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保健论文。

相对于西医的个体保健医学,中医保健学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是它的超稳定性。一个在《老子》、《内经》等古籍中已经基本形成的体系,用了两千多年,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而在这两千年中,我们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当代中医养生文献并没有对这一现象引起任何关注和讨论。似乎社会变迁对中医养生没有影响,或者说中医养生是所有社会通用的。

如果我们认为社会环境对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上述影响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更为明显,无需寻找太多证据。养心养生的观点是:“战斗,你会更瘦;让路,变胖。”在营养匮乏的古代,肥胖是健康幸福的象征,而今天,人们却在为如何减肥而发愁。因此,研究现代社会对古代中医养生的影响,以及中医养生如何适应这种影响,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对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应该是今后的中心任务。本文的内容是作者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探索。一、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从医学革命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指健康革命第二阶段的社会。在中国,虽然第一次健康革命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从全局来看,从城市和农村的长期趋势来看,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医疗革命时期。

从中医养生诞生的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与人体保健相关的因素发生了如下变化:

1.病因与疾病:病因:从生物、环境因素到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疾病:从穷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到文明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退行性疾病、肥胖、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

我国城乡居民前三位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与发达国家相同,这三种死因与生活方式的相关度分别为47.6%、43.2%、45.2%。

2.精神状态:从放松到紧张。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增强,信息量大,居住和交通空间拥挤,人际关系复杂,是现代人心理紧张的根本原因。

3.身体活动:从多到少。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办公和交通方面的繁重体力劳动被“按钮工作”所取代,过着“久坐不动的生活”。

4.营养:从短缺到过剩。再加上体力劳动减少导致的营养消耗减少,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多种维生素等相关疾病明显增多。

5.健康要求:从无病长寿(生物学角度-→“不仅没有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身体、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世卫组织定义)这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

6.保健对象:老年人优先-→老年人和年轻人并重。因为中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了,现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中最为突出,心身疾病年龄前移,老龄化社会成为普遍现象。

7.欲望概念:从禁欲到享乐。对物欲、肉欲、情欲、精神欲等的追求和享受。不再被视为邪恶,而是应该。与健康有着特殊关系的抽烟、撒泼、吸毒也很猖獗。

8.从顺应自然到改造自然。一方面,现代社会改造自然的成果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受自然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转变太快太剧烈,人类很难迅速适应,影响健康,比如电视病、空调病、电脑病、噪音和电磁危害、高楼恐惧症、星期一综合症、办公室综合症等等。第二,社会变迁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使得中医养生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了解这种变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可以使中医养生趋利避害,发挥其优势,以其固有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病因和疾病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有利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方法有以下几种:调节四季、生活规律、慎独七情、节欲、运动、静力、药物养生、食物养生、玩物养生显然,这些方法属于生活方式的范畴,它们只是针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其实中医养生的方法对古代社会的主要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作用不大,因为主要是环境和生物因素造成的,必须通过公共卫生来预防。

中医养生必须:第一,发挥优势,致力于研究现代行为,比如看电视、小空间生活、求职、学习、坐办公室、比赛、旅游等等。第二,改变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养生法,如《内经》:“春三月,夜卧,早起,庭阔步,缓使命。”现代的发型和生活空间都不适合这个。第三,研究中医养生对现代疾病的作用。

2.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有利有弊。中医养生主张精神要放松。《道德经》说:“人皆熙熙攘攘,若享太牢,必在平台上;我是一个人,我怕没有它的迹象,像一个婴儿的未出生的孩子,我怕没有回报。”《内经》:“情志不一,必致脏”。这种养生法一方面可以调节平衡现代心理;另一方面,这种养生方式与中医养生中的生活态度融为一体,这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行的。

因此,首先,中医作为一种技术,应该改进和扩大精神放松方法的应用,如将静态练习应用于运动员,以加快他们的恢复;在工厂里设立一个精神放松室,以平衡工人紧张的神经。第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不应该提倡。

3.体力活动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不利于中医养生。因为中医养生运动的一般方法都是低运动量的,比如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量大的武术不属于中医养生范畴,很难预防运动量过少导致的现代病。

