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儒家思想与诗歌的社会价值

一卷杜甫的诗,仿佛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可以寄情,可以倾诉,可以得到安慰,可以从中了解生活。杜甫的诗歌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以及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为什么这么在乎这个世界?这是被杜甫的诗感动后的反思。杜甫经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并大谈自己的家世。所以批评家一直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造就了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但杜甫是唯一真正弘扬儒学的人,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居,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时常激荡着悲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它的骨髓,融进它的血液。它使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悲悯之心、忠恕之道有了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句表达得淋漓尽致,打动和感染了读者。

第一,紧迫感

杜甫一生过着流亡生活,杜甫草堂是杜甫在成都生活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举家从陇右(今甘肃省南部)迁到蜀中。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居住。第二年春天,小屋建成,取名“成都草堂”。诗人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240多首诗流传至今。由于成都远离战火纷飞的中原,草堂地处乡村,诗人的生活相对稳定,心境相对宁静,使得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多带有田园风味,如唐城、江村、《春夜喜雨》等。但是,杜甫毕竟是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帮助世界和人民的责任感一直存在于他的心中,使他永远不能忘记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有使其忧患意识复活的因素,诗人就会重新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著名的《秋风破草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八月秋高风怒吼,卷三重茅上我家。毛飞过河,洒在河的外围。最高的挂一根长长的林尖,较低的飘到池塘里。”诗人的小屋,暂时安顿下来,就这样被呼啸的秋风揭开了!“南村那群孩子欺负我,谁能忍受过街做贼。我堂而皇之地把毛抱进了竹林,嘴唇干得喘不过气来。回来的时候,我拄着拐杖,叹了口气。”诗人没有深责他们欺侮老人,可见诗人内心是宽厚的。“过一会儿风定云墨色,秋色萧瑟暗。布衣寒铁多年,骄子卧裂。床头柜里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如麻。我既然失眠了,怎么会整夜淋湿呢?”经过多年的战争、苦难和艰辛,诗人百感交集。“在安德鲁大宅和千万间屋子之间,天下穷人都在微笑,风雨不动如山!喔!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光是我一个人冻死就够了。”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这种设身处地,因己之苦而思他人之苦的思想感情,只要别人不苦,自己宁愿苦,就是诗人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仁爱和同情的精神

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诗歌大多表现出对生命的悲悯。“万不饿死,儒教丧身。”杜甫的诗歌处处散发着仁爱的思想,他的人生经历带有浓厚的苦难色彩,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品味人间的苦难。杜甫的诗散发着亲切的感觉,但缺乏“纲”的刚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吴栋万里船停门口。”(绝句)是杜甫为数不多的佳作之一,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果说意象给我的感觉是百花齐放,那么意境给我的感觉就是春光明媚。这首诗的意境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春天。诗中的景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无一字之情,却饱含深情,使人沉浸在一片美丽繁华的自然风光之中。“在遥远的福州,她在看月光,独自从她的房间的窗户看着它。对于我们的男孩和女孩,可怜的小宝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里。她混浊的头发带着薄雾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 "(月夜)这首诗的意境凄美,充满了诗人的期待和憧憬。诗人想象着家里的情形,一个安静、美丽、多情的月夜。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很少有像杜甫那样对妻子儿女表现出如此慈爱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妻子强烈思念和对子女的无限爱。"她云发带雾香,玉肩月寒."妻子在杜甫心目中的形象是多么美好,这说明了他对妻子的尊重和向往,也包含了愧疚。“这几乎是很难满足的朋友,因为晨星和晚星。晚上是什么时候?烛光是什么?两个不久前还年轻的男人,现在两鬓斑白。发现我们一半的朋友都死了,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悲痛欲绝。我们没想到要过20年我才能再次拜访你?我走的时候,你还未婚,男女突然走了。对他们父亲的老朋友很好,他们问我在旅途中去了哪里。问答还没结束,孩子们就喝起酒来了。春天的细香葱在夜雨中切割,糙米以特殊的方式新鲜烹制。我的主人宣布这是一个节日,他敦促我喝十杯。但是什么样的十杯酒能让我醉成这样,因为你的爱一直在我心中。。明天群山将把我们分开,明天之后,谁能说得准?! "(《把八个卫兵交给处士》)这首诗表现了生活的辛酸和友谊的美好。在一个漆黑的雨夜,这位流离失所的诗人拜访了一位久别的老朋友。在处士的这首名叫魏拔的“感叹词”中,诗人感受到了朋友的惊喜和热情,温暖了他悲伤的心情。从“对他们父亲的老朋友很好”到“我永远爱着你?."一系列的动作语言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个温暖友好的雨夜,层次分明,气氛温馨美好,安慰了一些苦涩的旅途。于是,两位老朋友感叹生命的流逝,为世事的无常感到悲哀。

第三,忠恕之道

流传至今的杜甫的诗,大多是滞留长安后所作。自长安诗以来,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从早年之志:“至君尧舜,再使风俗纯”;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在悲悼:“战争的血还在,军队的声音感动至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总是那么执着。杜甫不仅时刻不忘君臣,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把这份感情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从北京到丰县五百字》开篇就描写了忠君爱国的情怀。当时摆在杜甫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退隐农村,过着“自由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个是做官,卷入各种复杂的官争。选择激起了杜甫内心的躁动。最后,杜甫表明了自己的心声:“今天是不是缺少走廊和寺庙?葵花向阳,物性难胜!”忠君爱国成了诗人的天性(如太阳照在向日葵上)。

杜甫后期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体现在他忧国忧民的立场和情怀上。对他来说,这种思想大多来自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如他所言,“古之时,人之乱,圣贤贤能尽,胡玮炜暮年,忧国忧民,内心软弱。(《西亭露日》)“这种体恤他人的感情,本质上是一种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同心的人格意识。他的《魁首四十韵》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诗中他回忆自己失宠于苏宗,痛恨“病从君臣议,耻于德私”,并指出虽身在江湖,思之犹系国家安危。诗中表达的焦虑深刻而精辟。比如“凶兵铸农具,执迷书帘。”庙堂难测,苍天真忧。“他看到战争已经初步决定,危机仍然存在。然而,统治者袁载和王锦等人只是通过杀佛来寻求运气,他们胡说八道停止军队。这是当今的忧虑。他还说,“使者分王命,群臣分司。怕的是所有的骑行都收了,不像问苍翼。“他意识到,战争摧毁了人民的力量,朝廷还是要一味地收罗人民的力量,不管人民的死活。这是最大的社会悲剧。所以他有这样的感叹:“豺狼哀楚,林哀哭如倪”。他对世界的关注已经超越了他个人的得失,也超越了他对一个姓氏和一个君子的怨恨。杜甫的忠君爱国,并不是后世儒家所提倡的“愚忠”:“君欲吾臣死,臣不得不死”。杜甫敢于批评和讽刺皇帝,他的“忠君”主要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和讽刺上。杜甫敢写这类作品:“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不愿开疆”(《军车店》);”唐尧真是自以为是,他怎么会知道自己老了呢?"(《钦州杂诗》);"难道贵人不把你当蒿草(《寄遇》)!这些诗除了“怨”之外还有愤怒,但与忠君爱国并不矛盾。

杜甫一生以儒家身份为荣,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这使得他作为“诗圣”,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偶像,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的诗风也标志着传统儒家的最高诗性精神,为以后的作家树立了榜样。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诗史的范畴。所谓“诗圣人”,也包含了儒家“道德圣人”的成分。作为后世诗人的精神偶像,他的儒家思想在思想史上的影响不亚于他的诗歌艺术在诗歌史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