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简介
2英文参考文献硬膜外血肿
3疾病分类神经外科
4疾病概述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血肿,非常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分为慢性和急性硬膜外血肿。
损伤原因及病理: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中青年男性线性颅骨骨折患者,以额颞区和顶区最常见,与颞区含有脑膜中动静脉,易被骨折撕裂有关。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越大越重。
症状和体征:意识不清导致颅内压增高:随着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出现头痛、呕吐、躁动和四条曲线的典型改变,即库欣反应,出现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体温升高、心率和呼吸减慢等代偿性反应,失败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抑制。
神经系统体征:只有当血肿形成并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面瘫、偏瘫或失语。
诊断:当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加重、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和/或新体征时,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头颅平片、A型超声、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
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确诊即行手术治疗,排除血肿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5症状和体征1。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是脑疝引起的,一般发生在伤后几小时至1-2天。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有三种意识障碍:
(1)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伤),初始昏迷时间很短,血肿形成不太迅速时,在初始昏迷和脑疝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醒期,多为几小时或稍长,很少超过24小时,称为“中间清醒期”;
(2)若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快,无中间清醒期,可有一个“意识改善期”,不清醒时加重,也可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进行性加重;
(3)少量血肿发生,无原发性脑损伤或局限性脑挫裂伤,早期无意识,仅在血肿引起脑疝时出现。大部分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前就有头痛、呕吐、烦躁或淡漠、嗜睡、定向障碍、遗尿等症状,足以提示脑疝的发生。
2.瞳孔变化?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受牵拉影响,可先使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的压迫,该侧瞳孔立即出现进行性扩大,光反应消失,上睑下垂,对侧瞳孔增大。应与单纯前颅窝骨折引起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相鉴别,其散瞳出现于损伤时,无进行性恶化。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放大,对光有间接反应。
3.锥束征?早期一肢肌无力,无进行性加重,可能是脑挫裂伤的病灶征象;如果晚或早出现并进行性加重,应考虑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区。颅内强直是脑疝的晚期表现。
4.生命体征?通常是血压逐渐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由于颞区血肿大多先出现天幕切迹疝,再合并枕骨大孔疝,经过一段时间的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后,常出现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额区或枕区血肿可直接引起枕骨大孔疝而不经历天幕切迹疝,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可几乎同时表现为瞳孔改变和呼吸骤停。
6外伤史病因:直接暴力伤颅,特别是伤到颞区,局部瘢痕或头皮血肿,头颅X线片发现骨折线横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骨损伤,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头颅X线平夹发现骨折线穿越横窦;我们应高度重视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
7病理生理形成机制:与颅骨损伤密切相关。颅骨骨折或短期变形撕裂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称骨折出血。血液积聚在头骨和硬脑膜之间。硬脑膜与颅骨分离的过程中,可撕裂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大。由于颅盖内附着于颅骨的硬脑膜疏松易分离,而颅骨底部附着于颅骨的硬脑膜较紧,硬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内。引起颅内高压和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能因出血速度、代偿功能、原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等而异。一般成人达到天幕以上20ml,天幕以下10ml时,就可能引起,多为急性。脑膜中动脉是最常见的出血源,其主干或前支出血迅速,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静脉窦或挡板出血引起的少量血肿可能在以后出现症状,可能是亚急性或慢性的。血肿最常发生在颞区,多数为单发血肿,少数可为多发血肿,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小脑幕上下。
8诊断检查CT检查:如果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的镜状或弓形密度增强影,有助于明确诊断。CT检查还可以明确定位和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的受压情况和中线结构的移位情况,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和多发或多发血肿并存的情况。
特别提示1,硬膜外血肿只要早期诊断,手术和患者预后都是好的。
2.观察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尽早手术清除血肿,意识障碍出现在清醒中期或好转中期,往往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之一。
3.血肿位于运动区的患者有偏瘫和失语。术后要加强肢体和语言训练,促进其早日康复。
4.硬膜外血肿的预后大多良好。只要及时诊断和治疗,血肿完全可以清除,患者完全可以恢复,头痛也可以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否则会增加精神负担,加重头痛症状,延缓患者的恢复进程。
10相关来源:内科学第5版、外科学第5版、儿科学第6版、内科学第6版。
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穴位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