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知识

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供你选择):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传统上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流行的端午节习俗比屈原的传说历史更悠久。一些学者推测端午节可能有另一个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的禁忌。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是盛夏流行的季节,俗称“邪月”。故《夏·》曰:“(可)存兰,而存之”(存:积,聚。红烧:收藏。Mi:存储Mi)。《大笠》说:“留兰花洗澡”。洗澡的目的是为了清洁和排除有毒气体,这是对五月恶月的积极预防措施。在此期间,一切行动也是以休息和歇息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相争,生死相分,君子斋戒;沉默,禁欲。”同时,五月也有很多禁忌。据应劭(公元178年)“关隘?据《史记篇》一书记载,汉代有“五月到官,不动则已”,“五月盖屋,秃则已矣”等俗语。5月5日是一个特别糟糕的日子。除了避免“露床荐座”,甚至还有一句谚语“不提五月”。史记?《孟尝君传》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欲弃之。因为田颖认为:“如果和家人和谐成长,会对父母不好。“这种恶日的禁忌,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端午节的诸多习俗中找出避免疫情的食材。

端午节起源的第二种说法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赛跑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他首先引用了吴郡(公元467-520年)的《续和》中的一段话:

5月21日屈原在汨罗病逝,楚人哀悼。每天,大米被储存在竹筒里,并在水中献祭。汉朝军事建设期间,长沙回归欧洲。白天,我突然看到一个自称三闾博士的人,他说:“你应该看看这个牺牲。很亲切。但经常被苦龙留下偷走。如果今天有什么好处,可以在上面放上印楝叶,用彩色的丝绸系上。这两样东西也是小龙害怕的。”回到他的话。世人用五色蚕丝和印楝叶做粽子,都是汩汩的遗风。

同时,闻一多引用了几个文学实例来支持他的理论。这些记载也表明端午节的起源与龙密切相关。闻一多推测,端午节可能原本只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一个节日。根据古代传说,吴越是一个有纹身头发的国家。至于纹身的目的,是“如龙”避免受伤。汉书?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刺身如龙,未见其害。”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节应该是以龙为图腾的人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换句话说,是一个端午节。

虽然这些说法解释了一些具体的现象,但如果把其中任何一种都视为端午节的单一起源,那就太可惜了。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恶日和龙图腾是端午节的可能来源。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相互融合,直到屈原的传说给它们增添了新的动力,端午节才兴盛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和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的一位大臣,他“博学多才,志存高远,知乱世,善辞令”。入朝时,与国王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当你出去的时候,你将会见客人,处理天气。王很愿意做这件事。“因为他很受楚怀王的器重,所以引起了上官大夫和你的尹的嫉妒,并在和在位的国王面前诽谤屈原。楚王渐渐疏远了屈原,甚至拒绝采纳他的建议,最后甚至流放了屈原。悲愤交加的屈原坠入江湖。写完杰作《怀沙》后,他投河自尽。

屈原死后几十年,楚国终于因为奸臣而被秦国所灭。但是屈原,一个忠诚而多疑的悲剧英雄,仍然活在楚国人民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对屈原的喜爱。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向汨罗江,向屈原表示敬意。渔民下了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一个渔民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扔到河里,说如果鱼虾吃了,不会咬到医生的身体。一个老医生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这种药把龙打晕,使它不能伤害屈医生。

没多久,一条晕乎乎的龙浮在水面上,龙的胡子上还沾着一块屈大夫的裙子。人们把龙拉上岸,在脖子上拉筋,然后把筋缠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用雄黄酒擦他们的大脑,这样那些毒蛇和害虫就不敢伤害这些孩子了。

据说屈原跳河的日子是五月五日。从那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在一些地区,菖蒲或艾草会在节日结束时插在门上,这当然是因为艾草有解毒的作用。但是,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民间有一种说法。

唐玄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无数,血流成河。人们一听说黄巢来了,就急忙逃跑。

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入侵河南,到达邓州。黄巢骑马出城察看地形,只见老弱妇孺一波一波地涌出城来。他看到一个背着行李的女人,一手抱着一个小男孩,一手抱着一个大点的男孩。黄巢大吃一惊,下马问道:“嫂子,你急着去哪里?”妇人答道:“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小人,过几天就要攻打邓州了。城里所有的男人都被召集起来守卫这座城市。我们老老少少,还不如早点逃命。”

