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115太极拳基本常识论

1.关于太极拳,最近在研究杨的太极拳,115。115是什么?

形数是指一套拳法从头到尾有多少个招式或动作,但也有区别。有些招式虽然从头到尾都是重复的,但也只算一招。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舍笔划压”。有的高手把“舍划按”算作一个动作,这和传统是一致的。有人把“舍划按”算作四个动作,但这并不重要。

杨泰济川创立时间,杨泰济川是杨承普创立的,应该算作1934,因为这一年杨承普写了《太极川体用大全》,这本书的出现反映了杨泰济川的正式面貌,所以算作1934更合适。虽然从陈式到杨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不断练习和提高,但《太极拳体用百科全书》这本书体现了对杨式太极拳的肯定和决定,对太极拳的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将1934定为杨式太极拳的创立年份较为合适。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将陈式太极拳的低拳架改为高拳架,因此更适合大多数人练习。有文章说杨律禅的儿子可能是杨半厚。因为练习陈式太极拳太难了,他曾经自杀过。可想而知,练陈式太极拳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承受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练习太极拳,杨承普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了繁,提高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在保证武功、技巧、内功的情况下,创立了杨泰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一个体系,一个系列,正如杨承普所说:太极拳的程序是先练拳,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是单手推拉、原地推手、行走推手、大划、散手;再次,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等器械也包含在内。

2.阳型太极传115型。

很少见到杨的115。

a段:01预备02出发03舍手势04拉雀尾05单鞭掌06举手势07白鹤亮翅

08右膝关节步掌09手挥琵琶式10右膝关节步掌11左膝关节步掌12右膝关节步掌。

13手挥琵琶式14右抱膝敖步掌15进步动停锤16似封似合17横手

第二节:18豹虎归山19斜握鸟尾20斜单鞭掌21肘底锤22右倒猴23左倒猴24右倒猴。

25斜飞势26举手势27鹤亮双翼28右膝下压步掌29海底针30通臂31翻身拍打。

32迈步、弯腰、锤33上行、34拉尾、35单鞭掌36右云手37左云手38右云手39单鞭掌

40高探头马41右腿42左腿43转身左蹬44右抱膝腿45左抱膝腿-抱腿-抱腿-抱腿

46抱膝锤47翻身摆体锤48卸步移锤49右脚蹬50左虎势51右虎势52转身蹬右脚。

53双峰双耳54放上左脚踢腿55转身踢右脚56退下,移动栏杆57,像封一样关上。

三段:59豹虎归山60斜雀尾61斜单鞭掌62右野马鬃63左野马鬃。

64右野马Fenmane 65舍姿态66蓝雀尾67单鞭掌68右玉女梭69左玉女梭

70右玉女梭71左玉女梭72舍手势73蓝尾雀74单鞭掌75右云手76左云手

77右云手78单鞭掌79下拉80右金鸡独立81左金鸡独立82右倒猴83左倒猴

84右倒猴85斜飞势86举手势87白鹤亮翅88右膝凹陷步掌89海底针90通臂

91翻身离开手掌92迈步,移动,停止,拍打93踏步94拉麻雀尾巴95单鞭掌96右云手97左云手98右云手。

99单鞭掌100高探马101白蛇吐信102转身右踢103膝指叉拍104上。

105蓝雀尾106单鞭掌107拉下108上一张七星锤109后向渡虎110转身甩莲花足。

1165438+

3.杨泰姬传115招式有哪些名字?

