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哪些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各自的贡献是什么?急迫的
生活在北魏的李道元(约466-527),出生在河北省涿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少年时就酷爱游览。后来当了官,就走遍了全国。每次游览名胜古迹,他还仔细勘察水面地形,了解海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生产生活、地区变化等情况。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镜》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的记载,但由于时代变迁,城市兴衰,有些河流改道、更名,却没有在书中得到补充和说明。郦道元随后亲自注释了水镜。
祖冲之,字,樊阳(今河北涞源)蒯县人。公元429年出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官宦家庭,虽然原籍北方,但几代祖上都在江南为官,熟悉历法。我爷爷是管土木工程施工的,我爸爸也是知识渊博。他从小就有机会从家人那里接受科学知识,年轻时,他进入了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华林大学。祖冲之曾做过州官,参军,做过县令,最高官至长水一校尉,享受过四品俸禄。他死于公元500年。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一生的作品多种多样。不幸的是,所有关于数学的著作都丢失了。在历代国内外的各种图书目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学著作的书名分别是《构成》6卷、《算术义九章注》9卷、《重差注》1卷。在天文历方面,他编纂了《大明历》,并为《大明历》写了一篇《驳》。在古籍注释方面,祖冲之有《易经》、《老子怡》、《庄子·易》、《论语解》、《孝经解》等著作,但都失传了。在文学作品方面,他写了10卷《叙述不同的故事》,可见于《太平玉兰》等书。
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Xi,山东高平人。生卒年月不详。
王叔和曾担任卫太医令,曰:“性情平和,通经达理,穷研方脉,诊疗细心,知养生之道。”(唐甘波《名医传》)王著《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他编撰了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使之流传至今,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还有《脉诀》6卷、《脉赋》1、《脉诀》3卷、《伤寒论》6卷,均已失传。
王叔和对中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伤寒论》的编纂。他总结了脉学,编撰了《脉经》。继承了前人在脉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收集了早期著名的医学著作和历代名医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了《脉经》一书,使脉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促进了中医的进步,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葛洪(公元284-345年)
中国的炼丹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方士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带着几百个童男童女到蓬莱请求神仙给他长生不老药。汉武帝招募了许多方士,强调长生不老之术。炼丹风气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助下流行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演变为用水治病的道士。他们把先秦时期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奉为祖师。从此,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与儒教、佛教并存。
炼丹的初衷是荒谬的。它希望珍惜石头的精华能让人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但是,在炼丹实践中,一些炼丹师吸收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采药、制药活动,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认识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特别是大多数方士还从事医疗活动,他们将炼丹药物引入医疗,从而丰富了中医的内容。葛洪是这些方士中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