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中有哪些哲学道理?
1,一个枕头。
相传古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鲁,家境贫寒,穷困潦倒,却贪图享乐,迷恋当官。有一次,在一家旅馆里,道士卢翁给了卢生一个枕头,对他说:‘只要你抱着它睡觉,一切就都圆满了。“当时酒店里的人都在出丑(即小米粥),卢生就睡在卢翁给的枕头上。在沉睡中,他梦见自己做官受崇拜,娶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妻子。从此他的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尽荣华富贵。卢生高兴得跳起来,看到卢翁还在旁边,锅还没煮好。刚才只是一个短暂的梦。
这个故事说明,不是基于现实的想法和欲望,最终都会消失。它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做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
西晋时,河南有个地方官,名叫乐光。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生病了,他亲自去看望他。看到他的朋友病得很重,乐光问他怎么了,但朋友犹豫着说。岳光再三询问后才说出真相。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光家里喝酒,正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模模糊糊地蠕动着。突然感到害怕,一股厌恶涌上了喉咙。但因为有几个朋友和他坐在一起,他不方便说,更不方便离开。喝了之后觉得很难受,回到家就病倒了。
岳光听后非常惊讶。“玻璃杯里怎么会有蛇?”他反复思考这件事。回到家走到大厅,终于找到了原因。他派人去请老朋友,他还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令服务员倒满一杯酒,并对他的朋友说:“仔细看,杯子里有什么怪物吗?”朋友一看,和上次一样。一条蛇在杯子里摆动。乐光笑着指着墙上一把硬弓说:“那条蛇就是弓的影子!”“原来如此。这位朋友豁然开朗,舒眉笑了,她多日的病痛突然痊愈了。
岳光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成了蛇,结果生病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负面作用,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负面作用。它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克服错误的意识形态。
3.跟着地图走
据说伯乐老的时候,用自己多年积累的香马知识和经验,写过一本叫《香马经》的书。他还在书中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勒出小马的形状。伯乐的儿子非常想继承他父亲的技术,所以他很好地阅读了《项马静》一书,认为他已经学会了项马的技术,他按照书中所说的去寻找一匹好马。由于缺乏实践知识和经验,他机械地跟风,不从实际出发。他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匹好马,开了个玩笑。《香》中说:“千里马是个酒饼,额头凸出,眼睛突出,蹄子突出。”有一天,他按照这个要求去找马。当他在路边看到一只癞蛤蟆时,他用纸把它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额头和眼睛跟你书里的差不多,除了蹄子不是酒饼。”伯乐一开始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很傻,就笑了。
说:“这马容易跳,难耐。”说明你找的马好不好,但是它爱跳,你管不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伯乐的儿子不从实际出发,抄袭书本,结果闹出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有个池塘,里面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群鱼。一天,大门上发生了火灾。一条鱼看见了,喊道:“不好了,大门着火了。我们逃跑吧!”“不过,别的鱼可不这么想,以为城门失火,离它们生活的池塘很远,没必要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其他的鱼都没有逃脱。
这时,人们赶来灭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倒在大门上。很快,火被扑灭了。随着池塘里的水被抽干,所有没有逃脱的鱼都受到了伤害。
因为城门失火,没逃出来的鱼受损,说明事情是有关联的,切断了就会受到惩罚。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
5上下颠倒
颜(音冉),字文熙,东汉末陈(今河南祁县)人。他的父亲左忠良雍,是汉末著名的学者,以文章著称。文熙从小聪慧,学识渊博,精通音律。后来董卓叛乱时匈奴入侵,公元196年被匈奴俘虏,成为左皇后,在匈奴待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儿子。直到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原,才派人把她接回来。蔡琰在匈奴十二年,历尽艰辛。她想念她的祖国和亲人。她曾写过《胡笳十八拍》,抒发思乡、乡愁之情。后来,尚流的《胡笳十八拍》也描写了蔡文姬嫁入匈奴后的经历和心情。有两句诗是这样的:
天翻地覆,现在却在南方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蔡文姬到了匈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天地颠倒,连北斗七星都南移了。
这个故事表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正确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6.拔苗助长
邹,战国时鲁(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位曾在子思求学的大师被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誉为“亚洲圣人”,著有《孟子》七部。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令人信服。
有一次,蒙克给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人缺苗的时候低头,回来的时候说:“我今天生病了!给小苗帮帮忙!”他儿子赶紧去看,苗快不行了。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他认为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去田里,一棵一棵地拔起秧苗。回到家,他疲倦地对家人说:“今天。
我累坏了。我让何苗长高了几英寸。听到这里,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到所有的幼苗都枯萎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轻视和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做不好事情,还会失败。“鼓励幼苗生长”的故事,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记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7.避免生病和就医
扁鹊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医生。姓秦,名岳。他是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他反对巫术治病,学医。
裕昌桑君擅长各种医术,周游列国行医,医疗实践经验丰富。正是因为秦越人高超的医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人们把他比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称他为扁鹊大夫。
有一次,扁鹊去看蔡桓侯。他呆了一会儿,然后对桓侯说:“陛下,你生病了,现在你还在你的皮肤表层。如果不赶快治疗,你的病情会加重。”蔡桓侯笑着说:“我怎么了?”扁鹊转身出去了,桓侯讽刺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看能治个病就不错了。”这些医生总是给没有生病的人治病,以显示他们的医术。
十天后,扁鹊又去见桓侯,惊恐地说:“你的病已经入了筋骨。如果不治疗,情况会变得更糟。”蔡桓侯不高。
邢育仍以为他没有生病,并没有理会。
10天后,扁鹊又见到了蔡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进了肚子,然后
