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华你是哪里人?

陈曼华

陈满华,男,1963湖南安仁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现招收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并参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和指导工作。致力于语言学理论(主要是构式语法理论)、现代汉语语法和威廉·琼斯的研究。在《中国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语》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包括杂文)和读书笔记。陈满华,男,1963湖南安仁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语义功能语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文名:陈曼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安仁县

出生日期:1963年7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论构式的范围和类型》、《体貌谓语句研究》、《大师式》。

婚姻状况:已婚

人物体验

65438-0988,中文系研究生语言学班毕业后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任教。

2010-201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

1996-1998在VisvaBharati任教,

2003-2004年,他在杜伦大学东亚系任教。

90年代主要从事方言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后转向语言理论(尤其是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汉语语法等研究。除了教学和科研,我也写一些随笔,主要是学术文化类的随笔和笔记。

陈满华早年毕业于湖南郴州师范学院(湘南学院前身),19岁开始教书生涯。曾在湖南安仁一中、北京顺义北务中学任教,任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教师。加入人民大学后,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1996-1998任教于印度国际大学,2003-2004年就职于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系。

2008年调入文学院语言学系,短暂担任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但回到语言学系后,一直参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培训。

分别在人民大学北京总部和苏州校区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讲座课程

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精读、口语、写作、报刊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上世纪末开始参与研究生培养,本世纪初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为研究生开设普通语言学、现代语言学、现代汉语、专业英语等课程。

主要贡献

陈曼华的学术研究领域是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和语言史,以及方言学、词汇学和修辞学、汉英对比和翻译。在近30种学术期刊(包括其他学术刊物的学术专栏)上发表论文和学术综述60余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语言学核心期刊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发表在中国语言、中国语言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语等国内语言学权威核心期刊上。已经出版了三本专著,其中一本已经再版。曾长期在印度、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任教或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他应邀在维也纳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多年来,陈满华在以下两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认知语言学,专攻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在该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达到65438+万余字,影响很大,已被列为我国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代表学者之一。二、早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史,重点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东方学大师SirWilliamJones及相关课题,还发表了该领域的系列成果,近654.38+万字,并完成和通过了以Jones的语言学和东方学为研究重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形成专著(草案)。

陈满华教授遵从王力、等语言学家“龙雕虫小”的观点。同时,由于他的师范背景和在南北方中学的教学经历,他对基层语文教育的需求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主张学术研究要接地气,要走出象牙塔,注重与普及工作的结合,关注社会需求,亲自发表大量语言学和语言应用方面的通俗文章。其中近一半发表在《演讲与口才》上,发行量百万册,影响广泛。90年代上半期,他们被列为杂志的核心作者之一,长期跟随稿件。他们曾被评为杂志优秀作者并获奖。

除了学术研究,陈满华还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其中文化学术论文占了很大比重,涉及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和学术规范等方面。,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读书报、社科论坛等报刊和知名网站(2060陈满华杂文、杂文,虽然在题材和内容上没有刻意的选择,但除了讲述身边的人和普通的事,更关注学术和知识界的人物和动向,注重人文和人性,具有明显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和文化(学术)杂文的色彩。代表性的叙事散文有《母亲的号》、《缅怀赵世凯先生》、《悼念胡教授》、《美国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等。学术(文化)随笔如《大师风范》、《美国甲骨文》、《关于引用学术著作的注释》、《收获》。

科研成果

(一)构式语法理论

1.《论建设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建构主义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3.法语语用整合观:以中国构式为例》(别人在哪里?)》,现代汉语研究,发表于2009年9月下期。

4.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5.从“谁爱谁”的构式看句法异质性,《澳门语言学杂志》2009年第2期。

6.“X从哪里来的?”以及“你从哪里得到的X?”构式的差异及相关问题》,中国学习,第1期,2010。

7.汉语成语的互文性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第3期,2010。

8.从构式角度解读成语,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1。

9.类型学视角下的首字重复结构,《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11。

10.《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与莹嘉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版),第1期,2014。

11.中国学者的建构思想与西方建构理论之比较——兼论中西语言理论的差异(与张庆斌)

),国学,第2期,2014。

(二)汉语语法

1.“是否”的正确用法,《中国月刊》1990,第6期..

