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长夏民俗
每个家庭每年夏天都会煮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用冷水浸泡,放在编织的丝绸袋子上,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附近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打蛋游戏。鸡蛋分两头,尖的是头,圆的是尾。打蛋的时候,蛋头打蛋头,蛋尾打蛋尾。一个接一个,输的人放弃,最后分出高低。蛋头不破者为第一,称大王,蛋尾不破者为第二,称二王或小王。这种比赛叫打蛋。另外,相传瘟神一直睡到长夏醒来,醒来就传播瘟疫,儿童受害最深。女娲听说后,与瘟神理论,但瘟神无可奈何,答应凡是夏天挂小孩胸的人,都不会受到伤害。这就是儿童挂蛋的由来。
中医指的是夏季出现的乏力、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的症状。旧时夏天在孩子手腕等处绑五色丝线,说是可以消灾,祈求预防暑病。这种丝线被称为“夏绳”和“长寿线”。
和很多其他节日一样,立夏旧日也有很多饮食习俗,比如长夏喝“长夏粥”,吃“长夏饭”、“长夏狗”、“长夏蛋”,喝“长夏茶”,在长夏尝试新的东西。
在长夏的这一天,老北京的农村都会喝长夏粥。就是在村里庙会的戏台前,或者在森林草原的空地上,挖个坑,坐在锅里点个灶。村里的长辈挨家挨户去取各种米和豆子,用那几百米豆煮粥,然后全村人都带着碗和筷子去要一碗长夏粥。与此同时,村里的男男女女表演了“社火”节目。那时候他们喝粥,唱歌跳舞,笑声很热闹。一起喝长夏粥,既是全村亲情和谐的象征,也是为了保证夏天老少平安。
旧时有句顺口溜说:“一碗长夏粥,永不愁;进了肚子就五脏俱全,百年百病全没了。“这种粥确实是一种安全、及时、健康的习俗。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把“粥”视为养生佳品。古代有“穷人吃粥,荒年穷人吃粥,吃粥养生”的说法。
吃粥是春耕农累后人体最好的滋补营养。民间有用红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米,或用蚕豆、腊肉、竹笋、糯米煮成的蚕豆米,民间俗称“长夏米”,也有用糯米粉蒸成的“长夏狗”,说是孩子吃了后壮如狗,可能不会得夏病。
夏天过后,人们可以用一些早熟的水果和蔬菜来品尝新的。
漫长的夏季,民间有“尝三鲜”之说,即蚕豆、苋菜、黄瓜三鲜,樱桃、枇杷、杏三鲜,海丝、河豚、黄鱼三鲜。还有“长夏吃梅子,可使色美”和长夏吃桑葚樱桃等习俗。
老北京入夏后的4、5月份开始,很多郊县的农民会在胡同里采摘销售蒜苗、黄瓜、香椿、豌豆、蚕豆、韭菜等早熟蔬菜。还有卖“杏儿果蜜哟”、“红樱桃来大桑子哟”、“江米莲藕”、“大黄鱼哟”等水果海鲜的。家庭主妇和孩子们听到四合院传来的喊声,纷纷出去购买,都是为了尝试新鲜事物。
北京的桑葚、樱桃曾被视为清代皇家贡品。桑树产于大兴县,大兴县位于永定河畔。由于土质等种植条件优越,旧时黑、白、红桑葚产量很高。樱桃产于门头沟樱桃沟村,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至今仍有1000亩的面积。桑葚味甜,樱桃色酸甜。曾经是宫廷和百姓的营养水果。
入夏后,北京的热度与日俱增,也是柳暗花明的时候。元明清时期,皇室到西山御花园避暑,文人墨客也爱在古寺纳凉。例如,纪晓岚和曹雪芹都去什刹海的卧佛寺避暑。一些名人、学生和普通民众也登上苗丰,到娘娘庙或学园寺、潭柘寺等地拜佛烧香,欣赏牡丹、芍药和牡丹花,品茶。还有的喜欢在郊区乘凉休闲,比如焦玲坑、葡萄园、二闸、高梁河边、什刹海积水潭,赏荷花、戏水消暑,成为老北京别样的民俗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