1,预备型

2.升高

3.抓住麻雀的尾巴

4.单鞭

5.处理

6、白鹤亮翅

7、左膝挺举

8、挥舞琵琶

9.左边是蹲着的膝盖。

10,挥动琵琶

11,进出方式。

12,密封关闭

13,十字阴影

14,抱虎归山

15,斜鱼尾纹

16,看肘底。

17,左右后卷肱骨

18,斜飞式

19,手柄

20、白鹤亮翅

21,左膝挺举

22.海底针

23、闪络臂

24.转身拍打你的身体

25、进步移动块哀叹

26.在前一步中取麻雀的尾巴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

30,高谭妈31,右支

32.左脚劈开

33、左转踏板

第34步,左右膝盖下压

35、进步种下哀叹

36.翻白蛇吐信

37、进步搬块哀叹

38、右踏板

39、左穿卧虎藏龙

40,权当卧虎藏龙

41,转身右踢。

42,双峰穿透

43,左踏板

44.转身踢向右边。

45、进步搬块哀叹

46、如封如闭

47.十字阴影线

48.抱虎归山

49.倾斜麻雀的尾巴

50、横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

52、进步蓝雀尾

53、单鞭

54.左右穿梭(四个斜角)

55、进步拥抱麻雀的尾巴

56、单鞭

57、云手

58、单鞭

59.看跌

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臂后滚。

62.斜飞式

把手

64.亮翅白鹤

65、左膝凹陷步

66.海底针

67.头穿过手臂

68.转身拍打身体。

69、进步搬块哀叹

70.在前一步中拿起鸟的尾巴

71,单鞭

72、云手

73、单鞭

74.高谭妈

75,左掌。

76.转过身,交叉你的脚

77.膝盖和拍子。

78.在前一步中拿起鸟的尾巴

79、单鞭

80.看跌

81,上步七星

82.后退一步,跨过老虎

83、转身放莲花足。

84、弯弓射虎

85、进步感动块慨叹

86.像海豹一样密封

87.十字阴影线

88、潜在还原

4.杨太极传85式和115式有什么区别?

杨氏太极拳115传统套路01预备套路02起跑姿势03”上手式姿势04拉雀尾05单鞭掌06抬手式姿势07白鹤亮翅08右膝屈掌09挥琵琶姿势10右膝屈掌1左膝屈掌。膝踏掌13手挥琵琶势14右膝踏掌15进步移动挡锤16仿佛封死仿佛关门17横手18豹虎归山19斜握雀尾20斜单鞭掌21肘底跳动22右下。25斜飞势26举手势27白鹤亮翅28右膝挺举掌29海底针30透背31翻身撇锤32卸步移块锤33向上势34拉雀尾35单鞭36云手37云手38云手39单鞭掌40高侦察马41右脚42左脚44转左膝挺举掌。45左膝跳46膝跳47翻身翻身,48下步移栏杆49右蹬50左打虎势51右打虎势52转身右蹬53双峰并耳54上左踢55转右蹬56下步移栏杆57如印58横手59豹虎归山60斜雀尾61斜单鞭掌62右野马分鬃。野马被分成鬃毛64,右野马被分成鬃毛65。手掌66,雀尾67,鞭掌68,右玉女梭69,左玉女梭70,右玉女梭71,左玉女梭72,手掌73,雀尾74,鞭掌75,云手76,云手77, 一鞭掌79,下降趋势80倒猴84右倒猴85斜飞势86提手势87易88右膝弯步掌89潜伏针90扇透背91翻身及裙掌92卸步及移停锤93上势94取鸟尾95单鞭96云手97云手98云手99单鞭掌101白。 +002翻身,踢右脚103,抱膝盖手指,打胯104,上105,拉尾巴107,拔出108,上109,退165438+。弓射虎112迈步,移动停锤113若封114交叉手115关杨泰姬川85式1预备2上3式3(舍击挤)。438+00挥琵琶11左膝屈膝步12进步动停锤13如封闭14横手15抱虎归山16看肘底锤17驱猴(五)65438。23扇透背24转身屈身锤25递进移挡锤26上步抱雀尾(挤在棚里)27单鞭28云手(五个)29单鞭30高马探31左右劈腿32转身左踢33左右膝(两个)34递进植锤35递进移挡锤36递进移挡锤37右踢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脚44前移后磅45如印46横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五)50拉雀尾(棚)51单鞭52玉女梭(四)53拉雀尾(棚)54单鞭55云手(五)56单鞭57公式58金鸡独立。64海底针65扇透背66转白蛇吐信67进步移停锤68步停麻雀尾(棚击按)69单鞭70云手(五)71单鞭72高探马带刺掌73跨腿74进步指叉锤75步上抱麻雀尾(棚击按)76单鞭77公式78步上七星79步跨虎80转摆莲88。

5.杨泰技击传有哪些技巧?

