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生态伦理的现代阐释

《太平经》生态伦理的现代阐释

《太平经》内容广泛,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太平经》的生态伦理观众说纷纭。以下是我收集的《太平经》生态伦理的现代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太平经》道家生态伦理现代启示

摘要:《太平经》认为,“道”生万物,众生平等,天地万物受益。万物虽有分类,但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事物都是神圣的。人对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重视生命”为标准,以“* * *活着* *荣耀”为基本原则。万物丰富,情感交融的诗意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们应该抑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天道无为,顺其自然”,人要“天助生灵,地助修形”,诗意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礼记》说: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理。自古以来,中国的伦理问题不仅讨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讨论人与鬼神的关系。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涉及面很广,从古至今都与信仰有关,信仰、天地、人事融为一体。中国人的生态伦理强烈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太平经》原名《太平清领术》,是中国早期重要的道教经典。成书于东汉末年,内容庞杂。其基本思想来源于黄家,还包括神学和各种炼丹术思想。生态伦理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环境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我们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第三十五卷贫富分法,第三十六卷守三宝法,第四十五卷三急三福法,第四十五卷掘土出书诀,第五十卷草木诀,第七十一卷性诀,第九十八卷空中闭气诀,第九十八卷空中闭气诀。侮辱道教的四怪戒律,118卷禁止烧山林的战术,154-170卷的田里烧草的战术,阴阳和合的法则,都对生态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此外,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章节。这本书对生态问题的阐述是和其他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对生态问题的论述只是作为一个整体环节出现,这与道家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和对人性的启示是分不开的。

一、《太平经》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

1.天人一家,万物富贵。

在《太平经》中,似乎天地是万物之母,而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人处于管理者的地位,代表天地来统治万物。人对天地的态度要遵循慈父慈孝的社会伦理规范;而对其他物种的态度,应该是建立在* * *与生俱来* * *的原则上。

《太平经》第四十五卷《起土著书第六十一诀》说:“夫土与三气俱和,内相为* * *,对立* *治命,* * *养万物。.....以地球为母,我们要养活自己衣食无忧,不爱也不从中受益。人很忘恩负义,不讲理,挖空心思,在地球上大有作为,唯一的母亲担心的是所有孩子的大不孝...所以父亲的灾难又恢复了,母亲生气了,什么都不支持。父母怒,儿子安?……"。这段话解释的第一个问题是天、地、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天地是全球化的基础,万物由天地而生,由天地而养。其次,人的地位的重要性,天地养育万物,人是最集中的代表。人不仅从天地获得生命,还代表天地万物,履行对天地的义务和责任。人是天地万物的统治者或管理者。在确定了人的基本定位后,人对天地的态度和行为应该遵循什么标准?按《太平经》的说法,他们之间既然有父子,就应该走父子之道。所以人要像侍奉父母一样对待孕育万物的天地。《太平经》认为,人们在对待其他物种时应该遵守的一个原则是,注意物种的保存和繁荣。“这一天什么都丰富...两万两千件事白白伤穷。这是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父母穷的不得了,孩子也会穷。对应于知望。所以,古之圣人治王,能治二万二千事,也是富王。不到三分之二的好东西是中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是富人。一切都是半伤,也是失败。知伤是可怜人。”

《太平经》认为,世界上真正的繁荣是物种的保存和繁荣。物种的繁衍和保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其他生物的态度,也是天地的标志,是衡量人治的重要标准。富而贵是世间的一种人生理想,这里的财富无非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一般人对财富的理解仅限于人间,很少从外物的角度来解释,而在这一点上,《太平经》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它认为所谓的丰富应该以物种的数量来衡量,物种多则丰富,物种少则贫乏。其财富观具有超越性,拓宽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视角,将人们的财富观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这对于经济理性充斥一切的现代人类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2.万物同我,众生平等。

《太平经》认为,世间万物,既受阴阳合一的影响,又生于天地之灵,在生存需要上是平等的,也具有“三急”。卷三十六《三急吉凶法四十五》:“当然!异行是天地阴阳合一而生,也有两急一急耳。这是什么?...但有羽毛的总是好可爱的,耐寒耐热;有尺度的人,总会抗拒伤害;不一定要生,所以是小急。其余的行,我已经了解了这个地方。……";“不喝不吃不穿,我们能怎么办?”?...万物都必须由雨而生,甚至它的饮食。...不能日夜阴阳相会,一事无成。世间若无,大恶为第二急。疏页亦固,数页亦固固;不用几页,有点急。现实是其核心。.....“《太平经》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有三个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雌雄,需要衣食;植物的生存还需要三个基本的东西,即昼夜的循环,雨水及其根和叶的滋润。虽然需求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坚持天地阴阳合一,都有生存的根本需要。人作为世间生物的管理者,要“天助众生,地助其形”,遵循天地万物的基本原理来养育万物,尊重其他生命,为其提供生存空间,这恰恰体现了道家化生的基本思想,万物同根,在生命起源上一律平等。

