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虞丘的由来

丘宇珊文化园被誉为“江北的兰亭”。可想而知,这是古代人设坛祈雨的地方。好像是风水宝地。目前,这里已经诞生了林散之、萧宪、高二适和胡小石四位杰出的当代艺术家。林散之,原名林一林,生于1898,卒于1989,享年92岁。祖籍安徽吴江七棵松村,后举家迁至江苏吴江贾坂村。这两个村庄相距不远。林散之的叔公自幼膂力过人,18岁参军。由于他屡立战功,他后来的乌江在历史上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地方。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乌江的亭长准备了一条船送他过河。项羽自杀是因为他羞于见江东的长辈,留下了历史名胜“乌江霸王祠”,这里诞生了许多名人,如唐代大诗人张继,宋代大诗人张孝祥和大书法家张即之。

森林馆是一座园林式的展览馆,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当我们进入花园大门时,映入眼帘的第一个亭子叫做“舒云亭”。“云”是竹子的意思,把竹子扎成一束一束的,很优雅。展馆内展示的是林散之书画展览馆的题词。从碑文上可以看出,林殿的奠基是1988年,开光是1992年。林散之本人捐赠了265,438+00件书画精品,以及古言、庄昌砚和吕留良虫蛀砚。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仁人志士,也就是武侠小说中女主角的父亲,题词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女婿于律所所写。在通往碑廊的路的左手边,有一个水池,旁边有一个石碑,上面写着“墨池”二字。说到这两个字,就不得不提原江浦原县委书记戴宗保。正是在他的任期内,他拨开人群,修建了公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碑廊里有43件作品。前两部作品分别由中日两位书法家所作,后465,438+0为祖林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代表作。我们来看看中国佛教协会原理事长赵朴初先生的题词,上面写着:“不需要靠衬纸来认识神仙骨,只要看那一堆堆有色眼镜就知道了。风雨飒飒笔落,灵跳见花开。庄严色相三绝,旧篇见霸。三年的感觉翁琴擦过,我惭愧我没有离开埃及。”不难看出,前四句是赵朴初对林散之高超书法技艺的赞美,后四句是林散之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诗、书、画都很擅长。我们都知道赵朴初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但他说,你我通信三年,我发现我的心灵并没有像你一样完全超脱尘埃。可见,林散之不仅有高超的书画技艺,而且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你可能会觉得这第二块碑上的字迹很奇怪。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林散之成名的时间和原因。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林散之只在当地出名,但并不为世界所知。1972年8月,为庆祝中朝复交,人民杂志准备出专版,精选近现代书法作品,在全国广泛征集优秀书法作品。当时杂志上有一个叫田原的人早年曾与林散之接触过,他请林老写一部作品参与征集。就这样,一面毛主席诗词《东方欲晓》的草书横幅在林散之送到了北京。事后,田原写了一首打油诗“乌江散林,聋数半残,三诗书画绝,一池归,三帽举,立夫眼转。诗的意思是:乌江边有个叫林散之的老人,聋哑半残,诗词书法俱佳。有一年冬天,他洗澡,不小心掉进了开水里。后来在鼓楼医院抢救。老林开玩笑说,太后不肯收我,刻了个“瑶池归来”的印章。在北京,读完林散之的笔迹后,启功仔细研究了一会儿,然后把它挂在墙上,并摘下帽子三次。读完林散之的笔迹后,邓立夫转了转眼睛,竖起大拇指说:“就是这个字。赵朴初看了林散之的手迹,说:“代我向林老问好,希望得到他的墨宝。”。”“姚、二、三”指革命委员会中的第一、二、三位领导人。就这样,林散之的话被作为特刊的头版送到了日本,很快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84年,由日本最著名的大书法家青山杉宇率领的日本书法家代表团访问中国,指名要求见林散之。当时,南京市政府安排林散之与青山杉山雨在于进堂莫愁湖会面。整个谈话过程中,青山杉山雨一直自称是晚生,后来才知道。交谈结束后,他们为对方题字留念,青山杉山雨写下了“圣人之法在此”的字样。从此,林散之的“曹圣”之名闻名海内外。

上世纪70年代,林老的代表草书是唐代狂草作家怀素的《论书》。“我立志要小说,没有章法,却瘦得半无墨,醉了写两三行,醒来却写不出一本书来。”看来不喝酒写野草真的不好。

