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防暑降温的?

上海及周边江南地区近日持续高温,让人感觉酷热难耐。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功能会因暑热的刺激而相对减弱,容易出现头重脚轻、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危害健康。因此,为了保证胃肠道的正常工作,需要在饮食上对身体进行滋养和补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效抵御暑热的侵袭,避免中暑。因此,夏季作业,尤其是烈日下的户外作业,防暑降温、防病保健尤为重要。

如何防暑降温?在网上,有专家提出了各种防暑降温的“妙招”。有人想24小时开空调,有人说不适合待在空调环境里。有人说要多喝茶水,有人说不要多喝茶水,有人说要喝白开水,有人说要吃...我不明白。

我相信一切顺其自然,就像经历寒冷一样。我们的祖先有很多方法来应对炎热。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古人夏天出门,明显比春秋少很多。江南商人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男人六月不挣钱”,意思是六月多雨,酷暑难耐,即使有生意也不做。这种习俗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公正。一般死刑犯都不是在夏天执行,大概会等到秋天以后,也就是所谓的“秋判”。从汉代一直到唐宋,从事公务的人都可以在夏天休假。他们假期应该做什么?是为了躲避夏天。杭州《武林旧事》说,宋代每年的六月六,城里人“登舟游湖避暑”。江南自古以来比较富庶,人们静坐、采莲、泛舟、垂钓、弹琴、爬山赏景,都是常见的户外夏日娱乐习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修身养性,以静取暖,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长期在江南为官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此看得很清楚:“夏日人人狂,独得禅师足不出户。并不是说冥想室里没有暖气,而是保持平静很酷。”冥想室是中庭。虽然酷暑缠绵,但心静体冷。白居易找到了一个解暑的方子:“解暑何苦坐院?”眼前什么都没有,只有窗下的微风。散热由冷静变为凉爽,房间里空无一人。这个时候,很难和别人多在一起。“炎炎夏日,白居易认为避暑不是躲避,而是面对,化解。所以,最凉爽的地方不是树荫下,也不是水边,而是人的心里。梅,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的江南诗人。他知道如何在炎热的夏天享受生活。他消暑的方法是“煮茶消暑”。梅诗吟诵:“秋声早于高树,长廊微热;不用喝,泡茶就忘了回家。“坐在室内煮茶消暑,即使是现代人也会用这种方法。炎热的夏天,在这样闷热的天气里,人动不动就会出汗,所以要及时补水。很多人会选择一些冰水或者冰饮料。当代人一时高兴,冰饮还是有害健康的。其实喝茶是最健康的补水方式。

无论哪种方式,安心都会避开夏天。在古代江南文人看来,要避暑,不仅要避暑,还要除火,避免急躁。放开夏天。白居易“宁心即凉身”的药方,也是古人避暑的真谛。毕竟,即使你能躲,只要你的心在,你的心就会知道你无处可躲。清心静气,不仅是一种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许这也是古人的生活如此绚烂而富有诗意的原因。

古代江南文人,往往选择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微风习习的湖上,或者幽静的庭院里避暑。此外,桥和水池附近温度较低,也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郜琏曾在《尊生八记》中描述古人纳凉消暑的方法:“霍都山庄一室七井,皆雕之,岳夏坐于其上。七井凉不知热。”古代防暑降温条件有限,人都是坐井观天。多亏了这个老夫子,我才能想起来。是不是暗示人在炎热的夏天经常“心中冰雪”,有点精神胜利法?也是白居易“心性自然凉”的生动实践。因为早在先秦《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到,在夏季,要“使志不怒”,即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度过暑热。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2019年7月24日上海解放日报“长三角”专版,此次有所修改。)

本期特别发布一组百年来人们防暑降温的老照片。

2065 438+2009年7月25日,上海五角场宁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