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和艾灸对中医有什么贡献?
说到艾灸,要从火说起。原始人类发现火,发明取火和用火,在人类保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用火可以帮助人们御寒,减少因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引起的风寒外感病和寒湿病;能抵御野生动物的入侵,增强自卫能力,减少因与野生动物搏斗而引起的创伤性疾病;可以使人们吃熟食而不是生食,减少肠道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能改善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人体发育,提高人体素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更重要的是,为艾灸治病提供了重要条件。早在几千年前,原始人在生火取暖、烹饪或用篝火驱赶野生动物时,有时可能会被溅出的火星烧伤。当溅到生病的原始人身上时,这种局部灼烧减轻了某些疾病的症状。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久而久之,人们受到了启发。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干燥的植物茎叶作为燃料来刺激当地的温度。
艾叶,别名艾蒿、艾灸草、茵陈蒿。春、夏两季采摘菊科艾叶或同一属艾叶,阴干或晒干,去绒毛,粉碎保存。艾叶含有挥发油和芳香油,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各种必需氨基酸、胡萝卜素、泛酸、胆碱、维生素B1、B2、C等。本品性苦辛,性温无毒,具有调气血、治菌痢、散寒湿、安胎止血的作用。艾叶具有易燃烧、产热持久、气味芳香、不易脱落、资源丰富、加工储存方便的特点。所以后来成为艾灸治疗最重要的原料。
艾灸按治疗方法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直灸”就是把大小合适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艾灸。如果艾灸需要使皮肤灼伤溃烂,愈合后留下疤痕,则称之为疤痕灸。如果不烧伤化脓皮肤,不留疤痕,就叫无痕灸。“间接灸”是在施灸的穴位将艾炷与皮肤分离的一种灸法,包括姜灸、蒜灸、盐灸、附子饼灸等。“艾条灸”包括温和灸和鸟啄灸。“温针灸”是一种针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疾病。“温灸”是一种专门用金属制成的圆柱形艾灸器,所以又叫温灸。圆筒底部尖而平,圆筒内套有一个小圆筒,小圆筒周围有孔。施灸时,在温灸器的小桶内加入艾绒或药物,点火后扣上温灸器的盖子,即可放在穴位或施灸部位进行熨灸,直至施灸部位皮肤红润。具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如今,艾灸疗法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简单、方便、有效、价廉,深受患者喜爱。艾灸疗法应用范围广,可广泛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疾病。其次,艾灸有奇特的保健功能。无病艾灸能激发正气,增加抗病能力,抵御邪气入侵。《扁鹊心书》云:“人未病常灸。他们虽然不永生,却能活一百多岁。”中老年人阳气下降,要用艾灸补火助阳,振奋精神。
钱广名医包谷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性灸疗学家。生于永嘉三年(309),官宦道士之家,其父鲍敬也名敬,晋代道士,字太玄。祖籍东海(江苏省郫县以东海域),生于公元260年左右。保良,“明心见性,学经史,修修身,学内外。”多次奉命出征,官至黄门侍郎、南海县令。他和他唯一的女儿一起潜水。也就是举世闻名的包谷到广东南海上任。包谷从小就深受道教的影响。她跟随父亲学习道教和医学。她通晓医术、炼丹、修身养性,对医学研究颇深。曾有诗赞曰:“井与邻云之交,枣花之嶙峋帘,乃翁白石竭饭,其夫丹苗不待贫,故不能赏古饮者。”帮助肿瘤患者的龙钟。我来乞求三年的爱情,我应该回到一万年的春天。“诗大概是包谷采药的做法,她的足迹遍布广州、南海、惠阳、博罗。医术高超,擅长艾灸。她用越秀山脚下到处生长的红脚艾草治病,以治肿瘤、疣闻名天下。因此。后来人们把这种红脚艾草叫做“包谷艾”。
传说有一天,包谷在行医采药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河边拍照,还流下了眼泪。包谷往前一看,只见她脸上长了很多黑褐色的肿瘤,非常难看。因此,村民们鄙视她,排斥她。想娶她的男人没有嫁不出去的,就哭了。包谷问为什么,就是从药袋里取出一些红脚艾叶,搓成艾绒,用火点燃,在姑娘脸上轻轻熏了一下。很快,通过包谷的艾灸,女孩脸上的痘痘全部脱落,不见疤痕,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她道了谢,高高兴兴地走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独特的灸法和高超的医术。然而遗憾的是,包谷没有留下任何作品。后人认为她的艾灸经验可能渗透到丈夫葛洪的《肘备用应急方》中。本书针灸处方109张,其中艾灸处方占90余张,对艾灸的功能、作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论述。
近年来,随着包谷艾灸的神奇故事和人们对艾灸疗法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逐渐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代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艾灸在临床上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