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它已经是广州的一条重要道路。南段叫小市街,中段叫导门街(俗称四牌楼),北段叫大北门街在盘福路南,盘福路北是城外的一条小路。

为改善交通,民国十八年(1929),广州拆城墙修路,小市街扩建为中华南路,归德门街扩建为中华中路,大北门街扩建为中华北路。其中,中华中路的5座牌楼在道路扩建后依然矗立在路中间。牌坊的三个石门宽度不一,中间的较宽,可通行当时的中型车,两边的小门可通行黄包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广州汽车数量增加,事故时有发生。市政府做出了搬迁的决定,广州市工务局花了很多钱做了搬迁方案。最后,伊势广泰牌楼和陈武进士牌楼分别移至韩民公园(后改为儿童公园,现为南岳民族宫旧址)南门和西门。史圣陈至牌坊、承恩五代牌坊移至中山纪念堂北观音山(越秀山)百步入口处石阶。一九金石牌楼迁至乐康公园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四牌楼搬出中华路后,路边的巷子就留下了“四牌楼街”这个名字。

1949 10 6月14日,解放军攻占广州。为了纪念这一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解放军首次进入广州市的原中华(北、中、南)路更名为解放(北、中、南)路。中共成立后,五座牌楼全部被毁,其中只有乙丑进士牌坊由香港岭南大学校友1999修复。

1994年,广州市市政当局决定拓宽解放路,在没有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将道路上众多历史建筑的骑楼全部拆除,对城市肌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与路面平行的四牌楼街也和四牌楼一起成为了历史。

在清代四牌楼城从正月初一到上元节期间,商店和房子里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任申的《南海续录》记载,灯笼市场位于四牌楼和绣衣坊,这里的旗人有很多产业,在元旦时最繁荣。有菩提叶灯,名刹特别适合。阮元《羊城灯市》云:海鳌满玲珑云凤,归德门前彩屏,城火满物力,羊耳丰年满仙气。

至于今天的解放中路,明清时期的官方名称是忠贤街和归德直街。在明代,这条街上的牌楼多达十座(13)。清末,这条街上有五座牌楼,都是明代修建的石牌楼。从北到南依次为史圣陈至牌坊、一九进士牌坊、承恩五代牌坊、一世泰光牌坊、陈武进士牌坊。

史圣陈至牌楼是明代为著名的陈至海瑞而建的。这座牌楼是清同治四年(1865)从仓边街(今仓边路)移至此处的。可以推断1865之前这里只有四座牌楼。185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占领广州城,原“四牌楼城”四座牌楼毁于战火,贵德街仅存四座石牌楼。所以1857之后,贵德街俗称“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