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的胡明美食
碧桐饮是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人以荷叶为饮酒的传统习俗,当时称为“痹痛饮”,痹痛饮的发明者是济南人。据唐代诗人段《酉阳杂记》记载:“历城(今济南大明湖、北苑一带)北有使臣林。魏正时中期,巩峥三伏天,每客取一片大荷叶,放在砚格上,盛三升酒,好用簪刺荷叶。毕竟酒味如莲,香比水冷。”意思是:魏晋时期,每到炎热的夏天,齐国刺史阎正经常和幕僚们一起去济南北郊的大明湖避暑。当时的大明湖叫莲子湖,荷叶田埂,荷花盛开。他们玩的时候,经常把湖里有茎的荷叶剪下来,用发夹刺穿荷叶的心,让孔和空心的莲蓬茎连在一起。然后将荷叶灌满白酒,再将空心的莲茎弯成树干状,依次从茎端吸酒。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正所谓“酒香似莲,香比水冷。”这种浪漫的饮酒方式被称为“碧桐饮”。用来盛酒的荷叶称为“莲花杯”、“莲花灯”、“荷叶杯”、“蓝筒杯”。后来的蓝管杯,后来被称为“贺爵”。
“痹痛饮”始于魏晋,盛于唐宋。白居易有一首《孤独荷叶杯》;戴树伦的一些诗,比如“茶沸散红,酒吸荷叶青”,都是讲味道的。在宋代,这种“蓝筒饮酒”似乎更为普遍。宋代诗人林鸿在《山甲清宫》中把用荷叶饮酒称为“双缸酒”,认为“夏月泛舟,风日燃,饮双缸酒,真好”。大诗人苏东坡对此情有独钟。他不仅在杭州做官时经常请朋友做“蓝瓶酒”,贬谪到广东海南时也带去了这股风,给有吃“荷叶饭”习俗的广东人增添了一种“荷叶酒”。据说他穷得把家里所有的酒器都卖了,只剩下一个酒器,就是象征文士浪漫生活的“莲花杯”。
由于文人雅士的倡导,“碧桐饮”也迅速流传到民间。据《浙江杭州府志》记载,宋代时,每年农历七月,杭州人都要去西湖纳凉。此时荷花盛开,荷叶是田野。人们捏起荷叶斟满酒,啜饮一口,边饮边把船放入柳树深处,月出时还。阿明诗人邵恒贞对“岸上看荷花”这首诗赞不绝口:“每逢我爱西湖,六月清凉,溅风动舟。碧桐酒悠悠醉,红锦第一。”很有诗意。
碧彤对喝酒有特殊的兴趣。饮用者可以闻到醇香的葡萄酒和清新的莲花香味。酒还没喝完,人就已经“醉”了。它不仅让人领略到夏季荷塘的美景,还能感受到荷花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赢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古人独特的夏季生活方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关于其趣的诗,说“画青管时,树干弯曲,酒微苦。”
其实,痹痛饮不仅赏心悦目,对健身也有好处。由于荷叶具有清热凉血、保护脾胃的作用,将苦味的荷叶汁与酒混合饮用,是消暑健身的佳品。根据中国传统烹饪中中和养生的观点,夏季适宜多吃苦味食物,用杯子饮用是夏季饮品的不错选择。
喜欢“杯子里有什么”的先生们,夏天来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湖菜是指济南大明湖出产的老茭白、蒲叶、白藕、莲子、白莲花。茭白是水声植物茭白的嫩茎,质地嫩脆,营养丰富。宽叶香蒲是宽叶香蒲的嫩芽,看起来像钻石,吃起来像竹笋。荷花又叫莲花。它的茎(莲藕)、果(莲子)、花(荷花)、叶(荷叶)在济南菜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莲藕七孔,肉白甜。莲子,产于莲花房,可以不带皮吃。
湘菜鸡块是大明湖的名菜,有鸡胸肉、精盐、酱油、葱、姜、蒜等调料。概念新颖,制作精细,清新爽口,香而不腻。是一道季节性很强的名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济南,河中出产的鲤鱼黄河鲤鱼又叫龙门鲤。其个体肥大,体色艳丽,肉味纯正,鲜嫩肥美,是众多鲤鱼品种中的珍品。制作方法是将初步加工好的鲤鱼两面插上威尼斯刀,用少许盐腌制,挂湿淀粉糊,煎至金棕色呈弓形,取出,将鱼放在盘子里,浇上用白糖、醋、酱油、清汤、葱花、姜末、蒜末、湿淀粉、花生油煎成的糖醋汁,使其看起来像“鲤鱼跳龙门”。入口后,外嫩内甜,酸甜可口,微咸,蒜味浓郁。另外,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鱼后,还可以用鱼头和残汁做一碗“碎鱼汤”。这个汤香味扑鼻,用酸、甜、香、咸、辣五味调味,清口润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