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情感理论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谈到了养生的重要性。同时,他指责和痛斥那些忽视养生的医生和人们,是“世界性的昏迷”,“不顾生命”。他只知道“荣耀要追求,名利要服务”,真的是“荣终弃本”,劝世人重视生命。可见仲景对情志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比《内经》作者更深刻。

三国名医华佗不怕被杀,以怒疗治太守之病的事迹在后汉的记载中广为人知。他还“懂得修养性的艺术”,重视心理健康。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女方》中提出了“养性”理论,不仅整理了唐代以前关于调神养心的论述,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如“道林养生十二少十二多”,都是情志养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陈武宣《三因一病证方》认为七情刺激是三大致病因素之一,突出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在他的著作《儒林外史》中非常重视心理治疗,对《内经》中“以情取胜”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创造了“心平气和之学”等意向性治疗方法。

明清时期,心理保健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特点。比如《夺命宝典》中提出的就是,保养方法虽然有上万种,但心理保健是第一位的。在睡眠与精神的关系方面,指出失眠与情志有关,主张“睡眠之法为清心”。《尊生八记》中还提倡书画鉴赏、文房四宝、各种赏花、观光、登山等活动来陶冶精神,这实际上是今天旅游登山强身健体的理论源泉,至今仍给我们以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