黄巢指着孩子问她:“为什么你手里拿着小的,却抱着大的?”女人说:“我怀里的是我舅舅家唯一活着的。我手里拿的是我自己的儿子。以备不时之需,我宁愿失去儿子,也要给舅舅家留一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对妇人说:“嫂子,你快回去,在门口贴上菖蒲和艾草,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这位妇女对此表示怀疑,但她回到了城市并传播了这一消息。第二天是五月的端阳,黄巢的军队猛攻进城,却发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着菖蒲和艾草。黄巢为了信守对女子的承诺,只好无奈的领兵而去,全城幸免。

为了纪念这件事,每次端午节过后,大家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和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广为流传之前,端午节的习俗仍然沿袭着恶日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毛毳(卒于1700年)的《四人月令》记载:“是月初五(五月);何智丽黄连丸、霍乱丸;采耳与癞蛤蟆,以合造药而东去。”除了难产,其余都是腹泻、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药丸。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孙以彩帛缚其臂,名曰长生,一续生,一引兵,一引五色,一引诸索,引兵鬼,使人不疾。”从“长命”和“续命”这两个名字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是多么害怕坏日子对生命的威胁。我们不仅实际上制造治疗疾病的药丸,而且在心理防御上依靠彩色丝绸来抵御超自然和无形的鬼魂以及军事灾难。

尽管有这些顾忌,端午节的活力并未减弱,积极祈福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初(240-299)的《地方风俗志》记载,金代端午新兴的风俗有:“挑艾、上吊、踩百草、赛跑”。当然,挂艾是以杀毒为目的,踩百草是后来的一个游戏,叫“百草大战”。被视为端午节特色的赛龙舟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卓(约498-565)所撰《荆楚纪年》注:“按五月五日赛跑,按惯例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处,故令舟救之。”史记没有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说明浩然受到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比赛和祈祷。表面上看是一场救屈原的赛跑,但基本精神还是保持了恶日驱邪的初衷。

南北朝时,端午节又叫“浴兰节”,荆楚有挑艾的习俗。挑艾要在鸡叫之前开始。选择最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者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中有特殊疗效。大多数人把艾草扎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成老虎的样子,然后在上面贴上艾叶,在端午节的时候佩戴。除了采摘艾蒿,还采摘菖蒲泡酒。

到了唐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宫廷里有各种庆祝活动。唐朝大多数皇帝都是在中午的时候奖励手下的。王璞(922-982)在《唐·姚辉》卷三十五中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赐戊己、杨士道“飞白扇”,上面有题词。他说:“过了五天的老风俗,一定要玩衣服互相祝贺。今日送你两把白扇,移清风以增德行。”不仅宠臣有赏,文武百官也有赏。《马谡》(约十世纪中叶)记载,贞观年间,端午节给文官黑玳瑁带,给武官黑银带。“唐叔?李乐之还记载,天宝年间,端午节向祖坟赠送衣服和扇子。

王人禹(880-956)在《开元天宝遗》一卷中记载,唐玄宗:“宫中每逢端午,都做饭团、包谷,盛在金盘中。弓由小角制成,细长可爱。如果你用箭射中盘子里的粉红色小球,获胜者将获得食物。封面粉球油腻难拍。这出戏在京城大受欢迎。”然而,这只是奢侈品家庭才能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们只能在端午节用经济型的扇子来应景。李瑙(约活于880年后)在《秦中纪年》中记载:“端午节前两天,东市叫扇市,车满为患。”卢琨(生于904年前后)的《郧县杂记》,其中第一卷引用了金门节的话,也说:“洛阳人.....端午时把他们的庙宇放在一个细花丝的亭子里,并送给他们一份礼物以避免瘟疫扇。”(早期的扇子多为蒲扇,因菖蒲有驱毒之效,所谓疫扇,或由此而来)。

唐代新兴的端午习俗,以及所谓的“五时图”。段(约803-863)在《酉阳杂记》卷一中记载:“北朝女子五日入五时图、五时花,放于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子、蟾蜍、蜥蜴、武功,也叫“五毒符”。据说只有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同时存在,才不敢互相争斗,才能和平相处。所以挂个五小时图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代端午器物较前代更为精美。孟的《东京梦中国》(1147)记载:端午器物,白索,艾蒿花,银样鼓,画得精美的扇子,香喷喷的糖果,小汤圆,白球。紫苏、菖蒲、木瓜都切碎,混合香和药,包在梅红盒子里。从5月1日到端午节的前一天,每天都有桃子、柳树、向日葵、蒲叶和佛道爱出售。第二天,家家户户在门口摆开,用五色水球和茶酒供养。他还把艾仁钉在门上,秀才们递给他一桌酒席。

