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应“科学第一”
如果要走中医普及之路,即中医知识传播之路,首先要遵循科学第一的原则。中医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使其傲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万古长青。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文章写得多么漂亮,你的讲座讲得多么动听,你都不能偏离科学的轨道。失去了科学性,科普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的甚至是伪科学,反科学。从根本上说,最近中国医疗卫生的乱象是所谓的“大师”“神医”有科学问题。我们也讲通过教育和乐趣来养生,但这种乐趣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千万不要让人上当受骗。
科普除了姓“科”之外,还要体现“普”字,即要注重普及和通俗化。中医科普的文章和讲座不同于中医学术论文和讲座,因为是针对普通人的,要以了解和理解为原则,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走中医普及之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普及有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主张采取扬弃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的继承。受时代限制,传统养生方中难免良莠不齐。科学的方法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糟粕取精华。所以任何关于中医的信息,都要本着科学的精神认真筛选,切不可随意挑选,人云亦云,或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误导大众。这不仅是普及中医知识的需要,也是打击那些披着科学外衣,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从事为钱杀人活动的“现代女巫”的需要。
第二,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这是首先保证中医科学普及的前提。当然,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热爱中医药事业;二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学习,下大功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第三,要有一定的中医科研基础。如前所述,如果你只有科普热情,却从未从事过科研工作,你肯定不会知道科学劳动的过程,也不会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医科技普及方面,往往会针对对象,削弱普及力度,所以科技成果也不会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要有良好的中医“白话”能力。众所周知,中医使用的语言来源于古代,大多深奥晦涩,让人难以理解。中医科普的目的是通过变压器将历史电线杆上架设的高压电转换成220伏的现代生活用电。所以推理一定要简单,用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如果群众不理解,混淆视听,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五,要有创新精神。事业的发展需要发现,需要发明,需要创造。创新是中医进步的灵魂,是中医繁荣的不竭动力。学术研究如此,学术普及也是如此。如近年由马有度教授主编、去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精彩中医——家庭保健顾问》一书,在写作上采用书信交谈的形式,大大缩短了与公众的距离,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这种新的医学科普形式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