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门哲学|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最初是古代人无力改变世俗苦难而诉诸宗教而形成的道德理论,主张压抑肉体欲望以获得道德完善;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发展,已经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关系的道德观念。“禁欲主义”的形容词“苦行僧”来源于古希腊术语“askesis”(意为“实践”和“训练”)。
因此,“禁欲”一词最初与一种包括严格纪律在内的训练形式有关。后来发展为放弃追求更高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意思。在古希腊社会,许多士兵和运动员必须接受像阿斯凯西斯一样的严格训练...才能获得最完美的健康体魄和优雅体态。因此,这类参加askesis训练的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信条和原则是原始的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者认为:
人的生理欲望是卑微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的源泉。所以强调控制这一面的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抛弃一切欲望,从而实现道德另一面的人格完善。
它在公元前6世纪逐渐盛行,到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时达到顶峰。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理学的道德说教,将禁欲主义思潮推向了极致,使禁欲主义成为一种生活范式,与贞操等伦理道德一起,作为维护封建人身依附统治的道德标准。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了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需要,加尔文等人主要发展为新教禁欲主义。一方面向地主阶级宣扬禁欲也用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中,以显示信仰的虔诚,从而反对世俗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宗教合法性。另一方面向无产阶级宣传宗教圣人的资产阶级形象和积累资本“节俭”的思想神话。
今天,禁欲主义仍然作为资本主义和男权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残余的封建观念而存在,主要表现为白富美的儿童审美消费和荡妇耻于房事的观念。
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体验在宗教和世俗体系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古代希伯来人斋戒成为圣人。早期的希腊人实行严格的养生法为战争做准备,而斯多葛派哲学家为了达到更高的精神理想,反对肉体的享乐。基督教僧侣独自生活在沙漠中,躲避世俗的享乐。作为宗教改革的结果出现的清教徒不得不在新英格兰寒冷的会议厅里忍受硬木长椅。
禁欲通常与僧侣、瑜伽士和牧师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任何个人都可能选择过禁欲的生活。比如老子、释迦牟尼、摩诃皮罗、圣安东尼奥、圣方济各阿西西、圣雄甘地、大卫奥古斯丁贝克等都可以称为戒酒者。
上述大部分人都离开了家庭,放弃了财产,宁愿过乞丐的生活,也不愿住在家里。但在他们的追随者看来,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这是对世界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