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潇湘馆

问:袁妈妈,你为什么把“有风”改名为“潇湘馆”?与袁春和林黛玉的命运有什么联系?潇湘馆的环境布局和黛玉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回顾经典的《红楼梦》,精致之处数不胜数。无论是人名、博物馆名、地名,还是对人物生活环境的描述,都指向人物品质,暗示人物命运。

再来说说大观园里的雅阁。无论是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室内家具和配饰的陈设,甚至是侍女的名字,都有隐藏的含义。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尤其值得玩味。

让我们重温经典,品味作者对这里建筑布局和静谧环境的描述:

突然我抬头看见前面的粉墙,那里有几间修房子,上千根竹竿盖着。大家都说:“好地方!”于是大家都进去了,只见入口是一条蜿蜒的游廊,台阶下的石头溢成了一条永路。上面有两三间小房子,一间明一间暗,都是床和椅子。从里间有个小门,出了后院。有大梨花,有大蕉。有两个小挫折。后院的墙下突然出现了一个缺口,里面是一派泉水。这条沟只有几尺长,灌进墙里,绕过露台到前院,又绕到竹林下。

作者写作的顺序是由远及近,远远望去,是一座被“粉墙”包围、被千根竹竿覆盖的修缮房——颜色是粉绿;仔细看,突出的是房屋和庭院的精致曲折:蜿蜒曲折的游廊、甬路、庭院和竹下流淌的小溪;精巧地在房子里,门里,床上,几个箱子里等等。,后院种着“大梨和香蕉”。

这些描写关系到林黛玉的才华和性格,关系到未来的命运。我们来看看贾政和袁春父女是怎么说这栋楼的:

贾政笑着说:“这个地方是刚刚归还的。如果你能在月夜坐在这窗下读书,你就白活了一辈子。”所以,当门客当众提出要为此地题写牌匾时,贾政对他们提出的“淇水遗”、“随园遗”并不满意,甚至用了“俗”字来否定。

是宝玉写了“冯”二字,题目与“宝鼎茶尚青,窗中棋尚冷”挂钩,是贾政默认的。

在贾政眼里,这是一个安静尊贵的地方,是读书人读书吟诗的最佳场所。这一点,在贾加和刘姥姥第四十回游大观园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刘姥姥见窗下案上有笔砚,书架上满是书。"。刘姥姥道:“这一定是哥哥的书房。”。贾母笑着对黛玉道:“这是我孙女的家。”刘姥姥仔细看了黛玉一眼,笑道:“这绣房,看着像个小姐,比那极好的书房还要好。”"

省里亲戚参观了大观园后,最喜欢,亲自把“冯”的题字改名为“潇湘馆”。袁春妈妈,你为什么把这个地方改名为“潇湘馆”?

从表面上,我们不能只读到袁菲的省亲地位;从谐音比喻中,可以读出黛玉少年早逝的悲剧命运。朋友都知道,《潇湘馆》明显借用了“一枝斑竹千泪”的神话传说。

古代有两个妃子,分别是和应,都是尧的女儿。舜帝前往襄县九嶷山惩罚残害百姓的九纹龙,但几年后再也没有回来。二公主心急如焚,来到九嶷山找她。得知舜帝病逝和劳累过度后,他们悲痛欲绝,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挥舞着手中的竹竿。

因此,襄县的竹子被称为“费翔竹”。大观园里只有竹子,所以袁春把它改名为“潇湘馆”。林黛玉在大观园诗社的绰号也是“潇湘公主”,这是其中之一。

从谐音上看,潇湘馆可以解释为“香亭”,顺序颠倒过来就是“香亭”——而“香亭”这个词,又让人想起了成语“香亭消玉殒”,与贾元春“虎兔相逢梦回故乡”和林黛玉“玉带林中”的悲剧命运相吻合。

结合林黛玉的身世分析,她的父亲是扬州盐官林如海。由于黛玉母亲贾敏的去世和祖母的诚挚邀请,黛玉来京避难。

在这里,她虽然得到了贾母的宠爱和照顾,也遇到了心腹贾宝玉,但那种依赖别人的处境,让她觉得姨妈王夫人并不喜欢自己。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大事的封建时代,她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久后,她的父亲因病去世,这使她处境艰难。

我一想到我在担保人手下的生活,想到我和宝玉的感情家园,就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住在大观园的雅舍里,过着奢华的生活,却时常感受到“风剑互压”的精神压力。

虽然她博览群书,冰雪聪明,却被自己压抑敏感的性格搞得筋疲力尽。之所以住在潇湘馆,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我爱那几根竹子,感觉比其他地方都安静”。作者借竹子高洁脱俗的性格,指的是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和性格。

秀气潇湘馆的竹子,再看《大梨配芭蕉》。《梨花》飘逸脱俗,洁白如雪。古人常用“梨花带雨”来形容女人伤心哭泣时的美丽。

追溯到从前的木石联盟,林黛玉跟着申英的侍者含泪回报他的雨露灌溉。所以现实中黛玉流泪是为了试探宝玉对自己的感情,就像梨花带雨;芭蕉叶宽大舒展,树荫如盖。它们常被种在窗前或墙角供观赏。雨打芭蕉,声声入耳,平添一份诗意的惆怅。

千竹大梨大蕉构成了一种悲凉飘逸的风格,巧妙地将林黛玉的人格理想、节操和早年丧母、寄人篱下、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融为一体。

这个比喻的写法,隐含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潇湘馆曲折紧凑的建筑布局的描写,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宝黛爱情之路的跌宕起伏。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自然会触景生情,写出“寒烟院化为洼,空窗竹帘欲滴”之类的话来。我不知道风雨何时止,但我已教眼泪把窗纱打湿。

令人惊奇的是,作者不仅通过写山水来描写人,还有林黛玉的丫鬟的名字,如小女孩的名字“雪雁”,可以谐音为“血雁”。大雁是一种候鸟,它的歌声凄厉,有规律地向南飞去,寓意着林黛玉死后归南葬的悲惨命运。

大姑娘“紫鹃”的名字,让人想起了“王迪鸦鹃”的故事:相传王迪是周后期蜀国的国君,名叫杜预。一旦禅位因为治水退了,那么国家就亡了,灵魂变成了布谷鸟。暮春时节,那哭声还是像“还不如回家!”直到他嘴里流血而死。后世学者常把布谷鸟的悲啼与人的悲惨境遇相提并论。

比如文天祥的诗里有一句名句“从今以后,不要在江南路上,化作一只带血的乌鸦”;不仅如此,就连黛玉养的鹦鹉也说出了《葬花词》中的名句:它不仅会学着她的语气长叹一声,还会模范地用五音背诵:“今日他葬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