3.天道物感,物神道。

《太平经》认为,世间万物不仅本原平等,而且有些生物具有人所不能的重要功能,有些动植物有朝一日因其感应而能治病于人。“草木有德,有官职者可驱之。它叫草木,这是上帝的草木。...19对应大臣草;十八对应,人之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得。这是个错误。....."不仅有些植物是这样,有些动物也是这样. "生物行精,“飞步兽歧行,能治病。.....使九医者,王侯之神也;十八位医士、百位大臣向处士的神穿衣服;各有各的特点,可以等一等……”《太平经》中动物和植物都是神,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治病救人,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与患者的德行成正比。这种说法虽然是神学上的,但也可以看出它对动植物是一种价值,即动植物也在感受天地的本质,它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天地对万物的馈赠并不局限于人,这也是对人们盲目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否定。

4.坚守“三宝”,抵制“浮华”

其实,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性问题。人类贪婪的膨胀导致了一系列急功近利思想的形成,对生态问题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太平经》对此问题有论述,“……今地开,春风稍远,帝平而气阴,灾异横流。”上了皇帝之后,从3五开始,兵士们水火不容,更是互相忌惮。都是万亿邪神所为,灭五德,争六情,暴戾暴戾,更有攻击性,尊卑少,脱离贵人。二仪失灵,七绝远经,三才突变。鬼神受伤,人物凋零,被推荐给灾难,不后悔。罪恶无数。.....“,灾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性中的邪恶因素失控,贪婪极度膨胀,导致道德败坏,人心不古,物极必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必须抑制人们的贪婪。那么如何遏制人的贪婪呢?《太平经社校》第三十六卷《守三宝法》第四十四条说,人的三宝是急不得废的,反之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如果他们被追得太多,叛徒就会起来。”什么也是?这三点要做到。男人是天堂,女人是土地,衣服是依靠。天地父母如此依赖寄养人。过了这三样东西,剩下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假东西就不用活了,也是代代相传。知道了就华而不实。因为你还在担心自己,你可能没有做到最好。来世事多,但不急,以至于凶,所以往往难免...“世界上的灾难都是因为人民的贪婪,也就是对不紧急的事情的过度追求而造成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当下社会,而是自古就有。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要从心底遏制住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的诱惑,让情感和理性充盈内心。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受到清风明月带来的诗意,这是道家一直在践行的人生理想。所以《太平经》提倡节欲,也就是“去浮华”,就是控制对不急不躁的事物的追求。其理解深刻,发人深省,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更值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去欣赏。

5.顺势而为,适度消费

顺势而为、适度消费是《太平经》倡导的生态保护的主要行为规范。道家认为“天道无为,顺其自然”,人要顺应天道,不要随意干预自然的客观过程,而要顺势而为。

“夫人的生命在于天地。欲安之者,先安其天地,后得长安。“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此外,《阴府经》开篇说:“观天之道,行天之累。“《观天之道》是认识自然规律,《天道之行》是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这是人类的能力,所以说“是穷尽了。“如果你不懂得自然规律,盲目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样,你是‘无知的’,必然会‘莽撞而凶狠’。在道家看来,“万物有形而含道”,“天道无为,万物自然”,万物都有按照道所赋予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杀死它们,以阻止它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天地大德即命”,人要“和天地之德”“利而不害”万物,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是通过破坏各种自然之物来扼杀宇宙的生命力。

为了在对待自然物的各种行为中正确贯彻适度消费原则,道家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我”观物。以“道”观事,其实就是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看一切,而不是从人类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这就导致了对自然的干扰。然而,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往往会导致连锁反应,有时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太平经》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

《太平经》中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是丰富的。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又具有宗教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事物的道德认知