2.是否,普通话(香港),第1990号,第1号。

3.从留学生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1995。

4.论“机构名词+里/上”的结构,《语文学习》,第3期,1995。

5.“VO's n”转化为同义粘合部首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第2期,1997。

6.关于体谓语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近60年来体貌谓语句研究述评》,《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

8.《北京话中“人”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

9.内斯特语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

10.建构主义:语言的另一种视角* * *——对汉语主客体不对称的一种建设性解释,《外语》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转载了2009年第9期的报刊资料《语言学》。

11.背景触发的非照应零主语从句,中国汉语,第5期,2010。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转载于第12期,2010。

12.《动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13.《现代汉语动词词典》(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琼斯与语言学史研究

1.《威廉·琼斯的中国研究》,载《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

2.威廉·琼斯学习汉语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并以丛书2012出版,陈强、孙宜学主编(中外学者同济大学讲学),上海三联书店,2012。

3.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4.《威廉·琼斯的语音语音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第1期,2010。

5.白刚的语言传奇和威廉·琼斯的语言奇迹及其他,新语丝网,8月7日2011。

6.威廉·琼斯:生平、成就与影响,《中国语文杂志》第15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威廉·琼斯印欧假说及相关问题,语言与文化卷,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8.威廉·琼斯在中国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2012。

9.威廉·琼斯与博物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3年5月27日B01版,学术批评网2013年7月2日转发。

10.惠特尼和耶西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论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2013。

11.《1920-1921:赵元任作为罗素的译者》,中华读书报201165438+10月6日。

方言研究

1.安仁方言中与句子相关的助词。

2.湖南安仁方言词汇(1)-(4),方言1995号2-4,1996号1。

3.复习,外国语言学1996否。1.

4.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汉语方言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关于安仁方言的几个问题》,《汉语事实描写与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还贴在学术批评网,2011 3月15。

6.《安仁方言中与句子有关的助词探讨》,《汉语事实描写与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7.答张蔚然教授学术批评网2065 438+01 3月28日。安仁信息港论坛2011 3月28日转载。

8.《现代汉语方言中媳妇称谓的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版),第5期,2012。人民大学2013第三期转载报刊资料《语言学》。

9.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词汇研究

1.也上《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

2.史书和方言中见到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

3.《词的语用意义初探》,《中国语言文化论文集》,香港亚太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4.词义与同义词、反义词构成的关系,《语文学习》第2期1994。

5.《尊重事业音乐群体》解读,语言建设,第1994期,第11期。

6.借用“七月流火”等,北京日报1994 10 10月5日。

7.《称呼父母为“兄弟姐妹”问答》,《读书兴趣·文学与理性——学者的故事》(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2006年8月5438+0。

8.动词谓语句形式的成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9.误用与翻新,语言学习,9号,1995。

10.谈“东”与“西”,《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

修辞学和语用学

1.于敏语言学著作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第4期,1995。

2.《古籍疑例中的修辞探讨》,《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3.纳什语法的修辞理论及其对唐越修辞学的影响,《修辞学习》,第1期,2008。

4.《园路的形成机制与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

5.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当代修辞学,第6期,2011。

6.网络文体有其社会基础(与莹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65年3月438+04期A07版。

翻译和比较研究

1.东》《西与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1993。

2.论双关修辞——论英汉双关修辞格的异同,《大学英语》,2002年增刊。

3.什么是“苦行僧”?——《论“霍利曼”的汉译》,中译本,2003年第2期。

4.《汉英双宾动词对比研究》,胡教授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5.“语感”怎么翻译?英语知识,第10期,2006。

