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应该如何健康地坚持秋肥?

导语:立秋之后,天气湿热,最容易困脾。因此,立秋时节应调理好脾胃,谨慎“增肥”。民俗专家表示,在立秋的这一天,中国流行“啃秋”、“咬秋”、“糊秋脂”等民俗。

民间所说的“糊秋肥”真相是什么?

这是立秋的日子,民间称为“秋膘”。什么是「贴秋肥」?事实上,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吃不下任何东西,会感到厌食。

一旦到了立秋,虽然天气仍然很热,人们的身体也不再湿漉漉的,毕竟凉爽的秋天来了。

于是开始萌发做点好吃的来弥补夏天以来亏空的想法。我应该吃什么?最满意的是炖肉!通过吃炖肉来弥补夏天流失的脂肪,称为“贴秋肥”。

过去人们对节气的关注很多,大多与饮食、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不能忘记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一带百姓的喜爱。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会减肥。清代民间流行在数伏的日子里用挂秤的方法给人称重。当然大部分都是孩子,和长夏比体重,测试是胖是瘦。减肥被称为“苦夏”。当时人们往往只以胖瘦来判断健康。当然,瘦了就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贴上秋天的肥肉”。当然首选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这一天,普通人吃炖肉,讲究的人吃水煮肉、红烧肉,还有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

南京、杭州、四川、山东的“贴秋肥”习俗是什么?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吃肉,也就是“糊秋肥”。在北京一些老字号的肉类专柜前,购买肉制品的顾客会排起长队。

南京:

立秋是继夏季至日之后的第三个节点。老南京的立秋节气里有“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说法,比如“立秋后十八锅”,意思是立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炎热;另外,立秋有男秋和女秋之分,有“男秋凉,女秋热”之说。

杭州:

在初秋,还有每天吃西瓜的习俗。秋桃过去在杭州很受欢迎。立秋时,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一人一个,吃完后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进炉子里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将拯救瘟疫一年。

四川:

在四川的东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立秋的那一刻,全家人都会每人喝一杯,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积聚的暑气,秋来就不会胃痛了。

山东:

在山东莱西,立秋流行吃“渣渣”,这是一种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说法。这么多的饮食习俗,大多是为了预防痢疾,可见中国工人对秋季腹泻的意识。

秋来“v”如何吃不养生?

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还下着雨。这段时间天上烈日炎炎,地面湿漉漉的,湿热蒸人,是湿热之邪。《黄帝内经》说“湿经脾”。因为脾喜燥恶湿,最容易为湿所困。另外,人们喜欢吃凉果、冷饮,有助于湿邪,损伤脾阳。初秋伤脾,会为冬季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祸根。因此,在立秋时节,应该好好保养脾胃。

多吃些食物或药物来祛除湿热。最常用的祛湿药是香薷。多吃茯苓等健脾胃的食物,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都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避免吃冷的食物。虽然立秋后天气仍然炎热,但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多。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损伤脾阳,所以要避免吃生冷的蔬果。

秋胖“年贴”今年更健康。

立秋是四季中间的长夏,要以光为辅。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要适当吃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使体内湿热之邪排出大便,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除了鸭子,兔子、甲鱼、海参等寒性食物适合立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润肺、润燥、清心安神的功效。

穴位按摩可以用来养生。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以健脾胃。丰隆穴是祛湿的重要穴位,脾俞能健脾胃,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络活络。每天按压以上三个穴位100次,是肠胃“避暑”的好方法。

与肉类相比,树叶、菜花和一些蔬果的清淡进补作用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莲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有清热燥湿的作用。中医也提倡立秋后每天早上喝粥。粥有利于健脾,养阴于脾胃,平衡健阳。

现代人的最佳时令饮食:玉米和丝瓜

中医首席养生专家杨力教授说:初秋最佳的时令饮食是玉米和丝瓜。

玉米

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肾、膀胱经,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祛湿、调节食欲、益肺宁心、清湿热等作用。初秋时令食用,不仅能祛除秋燥,还有助于延缓衰老。

