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什么意思?气血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经常听到中医说气血之类的词,但是我们不知道气血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气血是什么意思呢?具体吗?气血是怎么形成的?

1,气血形成的本源

人靠气血生存,缺一不可。人体内气血的生成不仅有各自的途径,而且相辅相成。火遇水化为气,血遇火化为血。

(1)饮用水变成气体

喝太阳的水主要是化气,也就是我们平时喝的水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气。水在人体内如何转化为气?饮于胃中,溢精,上至脾,散精,上至肺,过水道,下至膀胱经,水精分布四方,五脉并行。我们喝的水先去胃,通过脾气的强弱,输送到肺,然后肺气下降,输送到膀胱经,再通过肾气的强弱,使膀胱经在全身气化,从而调养五脏经络。这是把水变成气体的过程。水化气涉及胃、脾、肺、肾、膀胱等。其中任何一个功能弱,都可以影响气的生成。比如脾气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水喝多了不仅不能化气,还会加重脾脏的负担;再比如,肾气不足的人不能多喝水,多喝水多小便,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气的生成。所以,无论是正常还是生病,都不能盲目多喝水。多喝水并不适合所有人!

(2)饮食把血变成血

食物是源于大地之阴,主血之物。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在人体内是可以转化成血液的。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变成血液的?食者,有有形之阴,主要化汁为血。食物入胃后,脾脏健康,肝胆的引流化为汁液。此时肾阴的水精匆匆入胃,合汁归于心,化红为血。食物转化为血液的过程涉及胃、脾、肝、胆、肾、心,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影响血液的产生。比如:贫血,有的是脾胃引起的,有的是肝胆郁滞引起的等等。,补血也需要辨证施治!可见,补血最好的方法就是吃好,粥、炖肉更是补血的佳品。详见中医补血法。

2.气是生命的动力。

(1)促进和调节功能

促进还包括刺激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所有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依赖于气的刺激和推动。如果气虚,刺激和促进作用就会降低,生长发育缓慢,生殖功能下降,或出现早衰,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也会减弱。另一方面,人体精气、血液、津液等有形物质的形成,以及血液的循环和津液的输送,也都是由气的运动来推动的,所以有“气动则血动”、“气动则水动”之说。如果气虚使驱动力减弱,就会出现瘀血、水潴留等各种疾病。

(2)气的温凉作用

暖暖都是“温暖”的意思。气能生热,使人温热,祛寒,故有温补之效。人体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脏腑经络和各种组织器官能保持旺盛的功能活动,都依赖于气的温功能。同时,人体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也是依靠气的温煦来运化布,所以有“血是热的,却是冷的”之说。

温热效应属于气的正效应,称为“杨琪”。所以《医疗》说:“杨琪也暖。”阳在人体中的作用就像太阳照耀着天体中的一切。所谓“阳如天日”,不言而喻。如果阳气不足,发热过少,就会发生虚寒病,表现为体温低,恶寒恶暖,四肢不温,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缓慢,新陈代谢减弱,形成血瘀痰肿。

(3)气的防御功能

防御包括保护和驱邪两个方面。《内经》说:“义在内,恶不可为。”干,就是侵权。说明气有防止邪气入侵的作用。如果病原体侵入了人体的某个部位,正气就会聚集在那里驱逐病原体。如《魂枢·刺节·真邪》一章所述,“邪入体,有结,气归之。有结,深入骨中,气因骨。”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邪气侵入并聚集在人体的某个部位,正气就会聚集在这个部位。即使邪气深入到骨头里,正气也会聚集在骨头里,从而驱走邪气。

(4)气的固摄

固定就是固定和保护;摄影是控制和统一的摄影。气的固摄,是指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等液体物质具有控制、控制和保护的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

如果气的固摄减弱,如果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如果气不能吸收津液,就会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尿失禁、流涎、吐水、腹泻等;如果气不固,就会引起遗精、遗精、早泄等疾病。

气的固摄属于气的负作用,与气的提升存在对立关系。

(5)气体的中转和气化

气是人体各器官之间的中介,人体内的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在体内外的运动来感知和传递,从而形成机体的整体联系。可以说,五脏六腑,以及五脏六腑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都是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的,以气为信息的载体,通过气的感应和传递,加强联系,维持协调。比如在使用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法时,它对体表刺激发出的信息,通过气的感应和运化,传递到内脏器官,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使之协调。所以气的中介作用是指气在感知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至于气化,指的是气体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更具体地说,气化是人体气机运动引起的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比如水谷的饮食生成水谷的精气(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的精气可以转化为血液滋养先天之精;体液变成汗液和尿液;微妙的转化成气体,气化成能量和热量;气转化为精,分化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这些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

气的运动称为气的运动。气化的前提是气体必须运动,否则气化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气化离不开气机,正常的气机才能保证气化正常。换句话说,气体的运动是气化过程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气化过程总是体现气体上升和下降进出的运动。所以,气与气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 *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3.血液是生命的支柱。

(1)血液的作用

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循环的管道,被称为“血府”,起着抑制血液循环的作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不息,从而发挥其滋养、滋润全身的作用,为脏腑、经络、身体、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养分。人体任何部位供血不足都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乱和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会危及生命。

(2)堵塞的形成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停滞或因故停滞,就会形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从脉中逸出而出血,则称为“经血”。月经的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也会变成瘀血。因此,经血和血瘀的血液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3)血液的形成

血液是如何产生的?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血液产生的物质基础;二是生血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最基本的物质的血液生产是饮食水谷。《灵枢厥气》一章中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一点:“中焦收气取汁,而变赤,谓之血。”中焦,即脾胃。“纳气”的“气”指的是饮食的水谷,也称“古琦”。脾胃接受和消化食物和饮料,然后吸收细微的(有营养的)物质,也就是“果汁”。这里所说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的致密部分,即化生益气的专化部分,以及具有营养功能的津液(水液)。两者都进入静脉,也就是变成红色的血液。

可见,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养气津液是生血的主要物质,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化生的另一个基本物质是肾精。因为精血有相互禀赋、相互转化的关系,充足的肾精可以化为肝血补血。

以上说明,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元气、津液、肾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三者总结为先天之精、水谷之精。所以也可以说,造血的物质来源无非是先天和后天。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血液的化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多脏器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相关的脏腑包括脾、胃、心、肺和肾。

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微的关键脏腑是脾胃,所以一直有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首先,胃能接受食物,“食多能生血,食少不能生血”(《医法》)。那么脾脏的运输和吸收功能应该是正常的。因为“胃中的谷精,经脾之运化为血”(《医》)。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衡,就会影响饮食,使营养摄入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因此,在血虚证的临床治疗中,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帮助其运化。

心肺在生血过程中的作用是,精微的水谷(养气津液)首先由脾胃运化到肺,与肺吸入的清(氧)气结合,再注入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转变为红血丝。正因为肺有清浊的功能,所以浊血、暗血才能化为新鲜血液。正因为血液的形成要经过心气的作用才能变红,才有“心生血”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