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对人有什么好处?

最好不要多拉!对皮肤不好!

简单介绍一下拔罐疗法的原理:

拔罐又称拔罐气吸疗法,古代称为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为工具,通过加热排出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在皮肤上,造成血液停滞的疗法。古代医生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展到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疾病。建国后,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疗法。

拔罐机理

1.负压。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负压下拔罐吸拉时,皮肤表面会溢出大量气泡,从而加强局部组织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还观察到负压引起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间隙,导致血液淤滞,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发生自溶血。在机体自我调节中,具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并对其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促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2.温火罐可以刺激局部皮肤,特别是火罐、水罐、药罐。温热刺激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局部耐受力和机体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疾病改善的目的。

3.调节拔罐的调节是基于负压或温热作用。首先,它调节神经系统。因为溶血,它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外周感受器,传导至心脏到达大脑皮层。另外,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通道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发生反射性兴奋,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位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组织代谢旺盛, 吞噬能力增强,身体得到恢复,阴阳失调得到调整,疾病逐渐治愈。

二是调节微循环,改善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和病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加强淋巴循环,使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活跃起来。此外,由于拔罐后的自溶血现象,立即产生一种组胺样物质,随体液流遍全身,刺激各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

4.不同的拔罐方法在拔罐的基础上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拔罐方法有各自的特殊作用。比如走罐,有类似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关节和肌腱的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的血液循环;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缩;还能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部器官的神经,增强胃肠器官的分泌功能;可以加速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回流,减少大循环的阻力,减轻心脏的负担,调节肌肉和脏器的血流和储备的分布。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快速而沉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循经走罐还可以改善各经络的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比如药物拔罐法。在锅内负压和温热的作用下,局部毛孔和汗腺张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可以直接吸收更多的药物。根据药物不同,疗效也不同。对于皮肤病,拔罐疗法的局部治疗效果更明显。水缸法主要是温经散寒;刺络拔罐法主要是祛瘀滞,通窍通结;由于针刺方法不同,针罐结合可以产生多种效果。

拔火罐的起源

拔罐疗法是祖国的医学遗产之一,在中国使用已久。晋代医学家葛洪写了一个肘后备急方,里面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就是用挖空的动物角来吸拉脓肿的一种外治法。唐代王导写的《外台秘笈》也介绍了用竹筒拔罐治病。比如文章说,“...取一根三指大青竹筒,长一寸半,一端有结,无结薄如剑。把管子煮几下,再热出来,长时间压在笼子的墨点上,再用刀折角,再煮一次,使之发黄。”从上面介绍的角度法和用青竹筒制作的拔火罐来看,拔火罐在我国晋唐时期就已经流行了。

此外,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吴尚贤的《李龙教问》和宗彝金鉴的《外科心要》对拔罐在中国的起源、用法和适应症都有较清晰的介绍。

罐头的类型

常用的易拉罐类型如下:

(1)竹筒拔罐:取一根坚实成熟的竹筒,一端开口,另一端留作底部。壶口直径为3、4、5厘米,长度约为8 ~ 10厘米。大口径,用于大腰大臀。小口径,用于四肢关节。至于长期不常用的竹制拔火罐,太干燥,容易渗透到空气中。使用前可先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壶严密不漏气再使用。南方产竹,多用竹壶。

(2)陶瓷拔罐:称陶瓷拔罐,用陶土制成,口圆肚大,再涂以黑釉或黄釉,入窑烧制而成。有好几种,有大号的,中号的,小号的,超小号的。陶瓷罐内外光滑,吸拉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常用。

(3)玻璃拔罐:玻璃拔罐是用耐热的硬质玻璃制成的。它的形状像一个篮子桶,腹部很小,边缘略突出。分为1,2,3个尺寸,清澈透明,易于观察,瓶口光滑,吸拉力好。因此,玻璃拔罐被人们广泛使用。

(4)抽气罐: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并抹平,切口要光滑,瓶口的胶塞要保持完好,以方便抽气的应用。现有技术由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活塞布置在上方,方便抽气。

抽吸提取法及其应用

一、吸拔法:目前拔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拔罐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量排出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有几种方法:

(1)火抛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切成薄纸条。烧至1/3时,放入罐中,迅速在选定部位敲击拔火罐。抛火时,无论用纸卷还是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以上。烧到一寸左右时,纸卷和纸条可以立在罐的一边,火焰不会灼伤皮肤。对于新手来说,也可以在拉的地方贴一层湿纸或者涂一些水吸收热量,这样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 ~ 8号粗铁丝,一端缠绕石棉绳或线带,做酒精盛放。

使用前,将酒精棒蘸上95%的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点燃,用火焰将酒精棒的一端闪到罐底,迅速抽出。马上在该拔的地方扣拔火罐。这个时候,罐罐已经变成负压就可以吸了。