不治疗就太晚了。桓侯仍不理他。十天后,当扁鹊去见桓侯时,他看了看他,转身往回走。蔡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他派人去问扁鹊是什么原因。
扁鹊对来人说:“如果病在皮肤、肌肉和胃部,可以通过针灸或药物治疗。如今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已无药可治。”
果然,五天后,浑身酸痛,急忙派人去请,但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侯几天后去世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矛盾是任何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不会因为人们的否定和回避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的随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所以,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而不是害怕矛盾,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蔡欢的怕病怕医,形象地表现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妥善解决。
8.欢乐招致悲伤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称他为先生,并尊敬他。淳于髡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对君主有过错或过失,敢于谏的忠臣。但淳于髡进谏。
的时候,很注重方法和效果,不要带容量。
容易得罪君主的直接谏法,多以讽喻谏。因此,我向齐威王提出了三次抗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齐威王执政之初,他第一次通宵饮酒,对国家大事的失败视而不见。春雨坤用过。
隐语谏,把比作一只三年不飞不唱的大鸟,逼着振作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由弱变强;第二次是公元349年(魏王八年),楚军被围困,派淳于髡去赵国增援,送给他黄金100斤,汽车10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非常寒酸,很难达到求援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魏王,不便多问,就用寓言劝谏,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三次,淳于髡到了赵国后,说服赵王邀请了数百名赵国士兵和战车,把楚国士兵吓跑后,高兴地把淳于髡叫到后宫喝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宵饮酒的旧习惯没有完全改变,就边喝酒边提出了一个讽刺的建议。
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喝几何能喝醉吗?”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桶就醉了,喝一石就醉了(十桶作一石)。”
齐威王不解,问:“喝了一桶怎么会醉呢?”
淳于髡解释说:“给酒王之前,执法在旁,建议在后。我害怕地摔倒了,喝了酒,但我喝醉了?男女同桌,交错而坐,杯盘凌乱,上课蜡烛熄灭,主人留守送客,罗罗心思解开,略有耳闻。这个时候他最开心,能喝一石。所以说‘酒多则乱,乐则悲’,一切都好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多少取决于场合和心情。如果国王给我酒,大臣们陪我,我会吓得跪拜喝酒,在那场打斗中我会醉。如果我无拘无束,男女混在一起,行为很放荡,最开心的时候可以喝一块石头。因此,古语有云:“酒喝多了,行为就会失控;太多的快乐会导致悲伤。“这是一切的真相!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的话,说:“好!你讲得太好了。”从那以后,我整晚都不喝酒了。
悲喜交加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快乐和悲伤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它们的对立面。太多的快乐会导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从劣势到优势、从失败到胜利、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就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并在实践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
9、因地制宜
楚国的儿子吴国,在楚平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国国王河洛的器重。有一次,吴王和他的官员们讨论治理国家的最佳方法。他说,“我要让国家强大。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主意。吴回答说:“如果国家要富强,远近各国都要服从国王的命令,首先,“我们必须修复城市防御工事,使城墙坚固高大;其次,要制造更多更好的武器;再者,要发展农业生产,充实粮仓。”
想当霸王的吴王听到吴的话,非常高兴。他对吴说,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搞好城墙建设。
加强战备,广积粮草。否则,我们能说这是上帝征服邻国的宿命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做事情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不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考虑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刀切,结果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心称王称霸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战争准备,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先抓贼。
安史之乱前的天宝时期,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进入
入侵,唐朝着手打。战争虽然发生在边境,却影响了千里之外。
在杜甫心中,他一连写了九首诗,称为“出山”诗。其中,弓要作为劲,箭要作为长。
射手要射马,首领要捉住他们的首领。
这首诗的大意是,那些去打仗的士兵!弓要结实有力,箭要锋利长。要消灭敌人的骑兵,首先要消灭我们脚下的马,要打败敌人,首先要活捉敌人的首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事物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他们之间肯定有矛盾。因为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要矛盾。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去解决。不注意轻重缓急,不抓住中心,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先抓贼抓王,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11,不要一笔带过隐藏伟大。
公元前628年冬,晋国君主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位。秦穆公想乘晋国损失惨重之机,出兵晋国的盟友郑国。老臣蹇叔听说后,对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调动军队去偷袭一个遥远的国家。行军太长了。这能骗得了谁!如果偷袭失败,白白激励你,你什么也得不到。”秦穆公不听坚叔的劝告,派、、和白为先锋,率领大军从京都东门悄悄出发。健叔流着泪对他们说:“孟明,我看到部队出发就看不到他们回来了!”
次年春,伏击郑的来到滑州境内,被郑国君郑穆公所知。孟明别无选择,只好停止前进,抹平了湿滑的乡间,准备取道萧山(今豫西)回国。没想到,秦军一到萧山就遭到了晋军的伏击,被打败了。三位将军、西樵和白被金军活捉。晋襄公的继母文英是秦穆公的女儿。在她的请求下,晋襄公同意释放秦国的三名败兵。
当等回到秦时,穿上丧服,在城外迎接。他流着泪对回来的士兵说:“我没有听健叔的劝告,致使你们战败受辱。这应该是我的责任。”他没有拒绝孟明,并说,“医生有什么不好?另外,我不想隐藏我的美德。”意思是这是我的错。你犯了什么罪?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点小错误,就抹杀他们过去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