陈仕良(约1225-1264)在卷二十一中引用了《年谱杂记》,其中提到“五端以红白为色,彩线贯穿,状如花朵。”或者绑或者钉上门,使之红白相间,这也叫钱。”而另一种“贻贝粉铃”:“第五日,贻贝粉放于帛中,以棉饰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这些随身包里的东西几经变迁,从吸汗的蚌粉、辟邪的护身符、铜钱和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宋人的聪明才智不止于此。同样有毒的菖蒲、艾草也会加一些小技巧,使其外观具有艺术性。吴的《梁璐梦》(1274序)记载南宋杭州端午:“铁哀与结成天师,挂于门额,或挂虎头白泽。”也有人用泥塑的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挂在门上辟邪。“石天”和“老虎”是端午节前最常见的两个形象,因为它们的形状足以阻止邪灵的邪说。同时也可以看出道教对端午节习俗的影响。

从明代开始,原本用于驱毒的五毒符号逐渐加入装饰元素,成为女性头发的点缀。沈邦《万部杂注》(1593)卷十七记载:“女子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于女子头上”。这种头饰在清代江南地区被称为“任剑”或“豆娘”。

在北京的明朝,端午节被视为“女儿节”。《万部杂注》第十七卷记载:“万海关于五月初一至五日,扮作小姑娘,美极。看来“嫁女也是省亲,因为叫女儿节”的习俗只有北京才有。

*在河流附近,龙舟比赛在端午节举行。张岱《陶安梦》(1646)有五处记载“金山赛”:瓜州有龙船十艘、二十艘,描绘龙尾,取其怒;旁边坐着的二十个人抱着一个大坛子,拿着;中间用彩篷,前后搭绣花伞,取其光彩;击鼓取其节;战斗结束后,安排一件武器,拿走;水龙头上,一人双脚直立,按下它,冒其险;把孩子挂在龙尾巴上,承担它的风险。五月初一到十五,太阳出来了,第五天,金山、镇江也出来了。惊涛骇浪,龙争虎斗,偶尔跌入漩涡,那就百遍了,认命了。人群集金山,望江对岸,蚂蚁附蜂巢,蠢蠢欲动。傍晚,万物花开,两岸沸腾。

杨嗣昌(1588-1641)的《武陵赛渡略》详细记载了明代沅湘赛渡的习俗。当地的民间传说是,赛龙舟是为了消灾,所以划龙舟之前,要举行各种祭祀,招人;巫师来练习是为了祈求胜利。划完龙舟后,居民会从龙舟里舀水,加入草药沐浴,也是为了消灾。

西湖有两种龙舟。一层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有打扮成历史和不朽人物的孩子,楼下有传道、敲锣打鼓、坐排比邻的水手。这种龙舟更有表现力。比赛用的龙舟围绕着大龙舟。大龙船上扔东西,小龙船上的水手就下水比赛。其中,钱和鸭子是最难抢的,因为硬币入水就沉,鸭子会游来游去躲避。虽然历代都有端午节抓蛙药的习俗,但似乎应该等到明朝,神医才加入这个偏方阵容。刘东、俞懿正《帝都风光略》(1635)卷二:“取蟾酥五日。”取蟾酥的方法是在蟾蜍眉心间针刺,使蟾蜍分泌出白色乳白色的毒液,然后用竹片刮下保存。据说蟾酥能治疔疮和恶性肿毒。

另一个民间偏方是喝菖蒲和雄黄酒。除了喝酒,我还把雄黄酒记在账上。鲁谷《清·Xi录》(1830)卷五:“研雄黄粉、蒲根屑,以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他还用酒染了孩子们的额头、手和脚,洒在墙间,以驱除毒虫。”有的孩子不敢喝酒,父母会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一个“王”,让百毒不侵。

