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读《道德经》第二十一天
我之前也说过,每个人都会因为经历、视角等等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东西,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一,也是它能被称为哲学思想的最大原因之一。
让我恐怖的是,他说我的解释接近老子的本意。这让我无比焦虑。我来研究《道德经》是因为我觉得它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启发,这很神奇。我所做的这些解读只是基于我自己的思考。只希望能有所借鉴,不敢认为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而我也认为,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道德经》,完全理解了老子的心思。
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声明一下,我虽然解读老子的《道德经》,但分析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同时,我是在用《道德经》来反思人生,体悟人生,而不是标榜自己说的就是真理。
如果有人觉得我说的和你感受的不一样,那只是因为我们之间有认知和思想上的差距,但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就像上一章的那句话:善恶有什么区别?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识!
《道德经》读了二十章,第一次出现了“德”字。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是从38章开始讲“德”这个概念的。我还没看过那一章,也没有深入到后面的文章中去讨论或评论德性。
在我看来,这一章已经很明确地把“道德”这个概念摆在了大家面前。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下面的句子已经向我们展示了“道”与“德”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通过讲道家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德”的。
这一章的第一句话,现代人的解读是,“道”是“德”的精神,“德”是“道”的表现。
看完这一章,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词汇里有那么多跟道有关的词。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句话带来的思考。
乍一看,这些文字非常神秘莫测。
让我们来看看。在中国,人有茶道,香有熏香,医生有医术,战士有剑道,军事家有军事技能,做女人有特殊的女人技能。
于是,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充斥着“道”文化:除了保留了向中国学习的花道、棋道、茶道,还搞了柔道、武士道、跆拳道、空手道等各种道。
当这些“道”都展现出来的时候,也给人带来一些神秘的感觉,让我们肃然起敬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在对每一种“道”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无一例外地有一种极具仪式感的表现形式在影响着各种“道”的发展。
这是什么仪式感?是“德”,每一种仪式感的呈现标准都是“德”的境界之差。比如一个医生,因为他尊重“医道”,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的越深,因为他的医术越高,他的医德自然也就越高。各方面成就越高,德行越好,自然受人尊敬,这就是德高望重的说法。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说读书有读书之道;皇帝有皇帝王之道;官有为官之道;生活中有处事养生之道;圣贤有处事之道;商人有经商之道,赚钱之道;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甚至小偷也有自己说自己是小偷的方式。这些“道”在说什么?无非就是两个字:法!
“道”在这里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单词要一个一个认,书要一个一个读,知识点要一个一个反复使用,最终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没有办法利用这一点。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听书产品开始流行。有专业的开书人,用专业的开书手法,从一本几百页厚的书里提炼出一些精华,整理出一篇读书笔记,然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刚听的时候觉得这样的节目不错,可以节省我们大量的阅读时间,还能让我们学到知识。有一段时间,任何人的手机里都没有听书APP,这显得很没文化。
真的是这样吗?
我渐渐发现,不管你听了多少书,只要你没有认真读单词,没有把头脑中的知识刻画出来并运用到生活中,听了几天,听到的内容就会很快被你忘记,就像看电影一样。时间间隔越长,记忆中留下的信息越模糊。
也许有些能留下印象,因为和你的生活工作有关,能和你产生思想,很快被你抓住,应用到你的工作生活学习中。
也许有人觉得听了几百几千本书就可以称之为博览群书了,但是当你用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是那句老话:用书的时候,恨的少。因为毕竟你自己没读过这本书。
所以,“道”在这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不可侵犯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德”。读书的好处是认真读书,认真学习,学以致用。
帝王之德,是旷达容天下,旷达纳百川,勤政爱民,福天下。
如果你违反了这个规律,你就违反了“德”,注定要走错路,得不到好结果。
所有这些规律、现象、结果,都可以被时间一一验证,都是真实的,都明白道的本质。
万物有道,人人有人人的“道”场,人人有人人的“德”线。“德”的品质决定了“道”的方向
所以古人教导:天道酬勤,与人为善,知行合一,尊师重道,除魔卫道,黄道吉日行,阳关大道行。我们要遵循“道”和“德”的表象。
同时也警示世人:不可无知,不可霸道,不可走旁门左道,不可歪门邪道,不可愚昧无知。不要丢了“德”字线。
明白了道,就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迷茫和慌张,可以从中国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这就是“道”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