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神美的信息
中国的艺术和道家的内丹一样,也有生命的问题,也把生命二字作为中国艺术的总纲领,但生命二字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形与神。先秦道家庄子把形神论扩展到美学范畴,开创了中国艺术美学中形神并重、形神统一、形神充盈的形神美学体系。庄子的形神观体现在对“术”与“道”关系的论述中,这也是其经典著作《养生大师》中“与神相见而不见,与知止为官而愿为事”寓言故事的意义所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神作为审美范畴被广泛使用,不仅体现在现实人物的审美上,也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顾恺之在《魏晋生画赞》中指出,“谁生谁死,手有眼,死在前,是对的,但形式上写神,其实是对的,用在生活中是好的,但在交往中迷失了。”其实对了就亏很多,不规律就亏一点。它就像图像一样清晰,如果你没有看到它,它就不清晰了。“(13)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玄学文体的倡导下,形神作为一对美学范畴,已经正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神”不仅指人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还指人的外在态度和精神,“神”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形”;而“形”也指包含“神”的“形”,体现了形神不可分的关系。
不仅是绘画,中国的音乐艺术,如明末秦乐家徐尚英的《Xi山琴况》就充分展示了精神与形式的密切关系。这本书的目的是把形式和精神结合起来。在琴的二十四个条件中,前九个条件是和、静、清、远、古、静、逸、雅,这是作者融合儒道两种文化哲学后所体现的精神。后十五个条件,如美、亮、艳、洁、缀、圆、坚、宏、细、顺、健、轻、重、延、速,描述了琴声的恰当条件。从《秦论》对神与形的第二种安排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神是主体,形是客体,所以把神放在讨论的开头,但形与神并不分离,两者必然相互依存,所以讨论形时神必然是统帅;依靠来世的支持。《西山乐境》反映了中国器乐文化的形神综合观,也是道家基本修养路线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器乐文化理论中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的器乐文化中,形与神有其特定的内容。形态是指器乐演奏中的物质形态,包括手指功能的锻炼、技法技巧的掌握、内心气息的运用等操作内容。神指的是精神神韵,是演奏者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演奏对象的精神面貌的高度融合,神韵凝聚在乐曲的意境之中。在中国的器乐文化中,形与神不是独立的、割裂的个体,而是二与一、一与二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器乐文化的审美境界。“形神兼备”是中国工具文化美学的高级境界。
在中国器乐文化"双修人生"与"妙形妙神"的互动过程中,"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转化作用。在器乐演奏中“形”与“神”即“命”与“性”的形成和萌发过程中,“气”是沟通和连接“形”与“神”的桥梁和通道。“形”与“神”可以通过“气”的溶解和转化而合二为一,可以相互显示。因此,在实现器乐文化的过程中,“气”是基本功训练的一个基本问题。玩家一旦掌握了气这个中介,就有可能使形神出窍,而没有气的支撑,就很难把握形神两端,确立形神兼备的存在,更谈不上“形神俱妙”和“人生修炼”了。这样就演绎出了中国器乐演奏训练的基本路线:气——形神兼备(双修人生)。
因为气是“形”与“神”之间可自由转换的中介,所以在气-形的范畴中,气-形有自己的表述:劲。器乐演奏中的“力度”问题,其实是技术和技巧的巧妙运用。任何器乐演奏的技巧,既包括外在形体的规范动作,也包括内在气息的巧妙配合,从而化气为力,气与力、气与形的融合。在中国器乐演奏中享有“呼吸的艺术”美誉的长笛演奏,特别注重“气”与“力”的综合运用。在笛子演奏的基础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针对性运气和炼气训练,达到化“气”为“力”的目的。如长音符、短音符、音程跳跃、音程重叠、断和弦、三度触入、五度触入、音节递进以及各种发音,都有相应的基本功配套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炼气基本功训练,达到解决呼吸与唇、舌、指协调关系的目的。
其实上面关于笛子呼吸法的讨论,其实就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载体,讨论人体、天地、宇宙之间的精神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道家的目的一样,都要求通过气的转化与道发生联系。只是他们使用的物质载体不同:一个是乐器,一个是身体,但炼气运气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修炼者的身心发生了良性的变化。
上面已经介绍的是从“气”和“形”的出发点来训练器乐基本功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器乐演奏是“形先于神”,“命先于性”。这是因为对于球员来说,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它要求演奏者采取分阶段、循序渐进、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这是任何器乐演奏者都必须经历和尝试的磨炼。没有这个阶段的训练,演奏器乐根本不可能。
从“术”即“形”来训练器乐的做法,与道教传统养生法重视炼形,以及道教内丹南派“始于命”的做法十分相似。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同,都主张“形先于神”,主张要培养生命、形式、技艺,生命、技艺是第一位的。但与明清内丹北派和五六派相比,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性之前生”和“形之前神”的方式上,而他们“入先天无为之境”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与两派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炼形或炼灵不是内丹的最终目的,但达到长生不老才是内丹的真正目的。器乐演奏理论也遵循道家内丹的基本修炼原理,形神奇妙,生命双修。道家身体观的现代诠释--形神兼备。
生命、形与神、身与心、身与神、元神与知、元气与神、心与身,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交替使用的术语,但道教历来重视身体。在道教中,身体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体验的场域和媒介,是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起点和场所。人们通过身体与外界交流。此外,身体还具有文化意义,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由身体呈现的。存在就是身体里的存在。没有肉体,就无从谈起心灵和精神。道教对身体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在世界宗教中是独一无二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教,道教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奇妙,道真”,从而成为神仙或真人。
神仙或真人的概念是从古代方仙道那里继承来的。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使人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转化,潜移默化,见多识广,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永生是与道的统一,所以它是被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接点。成仙理想是道教教义的核心之一,养生是成仙理论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之美,即形神的永久结合。虽然结合的方式,即妙形妙神的具体内涵,在历代道家的理解中有所变化,但这也是道教与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
南朝道教理论家陶弘景简要阐述了道教与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佛教在性质(方面)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上。“所有质量都像结,但形式和精神一样。形神合一,人就是物;如果形神分离,就是灵和鬼。其不离不合,佛教所取,亦离亦合,仙道依之。今天如何做到这一点?仙人极精,变化感也在情理之中。.....冒充神仙者,以药石炼形,以灵雕神,以慈修其质,以慈解其纠葛。所有的方法都是无障碍的,没有障碍。他们要在一起,就骑云骑龙。如果他们想离开,他们会解散他们的品质。如果他们不离开,他们要么生存,要么死亡。于是各走各的路,教了又教,渐渐的就没完没了了。毕竟他死了。”形神合一,或者说解脱,是神仙家庭的根本特征,这与不求形神合一的佛教有很大不同,因此著名学者唐用彤先生认为:“陶弘景在宗教理论上澄清佛道之别,似乎很重要。”
因此,神仙学说是道教教义和基本特征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神仙理论中所包含的养生思想,是道家特色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不老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家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长生不老的方法。道教文献中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法都是他们刻苦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显示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神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实际上,道教养生思想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形神奇妙——道教身体观的现代解读在道教形成之前的中国史前宗教雕塑艺术中,在先秦时期的宗教雕塑艺术中,在秦汉时期的神仙雕塑艺术中,在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中,在道教雕塑艺术的萌芽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雕塑艺术的兴起中, 而在隋唐道教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雕塑都追求形神兼备的精彩。 无论是石窟、摩崖造像、碑刻,还是宫殿雕塑;无论是玉、石、金、银、铜、铁,还是木、竹、泥塑等材料,都讲究神的奇妙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