▲端午节美食习俗

端午节最早的食物应该属于西汉的“猫头鹰汤”。史记?《武帝书》中的评注引用说:“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给百官喝的是猫头鹰汤。吃恶鸟,所以吃。”大约是因为猫头鹰很难捕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下去。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第一,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风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过两天,再用带叶子的糯米包着,拌上小米,用纯灰汁煮。”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端午节食品,叫做“甲鱼”,在晋代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唯有粽子,在《风土人情》中被称为“粽子”,成为千百年来屈原传说中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根据《地方风俗》记载的做法,当时的粽子以小米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馅料。然而,在注重饮食的中国人的巧妙管理下,我今天能看到的粽子在形状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边形、枕形、小塔形、圆棍形等等。粽子叶的材料因地而异。因为南方盛产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叶包粽子。大部分人喜欢用新鲜的竹叶,因为用干竹叶扎的粽子煮熟后不会有竹叶的香味。北方人习惯用芦苇叶扎粽子。芦苇叶细长窄,要两三片重叠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万别,有两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珑、不到两寸长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咸。北方的饺子以甜为主,南方的饺子甜少咸多。素材的内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种:一种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一种是枣粽子,以枣和果脯为主馅。第三种是红豆沙粽子,比较少见。华北还有一种粽子,用黄米代替糯米,馅是红枣。蒸熟后看到黄澄澄的红枣嵌在黏糊糊的小米里,有人称之为“玛瑙裹黄金”。

浙江湖州粽子香软,分咸甜两个品种。用鲜猪肉腌制,用上等酱油浸泡。每个粽子里面都是一块肥肉和一块瘦肉。汤圆里面是枣泥或者豆沙。加一块猪板油在上面。蒸熟后猪油拌豆瓣酱,非常爽滑适口。五芳斋生产的粽子尤其有名。馅料都是专人挑选,有八宝饺、鸡肉饺、豆沙饺、鲜肉饺等等,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角饺子也很有特色。先将糯米和红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盐和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小汤圆。大火煮三个小时,然后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吃起来外酥里嫩,还挺有味道的。

广东中山鹿豆粽子的特点是圆棒形,手臂粗细。食材也有甜咸之分。甜的有莲蓉、红豆蓉、栗子蓉、枣泥;咸的有腊肉、烧鸡、蛋黄、扇贝、香菇、绿豆、烧鸡等等。

闽南的粽子分为碱粽子、肉粽子、豆粽子。碱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出来的。它又粘又软又滑。冷冻后加蜂蜜或糖浆特别好吃。肉馅饺子的材料有红烧肉、香菇、蛋黄、虾皮、笋干。厦门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欢迎,是用九月豆拌一点盐,用糯米包着做成的。豆子蒸熟后闻起来很香,有人就着白糖吃。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端午节忌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一年四季都不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山东省]

在邹平县的端午节,每个人都需要每天早上喝一杯,据说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上七种颜色的线,要穿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在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上符号(用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上石榴花,还会穿上妈妈自己做的黄色鞋子,用毛笔在鞋面上画五种毒虫。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杀死五种毒虫。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在解州的端午节,男女穿艾叶,这被称为“驱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在他们的脖子上绑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西周的端午节期间,村庄会向龙王献祭,并在田野里悬挂纸。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定襄县端午节,要求学生给老师送礼。六安府用小麦粉蒸饺,称为“白团子”,和粽子一起互相赠送。

[陕西省]

在兴安盟的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这被称为“踩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被称为“镇病”,有蒲艾、纸牛贴门。

[甘肃省]

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远县在端午节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们还邀请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宴请他们的老师,这被称为“享受节日”。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崇拜山神。积薪山,鸡叫前烧,俗称“烧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锅鱼(俗称鳜鱼)做菜。仪征县也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

[四川省]

石柱有“端午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桌子。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签编织而成。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梅”的习俗。那一天,成都所有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的城楼上上下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投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该习俗停止。乐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商品展销会。

[西江省]

桐庐县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端午节给老师送一份礼物,叫做“忆思”。医师中午采药,据说这一天天医在天。

[江西省]

建昌府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防疥疮,新昌县用雄黄朱砂酒喝,称为“开目”。

[湖北省]

在黄冈县巴河镇,人们在端午节迎接傩人,用花冠和金铃的纹身来驱赶疫情。宜昌县赛龙舟,5月13日、14日、15日尤盛。5月15日,也被称为“大端阳”,人们吃粽子,喝蒲酒,就像端午节一样。

[湖南省]

攸县端午节,富家孕妇用花饮酒吃饭,穷人备鸡酒,在龙舟龙头前用竹夹收钱祈求平安生产。越州政府认为这场比赛是一场灾难,是一种疾病。又叫“送瘟疫”,当草船来洪水。

[福建省]

福州端午节是个老习俗,所以媳妇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中午用开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在新兴县的端午节,人们提倡从邻近的寺庙中迎接和引导偶像的旅行。巫师也用达摩水和贴纸驱逐邪灵。在石城县的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这被称为“消灾”。

