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西方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差异,讨论了各自的营养原理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饮食观念、口味、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重视科学,也就是强调营养。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吃饭就像给生物机器加燃料,尤其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各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得当,热量供应是否恰到好处,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食用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是大学在烹饪方面提出来的,菜的色、香、味都是二等要求。即使是西方首屈一指的美食大国法国,虽然其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相似,但在营养方面,双方已经拉开了距离。

中国的烹饪技术“五味调和”旨在追求美味。在加工过程中,热炒和长时间的文火攻击会破坏菜肴的营养成分。法式烹饪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也不忘“营养”这个前提。他们不想放弃营养,追求美味。特别是在60年代,现代烹饪思潮特别强调养生和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的原料,在烹饪过程中强调保留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味,所以蔬菜基本都是生吃。因此,西方饮食对营养的重视是普遍的。

平心而论,谈营养也触及了中国饮食最大的软肋。虽然我们注重食疗、食补、食补,重视通过饮食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饪以追求美味为首要要求,导致很多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这几年中国厨师参加世界烹饪大赛,一道菜的营养成分都列得清清楚楚,但我们生产不出这种材料。被问完问题,我傻眼了,迷茫了,吃了大亏!

我们一直把追求美食作为吃饭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称赞食物时总会说“色香味俱佳”,但这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眼、鼻、口”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人对“色、香、味”的内在感受,从来都是“味”。

西式烹饪讲究营养而忽略味道,至少不是以享受味道为首要目的。他们吃冷饮,冰镇的酒里加冰块。遍布舌头表面的味觉神经一旦被激冷,就大大失去味觉敏感度,逐渐变得无法分辨味道。血淋淋的牛排,大白鱼,大白肉,生蔬菜,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却不入“道”,这些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道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足以证明这一代属于不懂味道的人,他们不是懂味道的客人!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生吃蔬菜较多,不仅有西红柿、黄瓜、生菜,还有白菜、洋葱、西兰花。所以他们的“沙拉”就像一盘兔子饲料,让我们很难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知道蔬菜一旦加热,维生素就会被破坏,所以提倡用猛火炒。虽然这样也降低了维生素的含量,不会完全流失,但是比兔饲料好吃多了。因此,中国的现代烹饪以营养和口味的最佳平衡为目标,这当然属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