“封山育林是重中之重,现在要搞农田水利”对联是林老在1953任江浦县农委主任时写的。林老写这个词的时候应该深有感触吧。这里讲个小故事: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长江两岸的低洼地区称为圩区,林老的家乡就是典型的圩区。1931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洪水,多处圩区受灾。1932年春,国民党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江浦也成立了救灾分会。村民们选举了林散之。因为林散之出生于诚实和坦率,他不能给官员送礼,所以人们一直把他拖走。一怒之下,他找到了的弟弟宋,时任救灾委员会主任。宋路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他建议林散之不要担心,早点回去拿救济粮。因为宋的号召,回到了江浦,那些官员很快就为他做到了。为此事非常感激宋。37岁那年,听了黄老师关于“博采众长更重要”的训诫后,他打算远行万里。同时,他知道这次旅行可能会很冒险,因为他一直记得宋对村民们的帮助,所以他打算去拜访宋。可惜他没看到。后来他写了一首诗“风雨凄凉惊涛自惊,还伤心地记着去年的感情。”谈些酸墨,送到江南宋处。”对时局的无奈和对宋的无限感激无以言表。这里还有一座碑,是1973年日本书法家代表团来南京拜会林老时写的一首新诗《致日本书法家访华代表团》。”“林散之草书诗集中日友好卷”由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题写《散翁二绝》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二妙”指诗书皆妙。这首李白的草书曲,是林老于1974年右手持笔三指所作。

林中亭——三木山房,平额,由当代最杰出的女书法家肖娴题写。大厅中央的铜雕是林散之,后面是赵朴初题写的一副对联。“雄笔映千古,巨河非源。”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林散之和万里的旅游地图。1934年,他徒步走南闯北,途经七省,行程一万八千余里,得画八百余幅,作诗160首,使林老的诗书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集里篇幅最长的是他自创的《题书诗》,体现了林老对书法的理解和体会。古银杏树描绘汤泉镇惠济寺三棵千年银杏树。相传为南北朝时梁武帝太子梁昭明所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长度为521字,是该集字数最多的一部。

山房二楼有江浦泉的秀土,被誉为林厅“镇馆之宝”。图片创作于1955。1954年江浦发生严重水灾。老林和村民们一起夜以继日地保护堤坝。多亏大家努力抢救堤防,才幸免于难。第二年,老林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这幅画,再现了修堤时的劳动场景。* * *描绘了635名挑土夯土的各类劳动者。

“自魔入画,不甘于平凡。Xi西安Xi圣Xi金谷,无我,无主无奴。一种空灵求不无知,几个妙相悟真。作品《大自然留多少情趣,比草青山好多少》是张耳宣纸在林老83岁时创作的。它是收藏品中最大的一个。林老一生只写过两部这样的巨著。这首自创的诗表达了林老当时一心一意攀登艺术高峰的壮志豪情。

博物馆的白马亭里有一块石碑。热爱书法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人生必须如此,何必问风雨无阻。乱流干昆齐和解李丁汤。到了山亭下起了雨,是* * *主持人的情意。鹅湖兴盛之前,江城杀的多。冷风吹得短,毛毛雨下得长。上帝留下了行李,鼻烟喜欢床。衣服会穿的很正,和唐朝一样。春讯何限,梅花香不断。”诗后附言曰:“成化癸卯年正月十八,南海与楼先生、丁山先生、石东先生题写对联,录寄方丈静净、石斋书。”如你所见,这首诗是陈宪章写的,是四个人的合作。陈宪章自贡铺,号石寨,广东新会白沙村人,人称白沙先生。因为家里从小穷,买不起纸和笔,他就用茅草扎成一捆,在沙滩上练字。得知后,他还是用茅草当代笔。因此,他在当时被称为“茂隆”,其作品存世仅三件,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收藏。专家对他的作品评价如下。其中“动”字代表“湍燥坤气”,“来”字代表“山亭雨”,江城的“城”字都有献笔之意,再如“丁淼”字,粗细一致,厚如磐石,细如游丝,“鼻烟”字凝聚成一个整体,宛如一盏银灯。最后一个“向”字更是独树一帜,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书法家。所以这个字被收入了《中国书法大辞典》。可以看到碑文中提到了一个叫“石东先生”的人。这位石先生,名叫,是浦口妇孺皆知的明代天才少年。14岁举人,18岁进士。据说他还小的时候,父亲曾经把他拎在脖子上,邻居们开玩笑说他要“让父亲变成一匹马”,于是他开口回答“我希望我的儿子变成一条龙”。中了进士后,朝廷曾经派他去江西当主考官,在古试校场上竞争。在进入考场之前,他必须通过校场。他让人在小炉匠中间种了一根柱子,上面放了一排剪刀。考生进考场棚后,他就是不出题。这些考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当石怀看到这种情况时,他命令所有人都出去,然后再转回来。原来柱子上插着一排整齐的剪刀,“齐剑断木”二字谐音。讲的是秦的,王建和廉颇,赵的李牧在战友时期的事。但是,看死书的考生没有一个想到,如果考砸了,怎么办?俗话说,“龙不压地头蛇”,候选人要给石怀一个教训。都说和尚道士有先见之明。一个和尚邀请石怀参观寺庙,他们两人围坐在一张石桌旁。桌子上有四个小盘,分别放着枣、梨、姜和西瓜。找他的人追上了他。一个考生见追不上了,就站在岸边喊:“老虎还在。”言下之意是,石怀的老虎也打不过我的青山。老虎走了,我的青山依旧屹立。然而,青春洋溢的石怀也站在船头大喊:“山青虎再来。”

丘宇珊书画院的“崔月楼”是浦口青少年的培训基地,左边的“墨香阁”和“诗情阁”供书画爱好者展览和切磋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