6.《语感英译》,《词典研究》,2007年第2期。

7.乔姆斯基概念和术语的翻译(与莹嘉合作),《当代语言学》,第2期,2014。

对外汉语教学

1.关于汉语水平考试的一些看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1993。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化问题,《中国建筑》,第1993期,第10期。

3.初级课堂教学中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1995。

4.《汉语基础》(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5.《发展中的汉语——初级汉语》(下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其他的

1.献读后感,中国建筑,第1992期。

2.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写作)研讨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995期,第1期。

3.评论,中国语文,第4期,1996。

4.《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概论》(编)的语言部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

5.《西方语言学史在中国的话语》,载《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65,438+2003年8月26日第493期《图书》版。

6.《中国事实的描述与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

7.儒家思想:哲学胜于宗教,政治家,1月1.1998,印度加尔各答。

书籍和作品

1.“避而不答,效果更好”,演讲与口才,1991,1。

2.如何与外国人交谈,《现代交际》第4期,1991。

3.《不要滥用外交辞令》,《公共关系》,第1992期,第1期。

4.谈谈“问候”及其应用,演讲与口才,第3期,1992。

5.方言与传播,现代传播1992,第5期。

6.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现代交际》第8期,1992。

7.“新词有助于促进销售”,现代传播1992否。12.

8.说好的爱情的开场白,演讲与口才,第9期,1992。

9.恋爱中的甜言蜜语和醋言蜜语,谈吐和口才1992 10。

10.恋爱中的敏感话题,演讲与口才,编号11,1992。

11.避免误用外交辞令,普通话(香港)1993No。1.

12.恋爱中见对方父母如何交谈,演讲与口才,第1,1993期。

13.《论话语与接受者的心理》,《演讲与口才》第4期,1993。

14.《不丢脸的索赔还款技巧》,《演讲与口才》第7期,1993。

15.一个婚礼主持人的“口彩”,演讲与口才,第1993期。

16.做广告要注意语言规范。写作1994第2期(2月15)。

17.《求人需巧》,《演讲与口才》第3期,1994。

18.精彩的谎言,现代传播,9号,1994。

19.喉的精彩稿,现代传播1995,第5期..

论文和期刊

1.我想你,家乡的支会节,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6月5日。

2.丹江在唱一首歌,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9月5日。

3.母亲号,生活周刊(上海,笔名“京民”),1992 2月16。

4.穿到马来西亚米里,北京日报8月1992,6月12。

5.大虾先生,中国电力报,1992 10 10月10。

6.波罗的海三国风情一瞥,《现代通讯》第3期,1992。读者文摘1992第8期部分转载。

7.高等院校留学生,中国电力报,1993 2月16。

8.大师风范,人民日报,1998,10,16。

9.《印度风情笔记》,世博会1999,第6期。

10.淘尽黄沙才能见金——读梅尔维尔《美丽的水手》与中国书报博览会,2003年7月12。

11.美国的甲骨文?》,北京晚报,2006年4月10。

12.《追忆赵世凯先生》,学术批评网2011 May 1;社科论坛9号,2011。

13.悼念胡教授学术批评网6月27日2011;人大江南日报2011年9

6月6日,总人数16。收入《烛照学林——胡先生纪念作品集》,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

14.三答张蔚然教授学术批评网2065 438+01 4月2日。

15.驳“学术界现象”论,学术批评网,2012年2月9日。

16.从“引自”的标注谈学术规范与学术写作,学术评论网,2012 11.2。

17.收获·感悟·失望——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社科论坛2012第12期。

18.我妈欧阳发英,学术批评网,2013二月15。

19.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妻子,中国读书报,2013,15版。

20.《论印度的征婚广告》,《中华读书报》,2013年4月24日,第19期。

21.译者及“三原则”信息应在翻译中标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84期,2013年8月5日。(本文扩展版,译者署名及翻译作品“三原则”信息,发表于学术评论网,2013 August 13。)

22.也谈谱牒在保存历史、管理资源、育人方面的作用——以湖南安仁岗头陈十二修谱牒为例,湘南学院学报,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