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养生的?
养心,辅以节食,可以概括为“戒欲”,即心不病,心不病,人不病。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和而无欲”、“惜精爱气”的思想,孟子有“养心不擅乏欲”的感慨,朱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清心无欲”之美:“食足为肉,不淫为素,车慢为车,天灾是福,饥不大,渴不大。多灵则富,少欲则贵,十次吃药不如一夜独处,节食除病,欲少则延年。”告诫人们养生主要是养心,心清则无灾,是人生一大幸事。
乐观豁达,彭祖有“每一个笑话都拿来开玩笑,总愿意生气”的轻松;刘曾顿悟“佛无奇,而行恶不作恶,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悲”;李白有“五岳皆圣,无以为远,好人一生名山游”的潇洒;相比之下,刘语熙略胜一筹。他是“空间自由,弥补人生”,“闲来无事自乐,有时间读书”,“日子有增无减,诗词有苦有甜”。他的豁达,对名利的淡泊,溢于言表。
淡泊名利,保持平常心,田璇有诗“平常衣食足,不求额外富贵”,警示人们知足常乐的真谛。罗茵在这方面的经验就更多了。“能自得则乐,无心则无忧。”“知足常乐,其事不及十,其事不及两全休;顺其自然,背后铭文空空,傀儡为谁忙;金无千叶,红日可卖鬓霜。”结果真的如追求者的初衷吗?"
空灵超脱,万物为我志,跳出三界。在这方面,罗洪宪的诗最具代表性:“日月悬两轮,已过万年;华宅量人而斗,妻花客船;钱是外来的,孩子在他们面前很委屈;世间谁不染谁是仙。”你跳不出三界,忘却一切侮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天下有钩,深林泉为忧。搭个茅屋拉萝卜,开个柴门到水边。在缝隙里睡觉真的很可乐,吃点便餐就能忘记烦恼。前面有多少英雄,为什么不回头?”看破红尘。
当然,在中国养生文化中,还有一种民间文化是由普通百姓和普通文人世代相传的,虽然通俗朴实,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总结起来就是:不惹事,不跟风,不吃醋,豁达,知足,保平安。关于这种养生观念的打油诗,在安唐寺庙、摩崖石刻、亭台楼阁、各种手抄本、石印本中随处可见。比起文人墨客的座右铭,他们更精彩地诠释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