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模型有哪些?
核心素养是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个人素质的集合。这些素质是儿童和成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过上负责任和成功的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社会迎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的当前和未来挑战所必需的。
对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的胜任特征模型可以看作是素养研究的前身。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纷纷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动教育目标的实施和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很多核心素养框架都不一样,有的走“综合路线”,几乎囊括了学生的所有素养;有的走“简单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次的素养。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评选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与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自1997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相继开展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省也在积极制定核心素养框架。本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美国(西方国家代表)和新加坡(与中国具有相同儒家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代表)。
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从1997到12,OECD启动了“素养的定义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的九项素养。(1)能交互使用工具,包括三种素质:交互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知识和信息的互动使用;交互使用(新)技术。(2)能够在异质群体中互动包括三种素质:了解外部环境,预测自己行动的后果,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实施个人计划或人生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足。(3)能够自主行动包括三种品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和解决冲突。该框架对PISA测试产生了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5438年6月+2006年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提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和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和社会素养、创业精神和艺术素养八个领域,每个领域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作为欧盟教育培训体系的总体目标体系,这些核心素质的核心思想是让所有欧盟公民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实现个人成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走向终身学习——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些什么”的报告。报告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提出了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向“人性目标”转变,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和心理的潜能和素质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注重身体健康、社会情感、文化艺术、书面交流、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技术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美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
美国在2002年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并在2007年发布了这一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呈现了各种素养及其关系(见图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建立三个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和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学素养。(3)生活和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交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
新加坡学生核心识字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责任、诚信、关怀、执着、和谐。社会和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和负责任的决策。公民意识、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技能,包括积极的社区生活、国家和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包括理性推理和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和创造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沟通、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性、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有效沟通。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培养这些品质,最终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够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关心祖国的公民。
(以上内容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关伟;根据相关研究文章,进行全面梳理。)
留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
王陶昕
一、英国模式:核心素养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
1.通过立法建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课程。
1979年,英国皇家文学、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RSA)发布了《能力教育宣言》,指出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素质构成上存在严重缺陷,忽视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发展专长的培养。随后,国家课程委员会、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资格与课程局等众多机构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框架。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正式颁布,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建立统一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在学生7岁、11、14、16四个关键阶段结束时进行评价。
基于前几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英国在国家课程的总体目标中定义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它不仅包括涉及学生精神、道德、社会性和文化的跨学科发展,还包括这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及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关键能力。2007年修订的国家课程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表述,从课程目标、学科重要性、关键概念、关键过程、内容范围等方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跨专业、跨专业学生需要发展的素养和能力。
2.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年级连续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每门学科的学业成就标准包括八个级别和一个优秀级别,每个级别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该级别的学习后可以展示的能力类型和范围。这八个层次贯穿了学生的四个关键阶段。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四个关键阶段结束时的国家课程考试实时监控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预设的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增长。
英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源于职业教育,并逐渐蔓延到整个教育体系,最终与课程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英国并没有简单地将核心能力划分为学科:一方面,所有学科都有综合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对应关键能力。随着对各种能力认识和理解的加深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修订后的国家课程对各种能力做出了更加细致的区分和定义,为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是英国国家课程长期积累和完善的结果。
二、澳洲模式:将核心素养细化到各个学科。
1.总结七大通用能力,融入各个学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开始尝试建立覆盖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从长远规划的角度来看,2008年发布的《澳大利亚青年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为澳大利亚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思考和发展方向——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卓越,培养青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而富有创造力的个人和积极而明智的公民是其总体目标。基于这一总体目标,澳大利亚总结了公民必须具备的7项通用能力和3个跨学科主题(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文化以及澳大利亚和亚洲之间的交往和可持续发展),包括阅读和写作、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