在你开始装腔作势之前,先从学习太极拳十要开始:要尽力,挺胸,松腰,分誉,沉肩肘,无心,随高低,叠内外,时时刻刻相通,在行动中求平和。

这是早期练拳前需要熟记的基利法则。初学拳击,一定要时刻注意拳型、掌型、步法(弓箭步、虚步等)等基本要求。)老师教的。

“基本要求”是练好拳架的基础。只有重视“基本要求”,直到它成为我的坏习惯,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忘记了“标准要求”,形成了错误的习惯,就会事倍功半,目前很难改正。这就是为什么有“易教拳难”的说法。

在拳架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在老师学拳的时候仔细观察,多加训练,平时稍有空闲的时候也能仔细回忆老师的拳法练习,老师的拳法练习从模糊到清晰,直到像真人一样出现在面前。观察老师沉默的形象就是这个思路,对练拳有很大的帮助。

同样的道理,在不练拳的时候,你可以随时回想自己练拳的方式,仔细考虑是否符合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和基本要求。通过这样练习,可以逐渐改变练拳时需要靠头和眼睛记忆矫正动作的情况,逐渐转变为靠头和身体记忆动作。

练拳的感觉会慢慢改变。拳击运动常见的一个硬伤就是腿部力量不足。

没练过拳就没办法谈原则和要求。一般人不容易看到年轻的太极传是慢慢练出来的,却不知道初学者,即使是壮汉,也会一直膝盖酸痛发抖。

这是练拳的第一关,因为每组的音量都不是连续的。很多学者对这个层次失去了耐心,放弃了它。

千万不要在这个阶段停止练拳,不然等到痛了还是会痛。如果你能坚持练拳,习惯了,痛苦和悲伤永远不会消散,你就成功过了这一关。

过了这一关,腿部力量大增,为以后练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氏太极拳115式——单式和固定式力求标准正确,逐步控制拳法动作。

当你日复一日熟练练拳的时候,你可以把注意力从死记拳名、模拟老师的动作,转变到认真了解练拳时每个人的每一个动作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尤其是你是否直立。为什么要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对杨太极拳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求柔,要柔就要从基础下手。

首先腿部力量要够。练拳时如果腿部力量不够,就无法直立,慢一点慢一点,身体也无法下沉。其次要直立,不能直立。在练拳的过程中,我们会忙着坚持平衡的身材,在这里我们还是可以放松的。

当你已经练了一段时间的拳,不用想下一步怎么走,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在这个阶段,练拳时要注意脚的松与紧,坐直,低头,收腹,踢肩,挂肘,架子要放下的大、低点;练习的时候要以背部为轴心。越练越没意思。

想了想,练功夫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开始,我和小野分享了一些我的经验教训。每练一次觉得舒服就停下来复习一下:1)步法是否正确;步出前姿势是否轻盈,步出时位置是否准确,步速是否合适,两脚间移动时伸卡球是否稳定。脚下有根最重要,要松,要稳,要牢。

2)身体姿势是否积极;3)是否以腰部为轴引领四肢的活动;4)身心是否稳定、平和、舒适,5)呼吸是否人工、舒适,然后继续下一个动作。太极拳慢练的好处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只有慢慢的运转意识,才能照顾到全身,以及察觉哪里做得不好,如何调整的能力。

如果动作太快,哪里能感知到问题?动作越慢越整齐。一定是这个意思。

有了这些基础,你就可以在柔软上多下功夫了。

6.杨泰太极拳有多少种?

