背面,却经历了14年的发展期;谁能想到,邓卓琼的奶奶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默默支撑着家里的开销?这种一心想要成功,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又没有出路的创业艰辛,可能根本体会不到。

“一个新产品从市场调研到研发再到生产、推广、销售,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1988开始,父亲就开始开发,一直是输入,输入,不输出。直到2002年才研发出第一张电动餐桌。”作为中国第一家生产电动餐桌的企业,乐松在创业初期经历了艰难的R&D和推广过程。

“电动餐桌刚出来的时候,推广起来非常非常困难。”说起当时的情景,邓卓琼讲了一个故事:“第一台电动餐桌研发成功后,我父亲找了当时娄底最好的金象酒店来推广。太贵了,酒店经理李连连摇头。当时酒店的餐桌一般都是折叠桌,最多一千块钱就能搞定。突然有人拿出一万多块钱的电动餐桌让你买,真的很难接受。我爸说,别买了,酒店免费放的,穿坏了就算自己的。就这样,我们找到了放置我们第一张电动餐桌的地方。然而,一个月后,餐桌被酒店买走了。”

在第一张餐桌成功销售的鼓舞下,通过广告、展览、互联网推广和同行的参与,我们逐渐接受了电动餐桌,使其成为酒店的必备用品。

及时把握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搭建电商平台,打造湖南卡福莱。现在高端酒店行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电动餐桌行业需要做的是调整产品结构,考虑低端酒店的需求,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这两年,经济下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实体经济也举步维艰。如何寻找出路,寻求转型,也是邓卓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出路只有两条,要么给乐松餐桌插上移动互联网的翅膀,要么做出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机缘巧合,我们找到了德国人卡夫瑞。他们也非常想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我们设立了湖南卡夫瑞作为德国总部在中国的分公司,作为德国卡夫瑞日化产品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独家代理。

在邓卓琼看来。一个产品能否成功打开市场,不仅取决于品牌号召力,还取决于良好的品质。“我的头发是洗发水。我觉得如果我会用,应该很多人都会用。试用后感觉产品质量真的很好,洗完头发三四天不痒。测试表明卡夫瑞的产品完全可以与国际一线品牌竞争,这也坚定了我们合作的信心。”

“现在是合作的时代。如果还是想一个人创业,成功的几率很小。”经过多年的创业,对于如何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邓卓琼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如果你想推广一个新产品,如果还用以前的方法,你就死定了。“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用微信业务+电商+O2O来征服世界。一个好的产品,加上优秀的团队,再用好的销售模式去推广,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创业励志故事2“趁着年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是冯占斌的创业动力。冯占斌在郑州一家医药公司做了十几年的业务员,现在是新密来集镇一家农业旅游公司的老板。从一个业务员到独自创业,冯占斌说这来自一个灵感。

2013一个偶然的机会,冯占斌发现某村在土地流转后整体做苗圃种植。他被眼前整齐壮观的景象吸引,灵光一闪:“这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创业项目,既能以生态农业创业致富,又能保住家乡的青山绿水。”

冯占斌随后回到家乡唐王村,与村干部讨论业务规划,并向群众解释土地流转的好处。在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他提前流转了近110亩土地。之后,他去北京聘请农科院的专家进行田间规划。有限的资金,冯占斌动员全家集资360多万元。最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占地近110亩,涵盖生态农业观光、苗木种植、农业养殖、垂钓、养生休闲等多种原生态项目的农业观光有限公司成功成立。

在园区规划、苗木品种选择等方面,冯占斌率先提出了“生态、绿色、循环、跨学科科学相结合,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现在苗圃培育区已种植女贞3000多株,桂花树6000多株,并配以广玉兰、国槐等其他树种,满足市场需求。种树后,冯占斌利用林下空地,通过绿农散养的方式,养殖了3000多只乌骨鸡、4000多只柴鸡、20多头黑土猪。蔬菜种植区,种植黄瓜、南瓜、大葱等时令蔬菜,不打一滴农药;经济作物区有红薯、小米、绿豆、黄秋葵等优质作物,不能用作任何化肥;在捕鱼区,占地约15亩的规划鱼塘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

说起未来的目标,冯占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憧憬:“就在上个月,流转了80多亩地,下一步就是扩大园区规模。他还想利用其他荒坡,投资建设20个特色洞穴。”他说要在新密建一个多功能公园,集农业生态观光、水果采摘、垂钓、一站式农民吃、住、玩为一体,吸引更多人,打造新密最美乡村...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尤其是创业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带来的光环,却没有看到。成功之后,他们付出了我们从未忍受过的艰辛。

企业家励志故事3伏牛堂米粉创始人

在24岁的张天一决定在北京开一家常德米粉店之前,她已经出版了一本书,做过专栏作家,在全国各地举行巡回演讲,并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

那年高考作文,他写的文言文作为反面教材上了新闻。大二时,他放弃了成为全职学生会主席的机会,创办了“天一碗”餐厅,开了两家连锁店。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时,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北大的硕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吴。

2014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他,又叫上三个合伙人,在北京CBD环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层开了一家伏牛堂湖南常德牛肉米线店,并宣称“我们是90后,为自己打工”,“用知识分子的良心,还原异乡的家的味道”。

37平米的空间在同层的餐厅里显得很局促。为了保证质量,他们一天只供应120碗米粉,所以要提前一天预约。下午3点,可以看到门口挂着“米粉售完,欢迎下次预约”的牌子。

这家店的布局有点像日式拉面店。张天翼高度评价了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都重复说他想像小野二郎那样“经营一种生活方式”,他一生都在卖寿司。

很多湖南老乡慕名而来,但大多有“不太可能好吃”的心理。一天晚上,一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66岁的常德大妈来到这里。她不知道如何预约。当她最后到达的时候,米粉已经卖完了。阿姨匆匆离开,过了一会儿回来,手里端着一碗没有汤的面。她让张天翼用伏牛汤给她倒汤。一边吃,她一边兴奋地说,已经16年没尝过这样的家乡了。

为了这个味道,张天一和他的表哥周全几乎尝遍了常德的米粉。

那时候刚过完年,家乡的雪还没有融化,天气又冷又潮湿。两兄弟走在街上,想向他们的老师学习。常德最大的米粉店,当时缺人,想进去。招聘的阿姨看了一眼:“恐怕你不是来工作的吧?”

两人改变了策略:直接在店里吃,吃完后说明来意。大佬们反应更直接,大多摆摆手:“去去去,不给。”直到有个知名米粉店老板愿意收徒弟,但要价60万。两兄弟只好继续每天吃粉。过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有米粉店老板愿意低价收徒弟了。兄弟俩喜出望外,很快,伏牛集诞生了。

现在,刘晓是伏牛堂的“会计先生”,宋硕负责品牌推广,周全是负责产品的“CPO”,张天翼是“师傅”。周全从来没有做过饭,切菜的动作还是很僵硬,手腕上贴着一个大大的创可贴。“嗯,这种事经常发生。”张天一说,他们赚的是实实在在的“血汗钱”。

伏牛堂大火后,很多投资人主动呼吁,承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张天翼一一婉拒。他想得很清楚,“拿了就有得拿。”他认为用宗教虔诚把一碗牛肉面做到极致,是“一件很理想化的事情”,“走向法律”。盈利和赚钱都是“去法”的副产品。“如果一开始目标就是赚钱,那么结果只能是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