初秋最好的玉米料理:松仁玉米;

配料:玉米、松子、红辣椒、葱花、糖、盐。

做法:红辣椒籽洗净,切成菱形块,大小为1cm;剥玉米芯和须,剥玉米粒。大火将炒锅加热,撒上生松子,关小火晾干。经常用锅铲翻炒松子,使松子滚动,颜色均匀。松子烤到都是金黄色的时候,拿出来摊在大盘子上晾凉。锅里放水,大火烧开,放入玉米粒,中火煮5分钟,捞出沥干。大火烧热炒锅,倒入油,待油温达到六成时,先炒出葱花,再放入玉米粒和红辣椒片,用盐和糖翻炒片刻。沿锅边加入约1汤匙(15 ml)的水,然后盖上锅盖炖3分钟。打开锅盖,放入松子,大火翻炒均匀。

丝瓜

丝瓜,绿嫩,香脆,是夏秋之交非常适合的蔬菜。丝瓜营养价值很高。丝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核黄素等B族维生素、维生素C,还含有人参中含有的成分皂甙。

初秋时节多吃丝瓜有益健康。中医认为丝瓜味甘、性平,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通便、祛风化痰、润肤美容、疏通经络、活血排乳等功效。其络、籽、藤、花、叶均可入药。

推荐做法:凉拌丝瓜。

原料:丝瓜、香菇、香油、酱油、醋。

做法:将丝瓜洗净切片,用开水焯一下,拌上香油、酱油、醋等。做凉拌丝瓜。

丝瓜也可以榨成汁,提高治疗效果。比如取适量生丝瓜,洗净榨汁,与蜂蜜按10: 1的比例混合,有清热止咳化痰的功效。

贴秋膘注意避免八大进补问题

避免无病化妆。

没病就补,不仅增加开支,还害了自己。如果你服用过多的鱼肝油,会导致中毒。如果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肥胖,血液胆固醇升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避免过多和不足的区别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并不是说虚损患者就不要用补药。虚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补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身体。

养生虽然没有治病那么严格,但要根据吃的对象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类。微寒者怕冷喜热,手脚不温,口淡流涎,大便稀溏,小便长,舌淡。热的人,手脚发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如果不区分寒热,很容易导致“火上浇油”。

避免越多越好

吃太多补品是有害的。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果过量服用参茸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C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避免所有的补充剂和肉类。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很好的滋补品。它不仅营养高,而且味道鲜美。但是,肉类不容易消化吸收。如果长期吃多了,往往会被肠胃功能已经下降的老人压垮。肉类消化过程中的一些“副产物”,如过多的脂类和糖类,往往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诱因,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

清淡饮食不是没有补充,尤其是蔬菜。现代营养学认为,新鲜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切忌以药为食。

重药轻食是不科学的,因为很多食物也是治疗药物。多吃荠菜,可以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以健胃消食,平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可以补脾胃。日常食用核桃、花生、红枣、扁豆、莲藕等。也是很好的补充。

避免强调“进”多于“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每天都有肉和油腻的饭菜。这些食物代谢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要及时排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人排便不规律,甚至便秘。近年来,养生专家提出了一种注重“负营养”的养生新概念,即注重人体排泄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素”的滞留和吸收,主张进补的同时应注意及时通畅的排便。

避免不断的“补偿”

有些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口味吃某种补药,然后从多年不变变成了“偏食”“暴食”,对身体不好。因为药物和食物不仅有保健和治疗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不仅各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需要全面系统的调理,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品和食品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弥补。

避免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物如燕窝、鱼翅等未必有奇特的食疗效果,而红薯、洋葱等非常普通的食物却有着值得关注的食疗价值。另外,所有的食疗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所以药膳要根据需要来定,“缺什么补什么”,不能以贵贱来划分等级,尤其是老年人,而要以实用、价廉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