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儒家和道家真的不一样吗?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其实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是不一样的。儒家讲究入世,积极建功,道家讲究修身,无为而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道家和儒家的区别。

道教:道教人生价值观:回归自然,避世自保。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在道家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是“自然”,“得道”就是必须让事物成为其应然,绝不能掺杂主观意志,这就是“无为”;一旦你完全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动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样做,才能实现庄子所谓的“对他人,神无用,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逍遥”和“无等”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换句话说,遵循“道、法、性”的基本规律,既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又能使他人或其他事物完全解脱。道家第二号人物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认为人间名利不过是死老鼠肉之类的脏东西。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施,在魏国当宰相。有一天,他听说庄子到了魏国,他害怕抢座位。他派人满城寻找庄子。庄子听说后,主动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桂桂。你知道吗?鹳鸟从南海起飞,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没活,不是竹果没吃,不是甘甜的泉水没喝。这时猫头鹰叼起(一只)烂老鼠,鲤鱼飞到它面前。(猫头鹰)抬起头说,“喝!”愤怒的声音。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郭亮吓唬我吗?”可见庄子是一个脱离了世俗的清高的人。在庄子的哲学里,一切都是一样的,包括生与死。所以庄子把死亡看作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锣打鼓庆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责他,而庄子说她一开始是无生气,无形状,无生气,后来演变成无生气,无形状,无生气,现在又变回无生气(死),这和春夏秋冬的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她现在静静地躺在天地间,我在这里哭泣。这是因为我不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够了解,所以我不哭了。既然世间名利如粪土,既然生死都一样,那么在现在的话语中一切都毫无意义,所以庄子主张无用论。庄子说,一棵大树,如果长得好,早就被砍倒了。如果长得不好,没什么用,但是可以保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尤其是庄子的价值观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己的生命。

道家哲学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杨朱,曾经被孟子唾骂。杨朱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极其自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都不做就拉出一个毛利世界。同时,他主张生活就是享受。“人生是不是也很可笑?”Xi乐在其中?为了美丽,为了性感。“与儒家的‘三仙’价值观相反,杨朱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堆骨头,追求长生不老毫无意义。”生则尴尬,死则烂骨,生则固执,死则烂骨,烂骨则尴尬。“所以,在杨朱学派的价值观里,是拯救生命,享受生命。

儒家的人生价值思想。中国文化基本上由儒、道、佛三家组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别人。在孔子看来,仁是不同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父母,再爱兄弟朋友。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所以孔子说:“人可以传道,不可以传道。”活着的责任就是展现和发扬大道。孔子的弟子曾子更清楚地阐明了这一点。他说:“秀才不能不自强,任重而道远。认为仁是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死后不是很远吗?”古代的出租车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曾子赋予了知识分子一个沉重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那就是,为国捐躯。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儒家认为,富贵与弘道、兴仁相比不值一提。孔子认为“不义之财,贵如浮云于我”。孔子看不起那些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整天想着吃好吃的喝辣的人。“光说道中有志气的人是不够的,却以吃脏衣服脏食物为耻。”人的价值就是成全道。“仁人志士为仁,有存无害仁,有死有仁。”孔子认为,当弘道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就要牺牲生命来成全“道”。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他说:“生活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换句话说,儒家的价值观强调的不是个人名利,而是为社会做贡献。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多儒家思想家都是具有强烈救世救民思想的伟大爱国者。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所写的副对联,被称为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书和宣言:为天地,为人民,为过去和未来,为世世代代的和平。伟大的思想家顾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的价值观是仁者爱人,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