澳大利亚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需要将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提出的七项通用能力充分融入到所有学科中。因为学科性质不同,有的学科可以整合全部七种通用能力,有的只能部分整合。以跨文化理解的素养为例。在英语课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跨文化理解,创造一系列文本,即呈现多样化的文化视角,认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和事。在科学课程中,指出有许多机会发展跨文化理解,特别是在科学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线及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应用方面。此外,每个学科都有专门的部分来解释本学科是如何体现三个交叉学科主题的,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建立基于年级水平的可操作的学术质量评价标准。
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标准结构清晰,思路清晰,分为概述和标准两部分。在总结部分,从宏观层面对本学科应培养的通用能力、跨学科主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说明;标准部分包括等级的层次描述、内容描述和成绩标准三个部分。按年级对各科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是对内容结构和成绩标准进行总结的具体化,明确给出了各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水平。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从未来需要的人才角度出发,确定了整体的教育目标,勾勒出相应学生需要培养的跨学科通用能力和学科领域,并将这些内容细化到各个学科。同时,学业成绩标准的设定与年级紧密结合,从知识和能力两个角度规定了大部分学生在本年级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同年级的学业标准、内容标准和年级水平描述相互呼应,并提供了合格水平、合格水平以上和合格水平以下的具体实例。范例的多样性为后续的课程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了清晰的范式。
三、芬兰模式:核心素养与整体课程设计的融合
1.建立一个跨领域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分解到各个学科和板块。
芬兰义务教育的目标是教给孩子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孩子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高中教育课程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的: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健康全面发展、独立求知、爱好和平的社会成员。
在2004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中,根据当代和未来社会对公民和欧洲国家对公民的要求,芬兰为学生设定了七个明确的主题: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文化认同和国际化、信息素养和交流、参与行使公民和企业家的权利、对未来环境的责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安全和交通以及技术个人。在每个主题下,都有关于具体目标和核心内容的明确规定。这些条例是跨学科的,反映了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在实际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将这些目标和核心内容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中,进一步提出更加具体的学科目标和核心内容,以及对学生优秀表现的具体评价标准。芬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其课程的制定紧密结合。各层次之间有很好的衔接,从上层的教育目标到中级的核心素养再到具体的学科目标,核心素养与整体课程设计融为一体,有助于教师落实课程,把握教育目标。
2.学术质量评价标准相对独立。
相比较而言,芬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是相对分离的。芬兰虽然也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但并不具有与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同等的法律效力,只是为各级学校和教师提供建议。这种设置与芬兰教育体系的特点密切相关。芬兰的教育质量非常均衡,课程丰富多样,教师整体素质较高。所有教师、学校领导和区域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当地学校课程的编写。在国家课程框架宏观目标的指导下,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的结合。涉及教育各方面的人对课程体系都有很深的理解,所以相应的评价只需要提供大概的要求和方向。
第四,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们回顾和总结国际课程体系中核心素养模式的构建,并不是鼓励直接照搬任何国家的做法,而是从中汲取经验,借鉴国际上一些成熟有效的做法,为我国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巩固和进一步提升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效。
1.立足学生发展,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世界各国根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的综合分析,总结出本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这些素质是学生在现代社会成功地、负责任地生活,以及应对当前和未来世界各种挑战所必需的。
在中国,面对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我们应进一步改变课程改革重内容轻能力的现状,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明确中国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下,设计完善课程。
学生的培养最终会落到课程体系和老师的教学中。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宏观的理论模型。如何将核心素养提炼到课程中,是课程设计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虽然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的模式不同,但在具体学科的设计上,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模式或框架,这是相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这些国家在课程设计和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在提炼、分解和调整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将宏观优越的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最后,与微观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使理论素养体现为教师可以具体实施和教授的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全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中,从而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3.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建立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的课程体系中都有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但各自的模式不同。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课程体系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中设立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较为合适。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指导下,在课程标准中建立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可以给我国的教学和评价带来诸多好处。首先,由于课程标准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权威地位,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可以为后续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教师教学的实施以及学生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由于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入手,而不再局限于对知识内容的死记硬背,这样可以逐步扭转片面追求“应试教育”,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同时,作为一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它可以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标,告诉教师教学的程度,确保学生达到素质评价标准的要求。[4]这样的学术质量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作为教师平时教学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作为外部评价标准,实现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地区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小学管理,09号,2015;作者:王,;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创新合作中心。)
观看新教育“核心素养”文章链接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清华附加着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
“看新教育”特别链接-
过快乐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大师的教育经验,汇聚领域的教育创造,助力命运的教育梦想。观看新教育:人类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成员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的教育,旨在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师生作文、倾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理想课堂、建设数字社区、推广月月活动、打造完美课堂、开发精品课程、家校合作建设十大行动,帮助新教育* * *成员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什么是新教育?对我来说,当一些想法逐渐被遗忘,又被提起来的时候,就是新的;当有些想法只是今天说的、做的,就是新的;当一些想法从模糊变得清晰,从贫乏变得丰富,它们就是新的;当一些思想从旧的背景应用到现在的背景中继续、发扬、创新,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