在不影响其他特征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增加中医养生运动的运动量。

4.营养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有利有弊。中医养生主张抑制食欲。饮食箴言说:“贵身贵,父母遗骨以口伤身,万物喷涌...因为你的纵味,五味太多,疾病就产生了。"孙真人枕曰:"早上侵一碗粥,晚饭不教够。“第一,这种观点和方法对减少现代人的食物摄入量有积极作用。但第二,这种观点和方法很难被现代人接受,是以牺牲人们的美食享受为代价的。三、其典型表现——素食对健康弊大于利。第四,中医保健方法缺乏运动,加剧了营养的相对过剩。

需要找到一种既能满足人们饮食享受又能减少营养摄入的饮食方法,同时加强中医养生运动的锻炼。

5.健康要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不利于中医养生。中医只强调心理平衡、包容、无欲的消极面,不提倡积极心理。还强调“生而为人”,把世俗的东西视为阻碍健康的一大源头。《庄子》:“夫淡泊淡泊,无所为也。这个世界是平的,道德的好坏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所不知,你的神就保持形状,形状就是不朽。”《内经》:“中古有一至尊者,清净贤德,阴阳和谐,调四时,死于俗。”

中医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以社会中的人及其在社会中的活动为研究对象,把消极心理状态作为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6.保健对象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有利也有弊。中医养生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从中医养生方法的保守心理、节奏缓慢、活跃度不高就可以看出来。关于长寿的专题讨论占其体系的一半以上,养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长寿,是否有衰老的迹象。《内经》:“我听说古代的人春秋百岁,但他们的行动从未失败过。”他还说,真正拥有最好医疗保健的人,“长命百岁,永无止境。”其次,人也是“一生有益,身强体壮。”其次,圣人,“亦可百家。”其次,圣贤,“亦可延寿,有极时。”这在当今老龄化社会极其有用,但不适合中青年养生。

中医养生要结合现代老年人年龄大、退行性疾病多、儿孙少、独居、渴望参与社会等特点,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养生。同时,加强对中青年保健方法的研究。

7.欲望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有利也有弊。中医养生就是各方面节欲。《内经》:“夫在古圣先贤之导下,皆谓邪神贼,有时避之,淡泊空,顺真气,守灵于内,安病于外。它是基于悠闲和较少的欲望,没有恐惧的内心平静,不知疲倦的工作,服从和欲望。所以,吃是美好的,让它服务,享受它的粗鄙,互相竞争,它的人民就是这么淳朴。所以情欲满足不了他的眼睛,情欲迷惑不了他的心。”虽然这对现代人的一些过度放纵有劝诫作用,但现代人很难接受以欲望和享受为代价的健康。其次,过度禁欲其实是有害健康的。

中医养生要:第一,把禁欲当成享受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寻找有益的愉悦来代替不良的放纵。第三,研究戒烟、毒、洒等特殊不良习惯的方法。

8.自然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有利也有弊。中医养生主张顺应自然。《道德经》:“人道者,地为天法,天法为自然法。”《鲁春秋》:“故古之治身而治天下者,必守天地之法。”这种方法可以在自然环境快速变化,难以快速适应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身心平衡。但同时,改造自然对人类健康利大于弊。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大自然应该只是起到一个补充和调节的作用。

中医要研究各种失调疾病,通过顺应自然来预防;同时,我们应该改变“自然”一词的含义,研究新的自然-人造环境。放弃因环境变化而变得不切实际的自然养生法。

如果要总结中医养生的特点,阴性和封闭是合适的词。古代社会文化也是消极封闭的,现代社会文化是积极开放的。这样看来,中医养生与古代社会文化、古代养生要求是一样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这种养生之道和理念可以用在生活、学习和政治上。而中医养生与现代社会文化和现代健康要求是互补的,是对立互补的关系。养生之道和理念不能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也不能在养生保健中起主导作用,只是起平衡作用。这是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的大致定位。

中医养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定位,主要靠发挥固有优势,而不是变缺陷为新优势。这是因为能够克服传统中医缺陷的新的养生理论——西医个人养生理论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养生只能追求与西医个人养生互补,不应追求自我完善。本文的主题是改变中医养生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现实而不是古籍。在这里,生而未入世的养生观是不适用的。至于具体的观点,本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1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探索健康之路(上)1987

2林干良健康长寿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有部分参考/p-1109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