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华时报|培养“数字人才”要有“数字思维”

近期,加快部署“数字人才”频频出现在江苏的诸多发展规划和政策发布中。特别是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战略服务数字经济强省的指导意见》,聚焦江苏3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优秀产业链,提出12项具体政策和4项保障措施,明确了“每年新增65438+万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这一系列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不难看出,“数字江苏”正在按下快进键。然而,与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势头不匹配的是,江苏数字经济人才尤其是高端数字人才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调查显示,虽然江苏数字经济人才总体呈现净流入态势,但部分地方人才流失比例较大。同时,数字化人才整体竞争力不强,标志性成果不多。切实加快“数字人才”进阶步伐,提升数字经济劳动力供给水平,日益成为推动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数字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生态圈”,要有“数字思维”来培养“数字人才”。这种“数字思维”不是简单地用数字考虑问题,而是以数字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系统地配置资源,重塑价值。纵观江苏近期的工作计划,“数字思维”的导向非常明确。比如,用“平台思维”取代“抢人大战”,支持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数字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以数字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选拔人才,以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为平台为下一步发展储备人才。不以“整合思维”去“单打独斗”,而是实施“互联网加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支持技工院校与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共建数字化技能实践实训基地。以“链式思维”代替“一点一线”,构建集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于一体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技能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种植“数字土壤”,培育“数字生态”,将为壮大数字人才队伍提供系统化的操作指南和可行路径。

目前相对于其他领域,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有所侧重。比如更注重“补缺”,强调“产才融合”,更渴求“复合型人才”。鉴于此,应紧紧围绕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现实和产业布局,编制核心人才库和稀缺人才图谱,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同时,要高度关注工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通过实践经验培养既有专业素质又有数字技能的复合型“数字工匠”。推动数字化人才迈向“65438+百万+”时代,既要重视学制培养的“增量”,又要盘活职业培训的“存量”;既要增加引进人才的“增量”,又要优化本土人才的“存量”,真正把江苏打造成为远近结合的人才“强磁场”。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重点增量”,数字人才可谓是“重点增量”中的“核心变量”。需要注意的是,培养“数字化人才”不能只追求“数字化突破”。无论是“每年培养1000名数字经济优秀工程师”,还是“每年新增65438+万名具有数字技能的人才”,都应该树立明确的“数字目标”,不仅要有信心和期待,更要看到人才被重视的明确信号:以优厚的、脚踏实地的特殊政策,确保特殊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不断攀上新的高度,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