▲端午诗词

京都曲

刘禹锡

五月的沅江在堤岸上平流,城里人会浮起五颜六色的小船。灵唱了好久,哀歌从此震动。

杨炎击雷轰雷,乱流汇聚,声声轰然。龙在雨中颤抖。一起喝河水。

中书令处于变动状态,据透露,贵族分为男性和女性。第一,剩下的是勇敢和鼓舞人心,但标题的色彩不降。

百胜有自己的前期,没有固定的飞的地方。风俗重如狂。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云和河的美。

岸上摆着彩旗当饺子馆,袜子和凌波在水里玩耍。曲终人散,愁黄昏。

刘禹锡的《争渡》讲述了沅江的一场龙舟赛。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决出龙舟的输赢。胜者欢欣鼓舞,败者沮丧。赛后,妇女在水中嬉戏,岸上彩旗相映,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情趣。

5月5日

(梅姚晨)

屈氏已沉死,楚人不忍。

为什么不是污蔑,而是想做一条龙?

死前恨,死后不恨。

元香碧潭水要看一看前锋。

端午节

(张伟)

种族深悲千年。

忠诚的灵魂走了还能回来。

今日国之亡何如?

把离骚留在人间。

茅毅的五首诗

陆游

端午节来了,红色的石榴花开满了山村。

诗人吃了两个角粽子,高管在艾蒿上。

还忙着拿药和方子,争取今年能平安生病。

做完这些,已经是太阳西下的时候了,家里人已经准备好了吃喝,他很高兴的喝了酒。

这五律具体描述了南宋在端午节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一个两角的饺子,冠上有艾条。还是俗,又忙着储药配药,为了今年平安无病。晚上,他喝得很开心。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节的习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义,也有养生保健的内容。

贺新郎(端午节)

何心郎。端午节

刘克庄

庭院深处,刘桦呕吐,窗帘拉开,毛衣扇起,午后的风很清。

孩子们已经称赞完了,新的样本是艾虎。

游客们已经观看了渡船。老板漫不经心的参演,扮演一个陌生人,在青春里为旗而战,在雨中狂奔,在海浪中起舞。

灵魂都是美丽和高大的,我记得我的生活是兰佩和焦涌。

谁信千年之后,浪底令人垂涎。

也有人说饺子是贪婪的,龙是愤怒的。我现在好像清醒了,我预料到,在那些日子里,不会有痛,不会有醉,不会有笑。

这是端午节

北琼

风雨终有太阳,

汨罗精神无处挂。

海榴莲发应微笑,

没有酒,就一个人醒来。

下午看比赛

卞公

* * *吓人的龙水上游,

不知道是不是木兰船。

云起在韩庆狩猎,

雷声和鼓声嘈杂而黑暗。

屈子的命案一直都在,

楚乡的遗风一直保留至今。

江亭在业余时间会有一个高层会议。

喝醉了还讽刺我不能理解我的忧虑。

下午,国家禁止比赛。

汤显祖

独写菖蒲和竹叶杯,

彭城的草刚刚退了一步。

情知不能死在瓯江,

何必吊着弯着呢?

五天(选择一项)

陈子龙

五月五月水长,

放眼望去,云层静止不动。

拿起崔,有人艳丽,

为几个男孩巡演兴风作浪。

珍珠窗帘抱枕发夹芙蓉铺,

画一只桨,一把琴和一只船。

我打算在龙家的庙脚下偷看一眼。

可怜的海西头,江北。

▲端午对联

每天重五;

在中午的时候。

艾奇招百福;

朴剑杀一千恶。

还好下午没有话题;

人家丢人,不识字。

刘桦多彩朱明节;

蒲叶香飘绿。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如刀斩千魔。

绿茵挂门漆藻色;

禽类泡酒益香。

齐杰朱明六图南瑞;

崔毛祥华。

艾叶吐香遍天下;

龙舟鼓浪吞八废。

赛龙舟,靠屈子怀古怨;

赤县苍蝇,今天开心的给爱国文章打分。

包爱思君子;

溥仪希望圣徒们。

触地打蜡;

建武在午。

堂前的萱草很舒服,绿意盎然;

石头上的石榴闪着羡慕的光芒。

刘裙玄黛添彩;

爱JIU浦江记忆

扎艾柴头,轻打虎;

获奖的弓是成龙用的。

Ai人驱千福;

清水赛舟。

石榴映红,千门共庆;

鼓乐催龙舟歌。

酒是雄黄,义独能除五毒;

冠军获得了紫,而三闾的遗产有滋说。

烧艾草喝雄黄,祛病防病,不是邪神崇拜;

包着香喷喷的粽子飞龙船,献上忠诚,招魂,是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