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有哪些有趣的养生故事?
玉泉长牙啄度。
“玉泉”和“剔牙”是什么意思?前者是口水,后者是敲打。古人认为吞口水可以养生;每天敲击上下牙齿27或36次也有益健康。据张华《博物志》,“(操)养性之法,亦解方药,而引习方药之人。庐江的左慈,谯县的华佗,甘岭的石干,阳城的简简都完成了。可以把野葛根吐一尺,还得少喝点,多喝点酒。”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说:“偶尔做,就要考。”。最具体的方法之一是敦煌总督黄传授的“玉泉剔牙法”。
曹操写信给黄黄龙征求意见,黄黄龙回信:“要想延年益寿,就在朝廷上侍奉玉泉。”“你应该在宫廷吃玉泉,啄你的牙齿.....上朝前,要漱口咽下,啄牙二十七下。”到底是不是曹操干的,赵炎不可能知道,他只活了65岁,不算长寿。但这种方法应该是有效的,被后世很多人借鉴过。比如苏东坡说唾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吃药有效百倍”;明代名医王采也指出:“每天早晨,啄牙漱口,吐得满喉都是”,能使人精神矍铄,精神爽朗。清朝的长寿皇帝乾隆八十多岁了。他的养生方法之一是“牙常敲,津液常咽”。
比女生多读书。
这是南朝梁武帝的养生之道。如果说乾隆(89岁)是历代皇帝中的长寿冠军,那么梁武帝(85岁)就是亚军。史书上说,他80岁了,还能骑射弓马,披挂上阵,与廉颇、黄忠等古代老将不输。
所谓多读书,就是“聚精会神”,最早的医学书籍《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保健大法”的说法,研究证明,勤读书可以促进“脑动”,有点像“气功”,输送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全身协调,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
梁武帝的读书,他放不下,“六艺闲,棋在一品,阴阳待之,占卜果断,可知其好”,读书不仅多,而且精。陆游曾说,“病时书卷为良医”,“读书忘老”,这大概是你从梁武帝那里学来的。有趣的是,陆游也活到了85岁,就像梁武帝一样。
梁武帝还有另一个诀窍,那就是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他后宫那么多漂亮的老婆,他却四次舍命出家。他真的信佛吗?不一定。我怕我“老土”,我的目标是长寿。据说他刚过50岁就不做爱了,符合“养心不擅享乐”的原则。性,也就是性生活。性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房中之物,可生人,可杀人。”比如火和水,懂得利用的人,可以养生;如果不能用,可以做尸体。”这让我想起了明清文人的笑话:“二十八日佳人,状如酥体,腰挂满剑。".梁武帝治国或许愚蠢可笑,但养生绝不是“傻子”。
经常听音乐,练习书法。
李隆基(79岁)和杨玉环不仅是流行音乐的创造者,也是痴迷于音乐的听众。《旧唐书》说玄宗“精于音律,擅写八分”。赵岩在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练字的养生作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专家预测,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很可能会活过90岁,的人生也不会定格在38岁。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被用来调节人的精神生活,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和情感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早期的文字记载中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公孙尼在《乐记》中写道:“凡声起于人心,物以自然。”。明代张景岳《附翼论语》有云:“乐人之乐,生于人心物之感。”
听音乐,练书法,往往带有一定的小资生活气息,但是别忘了,这也关系到身体健康,不能掉以轻心!
非正式和幽默
这方面名人长寿的案例很多。与李隆基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何,享年84岁。他典型的性格特征是心胸宽广,无拘无束,还自称“四明狂徒”。另一位诗人顾况活到88岁,特别喜欢玩幽默。白居易也曾被他“隐居”,甚至一举成名。《崇尚闲适》载:顾况尚书,白居易要主动。刚到北京的时候,我用诗向顾况致敬。白公见名曰:“米价贵,好活。”是一个卷轴,第一条说:“草原上无边的草,随着每个季节来来去去。野火从未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重新长高了。”不过他称赞道:“你一句话,就好活了。”因为它的名声,它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在清朝,纪晓岚在电视剧中被称为“吉大颜包”,典型的搞笑版人物。这位先生死于865,438+0岁,算是高寿了。老吉一生中有很多坏习惯,比如抽烟、吃肉、做好女孩等等。他也是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粉。然而,纪晓岚也有正确的养生观,《岳薇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许多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上的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辩证应用。做一个豁达乐观的人,也是有益于健康的。“物可知足,人可自得,不求质。”
晚年的“心常平和”二字,可谓是对养生妙用的深刻体悟。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的人一定心胸宽广平和,善于幽默的人一定心情顺畅愉快。有了幸福,活得开心,怎么可能活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