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怎么来的?

据说有一天,诸葛亮去东吴做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座宝塔。其实是诸葛亮先生想掂量一下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能不能造人造塔。那座宝塔要求很高。仅顶部的铜葫芦就有50英尺高,重达4000多公斤。孙权被难住了,面黄肌瘦。后来找了一家冶炼厂,做铜葫芦模型的缺人,就在城门上贴了招聘人才的名单。时隔一个月,还是一无所获。诸葛亮每天踱步在招贤纳士的名单上,高兴地摇着鹅毛扇。

有三个皮匠在城门口摆摊。他们又丑又不识字。大家都叫他们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取笑吴栋人,很不服气,就聚在一起商量。他们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终于通过切鞋的方式切下了一个葫芦。然后,用牛皮裁料,用锥子和锥子缝成大葫芦的模型。倒铜水时,先把葫芦埋在沙子里。这一举措是成功的。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倒水的消息,马上和孙权告别,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一句深刻的谚语。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在一起,应该顶得上诸葛亮。其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没啥关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是“碧江”的谐音。在古代,“碧江”是第一副将。这句谚语的原意是三个助手的智慧加起来可以顶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然把“碧江”称为“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