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摘要:触目惊心的悲剧是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意识教育迫在眉睫。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和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索生命的意义,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完善人格。在这个层面上,语文教学应该挖掘自身的学科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让学生确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识审美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形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考和理解,拓宽生命的人文体验和教育。具体讲解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和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索生命的意义,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完善人格。为什么近年来关于生命教育或者类似的道德、人文方面的想法频频被提出?原因是消费品社会的诱惑导致年轻人思想混乱,找不到明确的目标。另外,社会进步带来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年轻人的承受力减弱,稍有挫败感。他们都倾向于用极端暴力来发泄生命,甚至结束生命。这些案件每天都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学校上演,经常见诸报端。触目惊心的悲剧场景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人文特征和审美特征的语文学科,它在生命意识的培养中起着神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身作则,然后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让学生以前辈为镜照亮自己,从作品中得到做人的榜样和规范,确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导入的设计。
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启迪学生,鼓舞人心。[1].宇易曾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之所以把导入语作为渗透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导入语本身作为课堂的开端具有导向作用,二是导入语精炼,基本概括了教学作品的主题,反映了教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学生往往能以非常清醒、良好的状态进入人生的思考阶段,从而达到春风雨露,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比如我在教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小说讲的是香雪和山里火车的故事)的时候,就围绕自己的经历设计了一个介绍:有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在洞庭湖边。小时候,她总是拉着姐姐的手,沿着家门前的小路去外婆家。时间长了,她厌倦了走太多的路。高中毕业后,她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来到了位于湘西边陲的一所大学,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大学四年,她走遍了沈从文笔下的每一寸土地,感受着充满历史印记的民风民俗。当然,她更感叹千百年来在那片土地上一步一步扛着小筐的淳朴山民的顽强和卑微的表情。身在山中,她突然觉得山比她想象的有意义多了,她很疑惑。她想,该是她回去的时候了,回到她的故乡,烟波浩渺,俗称洞庭湖,鱼米之乡。然而,也许是高山情结无法解开,也许是命运。她离开了沈从文笔下的大山,却来到了粤北山区,成为了一名教一群淳朴的山区孩子的山区教师。她再次走进大山,但告诉她的学生离开它。同学们,我是这位山区老师。毕业工作这几年,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面对山外孩子的目光。我从山里来,带来了一个关于山和山村姑娘的故事。对于从小生活在大城市,沐浴着现代气息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故事有没有兴趣。
这个介绍的重点是提炼大家在路上的追求和梦想。无论是在大山里,还是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昂扬的人生在路上,热爱和珍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刻意回避了小说中所表达的山是落后象征的意思,而是把山和我们的生命历程粘在一起。山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最坚实的力量,让我们充满勇气和自信。听到这个介绍,很多同学都会沉浸在追逐回忆中,升起对生活的热爱。学生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一定在一个轰轰烈烈的实践时刻,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人生是最美好的,自己所拥有的才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在回忆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和现实的满足。融入生命意识的导入语的设计可以是音乐、故事、名言,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充满深刻的生命体验、乐观的生活态度、独特的生命感悟等等。一个人的经历对外界来说是独特的,学生会在自己的独特中获得最本质的人生成就感。
第二,作家和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和很多作家交谈。表面上是学生接受他们的文字,但作品是作家生活方式和性格的凝结。读词是品味作家的人生。我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比如一个学生,一个老师,而是指在某个时刻因为在接受作家的作品而产生独特感受的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作家和我相互交融,至于生命体验的升华。因此,我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良好的互动,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流,产生对话。百家争鸣,秦汉之际的说客,魏晋之际的人物,唐宋之际的诗人诗人,元明清之际的戏曲小说家,现代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五四创世先驱,紧跟时代进步的品尝家等等。所有在时间和时代的熔炉中成长起来的勇士,都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沉淀了历史漂流后的生命悲剧感。学生无疑每天都沐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接受生活。作为一名教师,他(她)提倡的原则是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多讲一些作家的故事,而不是照抄课文。他们的创作背景、心理、过程,让学生离作家很近,作家并不遥远。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广阔的生存空间里迷茫过,难过过,但他们有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庄子的逍遥思想,古代的人生哲学,代代相传,学生可以知道人生的深刻意义。同样,现代的鲁迅会教学生什么是人道主义,什么是真正的战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冰心会教学生什么是母子的延长,什么是生命的新鲜和坚韧,朱自清会教学生在长辈转身时读弯了的背。当然,我更能理解,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铁凝还在给他们讲述梦想和责任,史铁生还在告诉他们,在一个不安的时刻,静下心来看看身边的地坛,地坛是天赐的平安。余也在告诉他们,当他们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们的心应该贴近历史和文明。我一次又一次地和作家交谈。我在作家的世界里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第三,美育。
美育是关注美的对象和美的存在形式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席勒在《美育书信》中认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现象是几乎每个人都是颓废堕落的,这是人性的分裂造成的。因此,加强崇高的审美教育成为当务之急。蔡元培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反思,还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总之,崇高的美育对人的成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国人如何用美育提升崇高的生命意识?主要的渠道和方法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陈述和讲述,具体来说是表达看到、感受到、了解到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的感受;二是教具的应用,比如在课堂上放映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让学生领略不同于文学的艺术美。
最具体的呈现和叙述形式是利用讨论时间或语文阅读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素材,讨论美的形式、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超越现有的视线,挖掘发现美的潜力,表达对美的感受。对于艺术的欣赏,目前来看,与中文关系最密切的文体是影视作品。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影视总是捕捉这个社会最前沿的文化景观。欣赏影视,就是欣赏社会的空间。所以语文要让影视走进学生课堂。中国的电影和古典文学一样,重视意境。当我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城南旧事的美好而悲伤的记忆中时,我们才能从电影中感受到真实的诗意,真实的场景,流动的风景。张艺谋、陈凯歌让我们在红黄的炫目色彩中感受到了生命最初的活力;还有第六代导演记录青春梦想的作品。他们既表现了人生的颓废时刻,也表现了绝望中的生命的情分和积淀。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灾难片、战争片、科幻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或无限遐想的空间里,去理解生命的伟大。影视作品只是教学课堂上的一个辅助工具,不能完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影视直视生活,有更直接的触动和震撼效果。
另外,生命意识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教学评价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和内涵,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参考资料:[1],张,。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黄英平。让审美在语文课堂上品味[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王新。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4]余宇光。语文新课程内容生命意识的重新整合与反思[J].教育教学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