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到医宗金鉴是官方刻本?
某大学著名版本学专家(戴南海)作出鉴定结论:“所有乾隆年间印制的书籍,封面中间均有“玉钻”二字,在“玉钻”二字左右各有一个麒麟图案。金剑术左右两侧有龙争火球(图一),下方有波涛汹涌。凡是有上述标志的,都可以定为乾隆刻本。《金鉴外科》是乾隆四年用华凯纸印刷的活字书,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如果《金鉴外科》卷数完整,保存完好,无任何缺损,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相当可观的。反之则降低。”
首先参考以下两个方面。
字体:清晰的字体。道光以后的字体结构显得潦草、扁平、细小、死板,字排列得很紧密,很伤眼。帝国编译正是如此。从第一行看,泰医院的医字“院”的单元部分的第三幅和院字的第三幅有笔迹交错连接的现象。活字里没有这样的。
纸张:盯着翻拍的印本《余》照片,也能看出纸张暗沉灰暗,粉质感较重,应该是清末民间坊刻常用的粉胶纸。它的纸是最容易被压坏和摔碎的,看的时候经常会有纸片掉下来,不容易保存。粉纸也有像宣纸一样的竹帘图案,经常让人误以为是宣纸或者化学纸。
麻纸:黄白相间。黄麻纸略黄粗糙,有的比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粗糙,附有草棍。它又薄又硬。纸线都很宽,大概一个半手指。宋代用白麻纸刻字,元末用黄麻纸,纸纹逐渐缩小,约一指。明初还在用。
罗纹纸:色泽洁白,质地柔软,有明显的横条纹,似丝织丝绸,故名。宋代以来就有了,但很少见到宋代的这种纸。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颜色洁白,质地柔软,纤维丰富,韧性强;黑棉纸呈黄黑色,韧性稍差。明初多用。嘉靖以前较薄,龙、万以后略厚。清初只见过几本印刷本。
竹纸:色泽淡黄,略脆。宋、元、明初均有使用,嘉靖以后更为普遍。
华凯纸:精致、洁白、薄、坚韧、柔软。常用于清代内府和扬州诗局的篆刻。嘉和刀的品相较少,在家刻中偶有使用。
历史联系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略粗糙,但无秸秆屑附着,纸质细腻。干龙之后用的很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有很多种。半纸,质地薄而细,色白,柔软有弹性,可用于绘画和印刷书籍,清末民国时已有部分书籍使用。能吸水的玉板纸,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广泛用于印制碑刻、书籍、画册等。棉纸用于临摹和拓印青铜器、铭文和印刷字画。
毛边纸:米色,正面光滑,背面略厚,质脆,干燥后多使用。
太师莲纸:微黄,细腻,干净,坚韧。干燥后,它和上述边缘纸是两种最常用的印刷纸。另外,我们可以查一下之前的描述,包括具体某本书的字体、线型、版式、卷数、刻制年份、刻制地点等。如解释各种版本的《四简明日记》注释,以及其他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和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善本均可查阅。古人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录》、陈《解题录》等,也可根据需要浏览。在《医宗金鉴》全文中,首先对王道医学进行了系统论述。王道医学是“以慈修诚医,明中庸,修持正中之术。”“仁”、“诚”、“容”的儒家医学风格是“药王”的思想主题,其具体特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经典,遵循规律,博采众长,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王道医学”是主流医学的代表。
因为今天的中医乃至传统文化界充满了混乱,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名词概念眼花缭乱,标题学派大量存在。在保健热的噱头和政策的支持下,改革开放后颇有气功大师的热闹景象。做项目的人多了,讲课的人多了,办班招生的人多了。但是真正靠背书学习的人比较少。他们还没毕业就走了一些弯路,甚至差点误入歧途。好在他们迷失了方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我借此机会和你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