《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善待众生,或者说善待万物。这首先表现在它对待一切的基本态度是尊重生命。它谈到物种的保存,生命的平等,事物的神性等。,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一切的热爱。《太平经济合作社学》卷三十《树草公式七十》:“有德、有德、有官职者,能驱之,谓之树草公式,谓之神树草。治病救人者,天上之神草木也。生于地下。使年变长者,为天上之仙,为天上之植物,居地下者,为地而生。”《生物公式七十一》:“生物的本质,就是会飞的动物和动物不一样,能马上治病。鸟,天药在身,天使走圆路。神在被医治者的身体里,天使走在一个圈里;第19个治疗者,妖精药方在他体内;治愈的十八人,人神精华乐在其中。这三者,为天地,为阴阳,称为治病使者。...夫善杀,蠕动之属尽人皆知,轻杀无益。所以万物皆有生命,根植于地,用之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长寿,失天意者亡。万物与天地共,人是君王,是君王的长辈。你一定不能判断和分组。“在《太平经》中,似乎动植物是天道轮回之德的一部分,是神圣的。都是“命尽,根于地”,“安用者在人”,也就是说,欲杀之力凌驾于一切自然之物的诞生,不在人而在天。人不仅无权随意处置一切自然之物,而且应该善待一切自然之物,因为善待众生不仅是天意,也是人积德的重要途径。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最终修成正果,达到不朽。所以,人要善待事物。

2.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

关于你的生活的思想出现在中国的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吕氏春秋》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讨,体现了个体优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它说虽然世界很重要,但不能用世界来危及个体的生存。“帝王之功,圣人之闲,并不是一生养生的唯一途径。”作为一种思想的大融合,《吕氏春秋》中的重生思想看似源于极端个人主义的杨朱,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而是贯穿宇宙的一种重视个人生命的原则、生活方式的自然舒适、养生之道,如“用新弃旧、击理、续精、除恶及其龄”。

道教确立了“道”改造万物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万物皆有道”,从而构建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生命平等观及其重生命思想。“天无为而无不为”,重视生命是道教的重要思想观念,也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太平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强烈体现了重视生命的思想。道家是指一切生物,因为“大道”把一切都变成了生命,天有善生之德。所以,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们行走的重要准则。《太平经》积极强调保存物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惜、节欲、劝人走正道、爱护东西等。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它重视生命的思想。《太平经》强调人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如:动植物与人一样有“三急”;人只利用自然界的一切,却没有生杀大权,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命的热爱。事实上,高尚的生活不仅是道教中提倡的行为准则,也是美德的象征,因为只有做好事的人才能长生不老,而这种长寿是上帝对善行的回报。

3.劝善成仙、赏罚神明的宗教修行方法

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太平经》的修行计划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于那些能按照神的旨意做好事的人,神会奖赏他们的。相反,他们会受到惩罚。如果他们不在今生,他们不在自己,就会反映到后代。这就是“承担责任论”。《太平经合派》卷十八至三十四解释“接受否定的决定”:“……凡人之行,不是强行善,变态得恶,就是强作恶得善,因为说他有德是不对的。想做好事而得恶的人,也要为祖先的错误负责,他在灾难前前后后的累积,害了这个人。...逃脱的人逃跑,所以主要死要活。如果你不停止行善,你将过这种生活。作恶的话,不到三岁就会死。胎儿死了,大人死了,承担祖宗的过错,也叫无辜。..... "世间万物皆受生育之灾,人之德善的最大体现就是与天灵相合。与天灵和谐的关键是顺应天道,体现为一切自然之物作为天地和谐的产物,不能凭自己的喜好随意践踏和破坏,而应该与这一规律相和谐,这也是避免生育之祸的根本。"...想解决生育的责任,不如留一个。养久了,苍天可怜。一个是天道之规,万物之本。想想吧。流及其端。”

“担责”论是《太平经》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行善劝善的重要途径。行善会受到上帝的善待,会造福子孙后代,反之亦然。道家对人性的态度偏向于性恶论。因为人性本恶,对人主动行善不抱太大希望,主张人可以借助外力行善。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对生命永恒的理解是按照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在群体的存在中发现个体生命的永恒价值;另一种是从天地自然和一切自然事物的观点出发,把生命的实体回归到天地本体,企图找出生命永存的途径,即“人与神不离,人与人不离,人与物不离”。在《太平经》的环境观中,生命是目的,平安是目标,中庸是基本的行为准则。《太平经》对生态问题的思考方式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重在感性。虽然它把问题的最终解决归结于宗教的神秘力量,但它对问题本身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事物具有神性的思想。作为一个受无神论影响多年的中国人。对其他生物的尊重。它不见了。在人类正在毁灭其他物种的今天,古籍中的一些思想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精神面貌。如何让这种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它为当今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是我写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