闪火法的优点是:闪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火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抛火法。

(3)滴酒法:将1 ~ 2滴酒精少滴入坛内壁中间,旋转坛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在坛内壁上(不要碰到坛口),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将坛口放下,在所选部位快速敲击坛口。

(4)贴棉法:取一小块约0.5厘米见方的脱脂棉,薄薄地蘸上酒精,贴紧罐壁中段,用火柴点着,立即将罐扣在选定部位。

(5)放火法:准备一块直径2-3cm不易燃烧传热的木块,放在要拔出的部位,上面放一小块酒精棉球,点燃棉球,立即扣好罐子,立即吸,可产生强大吸力。

2.水缸法:一般用竹缸。首先,将罐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倒出来用镊子夹出,倒掉水分,或用折叠的毛巾将罐子口封闭,加热压在皮肤上,即可吸出。

3.抽气方法:首先将青霉素、链霉素等废瓶研磨而成的抽气罐固定在需要吸杯的部位,用注射器从胶塞中抽出空气,产生负压,可以吸住。或者在塑料杯、罐的活塞上套一个气泵,就可以吸空气了。

二、各种拔罐方法的运用:

1,单壶:用于小病灶或压痛点。根据病灶大小或压痛程度,可选择合适口径的拔罐。如胃病中脘穴拔罐;肩峰点拔罐的脊髓上肌腱炎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的疾病。根据病变的解剖形态,可酌情抽拉几个甚至几个。比如肌肉束拉伤时,可以根据肌肉束的位置,成排地吸拉多个火罐,称为“拔罐法”。在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充血时,可根据内脏的解剖部位,在相应的体表部位平行吸拉几罐。

3.闪罐:罐拔出后,立即拉开,反复吸出,直至皮肤发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

4.离罐:拔罐后,放置一定时间,一般为5-15分钟。如果易拉罐较大,吸收和拉出性较强,则应适当减少离罐时间,夏季和皮薄时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一般用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部、大腿等部位。一定要选择大口径的易拉罐,易拉罐口要光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上涂些润滑脂,吸完罐后,用手托住罐底,微微倾斜,即后半部微微抬起,慢慢向前推,使其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移动。

药罐:常用的有两种:

(1)锅煮:将配好的药放入布袋中,扎紧布袋,放入清水中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锅放入药汁中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盆法在所需部位吸拉,多用于风湿等病症。

常用药物处方:麻黄、艾叶、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花椒、川乌、洋金花、刘寄奴、乳香、没药。

(2)储药罐:预先在抽药罐中储存一定量的药液(约为罐的2/3-1/2)。常用于辣椒水、两面针酊、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根据空气抽取罐的操作方法,空气被抽取并吸收在皮肤上。也有1/3-1/2的药水储存在玻璃罐里,然后用拔罐的方法在皮肤上吸拉。常用于风湿疼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7.针灸拔罐:首先在一定的位置进行针灸。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然后以穴位为中心拔罐。若与药罐结合,称为“针灸药罐”,多用于风湿。

8.刺血(刺络)拔罐:刺血的效果可以根据病变大小和出血要求,用刺血的方法刺破小血管,再拔罐来增强。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两个玻璃火罐(备用一个),根据位置,选择大小,一把镊子,一小瓶95%酒精(大口),一瓶棉球,一根火柴,一条新毛巾,一块肥皂,一个脸盆。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看是否符合适应证。检查拔罐的位置和病人的姿势,看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残角破损。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擦洗拔火罐部位,蘸热水,然后用镊子将棉球略蘸酒精收紧,火柴点燃,用门火法闪入玻璃火罐内,迅速将罐扣在皮肤上。

(4)存储时间:过去存储时间比较长,从10分钟到30多分钟不等。这种长期存放很容易使局部黑紫,淤血严重,难以吸收。所以现在存放时间普遍较短。根据身体表面毛细血管渗出的血液,可能会认为3分钟换成6分钟比较合适。

实践证明,短时间离罐比长时间离罐更有益。血淤严重者降为轻度渗血或淤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污点;防止过量吸入,引起水泡和感染;虽然时间短,但疗效高。

(5)提坛子:左手轻压坛子向左倾斜,右手中指轻压,倾斜另一个坛子口的肌肉,使坛子口从缝隙中漏出,渗入空气中,吸力消失,坛子自然脱落。

(6)火力:也要掌握火力。酒精多,火力大,吸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吸力小。还有一种罐子,快速敲击吸力很大;如果你敲得慢,吸力就会小。这些可以暂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以根据病情决定。一般来说,慢性病或缓解期可以隔天做。急病每天躺一次、两次、甚至三次都不为过,如高烧、急性类风湿、急性肠胃炎等,但离缸时间不宜过长。

