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吃了我的粥教案?

在教学人员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一下教案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绘本。谁吃了我的粥教案?欢迎阅读收藏。

教科书分析

这本绘本故事温馨,一波三折,视角非常生动,让人会心一笑。似曾相识让人想起童年的经历。孩子们经常吃他们不喜欢吃的东西。相比生硬的说教,这个故事中熊爸爸、熊妈妈、熊爷爷、熊奶奶的做法更值得借鉴。小熊的心理转变很幼稚很自然,会让很多小朋友喜欢上这个和自己很像的可爱熊宝宝。

这本绘本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爱和关怀,让人感觉柔软而芬芳。也许这是作者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活动目标

感受熊家温馨快乐的氛围和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知道谁吃了熊的粥。

学习动词“摇”、“放”、“挑”和“吃”。

要准备的活动

生活经验准备:孩子已经有过吃粥的经历,知道“魔鬼”的含义。

教材教辅准备:《谁吃了我的粥》绘本一本,视频显示装置一台,微波炉一台,每人一套小碗小勺,每人一份甜粥。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引入话题。

(1)老师拿出一个盛满甜粥的小碗,问孩子们:你们吃过粥吗?你喜欢吗?

(2)老师在粥里加入蜂蜜和葡萄干,引起孩子的兴趣,并告诉他们:这是熊的粥!想知道是不是被熊吃了?

(3)代课老师演的熊把粥拿走了。

2.讲故事,引导孩子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紧张曲折的节奏。

(1)老师和孩子一起翻看绘本,认识故事中的人物:熊、熊妈妈、熊爸爸、熊爷爷、熊奶奶。

(2)告诉“谁吃了我的粥”。

小熊每次去老树桩,都请小朋友猜一猜:他的粥还在吗?谁吃了?

引导孩子体验熊的粥被“魔鬼熊”吃了两次后紧张又舍不得的复杂心理。

(3)再讲一遍故事,用行动引导孩子理解故事。

模仿故事中熊的表情,感受熊从不喜欢粥到喜欢粥的心理变化。

模仿故事中的动作:“摇头”、“摘果子”、“爬树东张西望”、“放在外面”、“悠闲地吃粥”,熟悉故事有趣曲折的情节。

老师问:谁吃了熊的粥?

3.分享“熊的甜粥”,体验吃粥的快乐。

扮成熊的老师端着粥出来,用微波炉热了热。请分享一下。

延长活动时间,出去玩“魔鬼熊和小熊”的游戏。

地点:两条无障碍道路。

材料:一个一人大的塑料碗,几棵果树(用塑料饮料瓶装饰),小桥,石板路,山洞。

规则: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分别装扮成魔熊和熊。谁先跑到对面的树桩(而不是凳子)上,吃一大碗“滋滋”的粥,谁就赢了,拿到老师提前放在那里的奖品。

活动反思

1.活动目标

当初我们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为:孩子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验熊家的快乐和谐,理解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后来通过讨论,我们想:“谁吃了我的粥?这本书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有些复杂和深刻,情感目标设定的比较大。当孩子没有深刻理解故事内容时,这些情绪的共鸣就无法传达。所以我们及时做出了调整。调整后的阅读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幼儿自主探索故事过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厌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初步理解家人对小熊的爱。

根据目标,我把读书活动调整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个课时。把“充分体验小熊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体会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放在最后一节课,把小熊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的情感体验转移到孩子自己的情绪中,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活动的开场白

在以往的绘本阅读活动中,老师们习惯这样开头:“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这种开放往往导致老师和孩子无法区分阅读活动和讲故事、看图。阅读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而不是简单的让孩子掌握一个故事,学会看图讲故事。

我园绘本阅读的理念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每天坚持,让活动持续下去。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首先,每天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也要保证孩子在固定的阅读时间有新鲜的阅读体验。所以每次活动的开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住孩子的心,把这种阅读理念渗透到孩子的心里。基于以上阅读需求,我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阅读活动起了一个固定的名字——“阅读故事屋”,并根据儿童对咒语的特殊偏好,设置了一个阅读咒语“故事屋,故事屋,开门”。几经练习,我们将其改进为固定的“绘本阅览室”开馆仪式,这是活动开始时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的开场白。

我们发现,儿童在每次绘本阅读前都非常期待这种开放,因此对阅读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同时,开读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做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还可以建立良好的秩序感,让孩子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开始阅读。

3.关键环节的设计

本次阅读活动的第四个环节,即“片段鉴赏”进行了调整。一开始的安排是在重点页面播放PPT,让孩子通过自己对图片的理解找到线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一般也能读懂故事,但是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并不能支撑他们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导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参与热情不高。于是,我们做了新的调整,一边播放图片,一边老师朗读。图文结合让孩子对图片和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增强了孩子阅读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概括故事大意时可以说“因为小熊不喜欢粥,所以家里把粥放在树桩上给魔鬼熊吃”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