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俗语、名言、谚语。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生于楚威王武历正月初七,或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层含义是伍子胥的忌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子虚被谗言陷害,夫差信以为真,给他一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夫差听了大怒,于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起来扔到河里。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个意义是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端午节的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于六月五日殉难。后人钦佩他的诗歌,哀悼他的英勇事迹。它是为了纪念诗人节而举行的,诗人节被定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秋瑾出生于浙江绍兴。她年轻时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击剑。她被称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他策划了一场起义。他在会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挠。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
挂钟: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艾叶挂菖蒲: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把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厅悬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老虎的丝带,贴上艾叶,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所以很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没有了踪迹,因为那是赛龙舟的起源,然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赛龙舟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台湾省。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鹤溪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香港有划船比赛。最近英国人也效仿我国,组织鬼队,举办比赛。
吃粽子:荆楚的人们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饼扔到河里祭祀屈原,所以他们把糯米扔在竹筒里,怕被鱼吃掉。后来,他们逐渐用粽子叶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游荡百病:这种习俗盛行于贵州的端午节习俗中。
佩戴香囊:端午期间儿童佩戴香囊,不仅有辟邪驱疫的意思,正面还有点缀的样式。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引人注目。
/% C3 % CE % BA % ad 2006/blog/item/1829054 a 59074 a 2109 F7 ef D5 . html
(一)屈原入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居民们把大量用竹叶包裹的大米(粽子)扔进河里,竞相寻找屈原的尸体。
(2)曹娥发现了她父亲的尸体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福投江而死。14岁那年,她在河边哭。17天之后,曹福的尸体仍然下落不明。她5月1日投河自尽,5天后两具尸体合拢漂浮,被村民牺牲。
(3)白蛇传说
传说白蛇娘娘为了报答徐贤的恩情,嫁给了她。据说在端午节,白蛇喝了雄黄酒,几乎呈蛇形。它与《法海白蛇传》和被洪水淹没的金山寺一起,是一部著名的民间戏剧。
(4)伍子胥逝世纪念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攻楚后,吴王阖闾去世,吴王夫差继位,大获全胜。越王鞠坚邀其讲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了奸臣的话,给伍子胥自杀。5月5日,他把尸体扔进了河里。此后,人们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第二,相关习俗
端午节又叫中元节,因为过了农历五月,天气渐热,蚊蝇滋生,传染病易发,所以古人把五月称为“邪月”或“毒月”。到了端午节,太阳最热,各种毒都出来了。古人用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来解毒,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养生节。
民国成立后,定为“夏节”,又称“诗人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被称为“普节”,因为家家户户都挂菖蒲来辟邪。
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如下:
(1)吃粽子
就是因为屈原投河,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米食,扔到河里。后来演变成用竹篮和竹叶包裹后扔进河里喂鱼虾。
(2)喝雄黄
端午节后,各种昆虫开始活跃,瘟疫逐渐增多。雄黄有消除疫病的作用。也正是因为白蛇的故事,喝了雄黄酒后,白蛇几乎呈蛇状,所以民间就像有效果一样发挥作用,希望能收到辟邪的作用。
(3)挂艾叶、菖蒲和榕树枝条
端午节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叶、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大吉祥符号之首,象征除了不祥之剑,因为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百阴之气”,叶子呈剑形,可以插在门口辟邪。所以方士称之为“水剑”,后来习俗引申为“普剑”,可以斩断万恶。清代顾铁青在《贾青录》中记载“斩蒲为剑,斩彭为鞭,床挂桃梗蒜,皆用以驱鬼”。但晋代《风土志》中“哀为虎,或剪彩为虎,附哀之叶,妾争剪之。以后更是菖蒲,或形似人形或小剑,名曰普剑,以驱邪驱鬼。”
艾草代表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插在门口能让你健康。在中国古代,它一直是一种药用植物。针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为主要成分,烧在穴位上治疗疾病。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流传已久,主要是因为它有入药的作用。比如宗彝的《荆楚纪年录》中记载,日本鸡不打鸣的时候,像人一样取艾草的人取来,用艾灸接收,很有效。就是Ai被取人形挂在门上的那一天,可以毒气。大多数人也有在房子前后种植艾草以求好运的习俗。在台湾省,民间也在端午节贴“午联”,与护身符功能相同。有的午联有这样一句话:“执一艾奇引百福,悬一剑杀千害”。无花果树枝的民间意义可以强身健体。“插无花果比插龙勇敢,插艾叶更勇敢。”。也有地方习惯挂石榴、大蒜或山丹,用大蒜祛邪治虫毒;山丹方治狂,石榴花挂门避黄巢。石榴花是这个季节的花,也有治病的作用。石榴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还有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有一段故事。黄巢叛乱时,黄巢有一次进逼一个村子,碰巧看到一个女人,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小孩子。黄巢很好奇,问为什么。那女子并不认识黄巢,只是说因为黄巢来了,她杀了叔叔一家,而这是唯一剩下的救命稻草,所以当她两个都顾不上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来救叔叔的骨肉。黄巢深受感动,告诉女子,只要在门上挂上石榴花,就可以避免黄巢的灾难。
(4)吊钟雕像
因为民间传说讲的是捉鬼,钟馗好像有造鬼的本事。据说唐明帝梦见一只大鬼和一个小恶魔在偷食物,大鬼抓住了它并吃掉了它。唐问,“你是谁?大鬼说:“我叫钟馗,是钟南山的一个学者。因为帽子丑,没考上,所以自杀了。现在我发誓为陛下清除世界上的邪恶。“明太祖醒来后,让画师吴道子把钟馗画成他梦里看到的样子。原来,钟馗塑像挂在岁末,明代画家文徵明画的是《寒林中的钟馗》。端午节挂钟馗像,可能是明末清初才有的习俗,但在台湾省很少见。
(5)龙舟比赛
在古代,人们竞相划船,因为屈原投河自尽,为了救屈原。摩登时代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活动。此外,全省各市主要河流每年都举行龙舟划船比赛,国内无线电视台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际邀请赛。龙舟赛之所以会受到外国友人的喜欢,是因为它是一项更需要力与美的默契的运动,不同于国外流行的皮划艇或八人赛艇。各地的龙舟赛都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依兰县二龙村的龙舟赛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他地方的龙舟更长或更漂亮而出名,而是因为只有两个队伍——上二龙村的七五兰和下二龙村的周仔尾。他们各有一条太极图案的龙舟,但戚务兰是绿底,周在伟是红底。比赛规则是两个村子的居民都是选手,在二龙溪比赛几十次(从下午到黄昏)。队员累了就马上换同村的人,最后赢多的队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