(8)疗程。一般12次为一个疗程,如果病情需要可以继续几个疗程。

(9)位置:拔罐可用在肩、胸、背、腰、臀、肋窝、颈椎、脚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富、血管较少的部位。另外,根据病情和疼痛范围,可拔L ~ 2个火罐,或4 ~ 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需要注意的事项

(1)体位要合适,如果有皱纹、松弛、疤痕不平、体位移动,拔罐容易脱落。(2)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易拉罐。抛火拔罐时,火焰一定要强,动作要快,使火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落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签不要蘸太多酒精,以防酒精滴落灼伤皮肤。贴棉花时,要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使用火架法时,盖要准确,不要打翻燃烧的火架。使用开水罐时,应将罐内热水倒掉,以免烫伤患者皮肤。(3)施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收缩和针弯曲,避免将针敲入深处,有利于损伤。胸背部的穴位要慎用。(4)刺血拔罐应用时,针刺引起的皮肤出血面积应等于或略大于拔罐直径。出血量要适当,每个成人的总量不能超过10ml。(5)使用多个罐时,拔罐排列的距离不能太近,否则会因拔罐牵拉皮肤而产生疼痛,同时由于罐与罐之间相互挤压,也不宜牵拉过紧。(6)拔罐时,不得在骨突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拔罐漏气脱落。(7)提罐时,手法要轻柔。用一只手抵住易拉罐边缘的皮肤按压,使气体泄漏,这样就可以把易拉罐拿下来,不允许拉扯或旋转。(8)如果拔罐后针孔内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擦拭干净。一般局部出现发红或发绀(充血),属于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果局部瘀血严重,不宜就地拔除。易拉罐放置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泡,小的不需要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扎破,泡里的液体会流出来,涂上龙胆紫液,盖上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如何避免拔罐烧伤

有人说:“只要经常拔罐,就难免不被烫伤”,这种说法对吗?不对。因为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拔罐烫伤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多了,滴在罐里的皮肤上,烧出血泡;火焰加热坛口时,容易把坛口处的圆圈烧坏。离开易拉罐太久,容易起白色水泡。前两个是真的烧伤,后一个不是烧伤。那么可以避免拔罐烧伤吗?是的,绝对可以,但是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水涂:在拔罐区域,事先要涂一些水(冬天温水)。敷水可以冷却局部温度,保护皮肤,避免烫伤;

(2)火焰对着罐底:酒精棉球的火焰一定要对着罐底,不能烫伤罐口,罐口不能沾有酒精;

(3)存放时间短:缩短存放时间,不要太长。如果太长,容易吸收水泡。一般需要3 ~ 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

适应症、要点和禁忌症

(1)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的适应症]

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要点:大椽、风门、舒菲、假窗。

[消化系统的适应症]

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要点:肝俞、脾俞、舒威、舒歌、漳门。

急慢性肠炎。主要景点:皮树、舒威、大肠树和舒天。

[循环系统的适应症]

高血压。主要穴位: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是背部和下肢。

心律不齐。主要穴位:心俞、肾俞、舒歌、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要点:心术、舒歌、高一术、漳门。

[电机系统的指示]

颈椎关节痛'肩和肩胛疼痛,肘部疼痛。要领: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疼、骶疼、胯疼。要领: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进行拔罐。

膝盖痛,裸露痛,脚后跟痛。要领: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玻璃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要点:大椎、大椎、天柱(带面垫)、至阳穴。

肋间神经痛。要领:掌门、奇门、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要点:秩边,循环跳跃,中心。

风湿性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要点;大椎、高芒萁、肾俞、石丰及其瘫痪部位。

颈部肌肉痉挛。要领:肩井、大椎、肩中书、体柱。

腓肠肌痉挛。主要穴位: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

面部神经痉挛。要点:下关、唐寅和口车。小罐只能保持6秒,然后连续拉罐10到20次。

膈肌痉挛。主要景点:舒歌和荆门。

[妇科适应症]

痛经。要点:关元、雪海、阿市。

闭经要点: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要点:关元、子宫。

白带要点: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要点:指编、舒窈、关元术。

[手术疼痛的适应症]

疖肿要领:体柱、疖肿部位、小盆面垫拉。

多发性毛囊炎。要点:芷阳和本地小锅垫拉。

下肢溃疡。要点:本地小锅垫拉。

急性乳腺炎。要点;局部温水和新鲜毛巾热压后,用中或大火罐拔出,可连续拨5 ~ 6次。

(2)拔罐的禁忌症

高烧、抽搐、痉挛等。;皮肤过敏或溃疡损伤;肌肉细或骨骼凹凸不平、有毛的部位不适合应用;孕妇腰骶部和腹部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