太极拳流派之一,由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鲁禅)(1800—1873)创立。

他在北京教太极拳。为满足清代达官贵人和“亡故”的体弱老人的保健需要,他将老式太极拳的刚劲、跳跃、高难度动作加以修改,创造出杨式太极拳架,后由孙子杨承福(1883-1936)修改定型。现在传统的杨式太极拳式是以杨承福晚年的拳架为基础,* * *八十五式,三十七招。

姿势擅长拉伸,柔和,动作流畅简洁,速度均匀,有连续性。整个姿势严谨,挺拔完整,轻盈从容,苍劲肃穆。杨成福将杨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总结为十大要领,即:壮神、挺胸拔背、松腰、虚实分离、沉肩坠肘、不用力、上下跟进、内外结合、不断衔接、动中求静。

7.太极拳的理论知识

太极拳总结了太极拳的传统拳法,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并济,既能攻击防身,又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虽然太极拳在套路、推姿、气功上各有流派,但都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脏腑、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法之一,早期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柔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山西武术家王宗岳在《太极传》上撰文,才使《太极传》得名。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包含至尊、极至、绝对、独特的含义。天地之间,天地之上,一切事物和机缘都在不断变化。

树、花、山梯田,似乎都是静止的,都在逐渐衰老。俗话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是把各种变化,在拳击练习。动静开合,刚柔相济,上下左右,上下缠绕,忽隐忽现,虚实相生,连绵不绝,遍布全身,一动不动,气势十足,消失不见,带着力量,融于全身,使劲断,然后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念、一念、一行、一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在自我控制之下,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是太极拳。发展简史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唐代徐宣平(公元618~907)、宋代张三丰(公元960~1278)、明代张三丰(公元1368~1644)和清代张三丰(公元660)

没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说早于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为陈《太极拳》所缺。可见,太极拳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前人不断发展、总结、整理、创新、发展的。

纵观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可以看出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这足以解释太极传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家唐浩考证,太极拳中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承袭自吴唐宗门武学并秘而不宣,传承的只有赵保和太极拳;另一派先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中流传,后传至杨式、吴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王庭,他是一位独创的武术家。

太极拳几百年来代代相传,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包括陈、杨、吴、吴、孙等)。追根溯源,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东青峰岭,600年前是长阳村。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布,率部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文县城北,设陈布庄村。过了两年,因为地势低,他又搬到了长阳。

后来由于陈人繁衍,家里传下来的武功在附近很有威望,村里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沟。久而久之,改为长阳陈家沟旧名。陈总结了很多拳法套路。

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枪,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双推手等独特的演练方法。根据这一原理,创造了刀、枪、剑、棍、锏、双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法套路以太极理论为基础,从无极到太极,从无相到有相,从静到生动,每一招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机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形成了陈氏太极拳。陈长兴,第十四世陈,在其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建了一座里程碑。

他将陈的《太极传》由博归武,加以提炼和总结,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套路,成为陈氏《太极传》的一路二路,后被称为“老架”。他还大胆打破门规,传宗接代,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的杨福魁(鲁禅)为徒。杨福魁回到家乡后,在北京教拳。由于教拳的需要,他逐渐抛弃了被后人修改定型的旧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成为现在流行的杨泰太极拳。满清全友和杨福魁之子侯,学了杨的小太极拳,传给儿子,在沪上习武,将太极拳修改定型为另一家。继之后,汉封他为吴,故称吴。

1.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对明拳名家的综合吸收。武术在明代非常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专著和新的拳种。太极传学习了当时各种拳法的长处,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

(2)结合古代的指导,呼吸。太极拳因注重引导精神沉入丹田,放松心灵,强身健体,被誉为“家传拳法”之一。

③应用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石太极传》要求按经络螺旋缠绕,有目的地行气,连接任督二脉,练取冲脉。

各种传统太极拳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的各种矛盾和变化。2.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太极拳发展迅速,打太极拳的人遍布全国。

目前,仅北京的公园、街道、体育场就有上百个太极拳辅导站,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卫生、教育和体育部门已将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并出版了数百万册太极拳书籍和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广受欢迎。太极拳活动在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出版了30多种太极拳书籍,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组织,积极与中国开展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引起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理论思维、武术、艺术和气功指导的完美结合,是一门高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