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目前在世界上占据什么地位?

一楼是sb孔子,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在历代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孔子也被奉为“至圣之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今天,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巨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没有丧失。孔子的理论和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做到无愧于古人,无愧于新人。

一、孔子的生平和背景

孔子的一生孔子的名字叫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他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年轻的时候做过掌管粮仓的小官。中年以后,人们开始聚集讲学,弟子达3000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50岁时,他被任命为总司令,后来升任司空和大市口。他参与朝政,拍摄照片,在治理鲁方面有所建树。后来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14年的漂泊生涯。孔子到过魏、曹、宋、郑、陈、蔡、楚等国。他历尽艰辛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他的主张并没有被各国国王采纳。晚年回到鲁,继续讲学,同时下大力气整理古籍,以保存传统人文思想,希望将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经过孟子等人的阐发,成为后世的杰出学派。孔子一生的基本思想和事迹主要收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弟子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孔子言论汇编,二十篇,一万多字。本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是以《论语》为基础的。

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此时,西周以来的封建分封制已经衰落,周天子无力控制天下局势。各国各自为政,主张军事征服,世界陷入“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由于东周王室的衰落,战国长期进行兼并土地、掠夺人口的战争,社会动荡,百姓水深火热。这是一个没有怜悯的混沌世界。如何平息战争,恢复正统秩序,维护传统理想,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个体道德的提高,从而达到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国。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相互诠释、相互印证;重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

(1)孔子思想的主体——仁、义、礼、乐、忠、孝、智、信。

总说仁者,爱之,强调心;正直的人也要强调做事。君子有仁爱之心,俗人也要做到。仁义是相互的两面。礼是基于尊老爱幼的秩序,乐是基于流动的精神;尽职尽责,敬业不欺,孝顺和睦的家庭。智慧明辨是非,善恶,世间遵循信仰。

仁的概念是孔子的一大贡献,弘扬仁的精神是中国人自觉的开始。仁是孔子理论和思想的总纲。

“仁”的定义很难全面界定,一部《论语》对“仁”的理解就有几十种。一般来说,“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完美和美好的想法,是人与人之间对他人的友好感情,是一种尊重和帮助他人的意图。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标准,一个人没有善良就不配做人。“仁”是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一切道德规范都必须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上。同时,“仁”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人人实现“仁”,天下归仁。所以,“仁”也是指社会发展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一方面,“仁”是每个人都有的最基本的情感,也很容易做到。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仁”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一辈子不违背“仁”是很难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夸“仁”。一个“君子”要用一生去实现“仁”的目标。

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论述非常具体,也很好理解。试举例理解“仁”的内容。(《论语》内容仅在题目中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可以从他的外貌和言谈中观察出来,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学记》)孔子说:“刚、刚、木、钝、近仁。”(鲁兹)花言巧语、虚伪的人很少有“仁”的品质。孔子有时直接把“仁”表述为一种被别人推来推去的爱,一种化恶为善的心,比如仲尼问及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郑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爱。”(《颜渊》)子曰:“若肯为善,则无恶。”(《立人》)一个努力做到“仁”的人,必然会在做事的志向中表现出来。樊迟问仁,子曰:“敬家,敬执事,忠人。虽骄,不可弃之。”(《鲁兹》)不忘平日恭敬,做事认真,交友忠诚。即使在不文明的地区,也不能丢弃。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极力提倡“仁”,孔子说:“仁远吗?我要仁者,我很好。”(《叔儿》)子曰:“君子去仁而成名,是恶乎?君子无终食,则违仁,必再行。”(《立人》)孔子说:“仁者,不存以害仁,而自杀则成仁。”(卫灵公)“仁”是可取的,人人可以走;要始终坚持“仁”的原则,君子绝不会为了取得好名声而违背“仁”;“仁”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实现“仁”可以牺牲生命。

孔子“仁”的道德观普遍适用于社会群体,人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仁善”之心,人生应该成为一个克己复仁的过程。

义“义”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直接谈义的内容不多。在孟子看来,“义”被阐述和提到与“仁”同等重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仁义”,如果说“仁”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爱心和善良,那么“义”的本质就是要求人做事要有规范,行为要得体,符合道德标准。一个修养高的人,仁义统一,内外有别。孔子认为“忠、信、礼、尊”的规范都是“义”的具体表现,是一而不是二。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义”的直接解读。

孔子认为“义”是君子行为的基础。他说:“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而“礼”和“信”是完成义的途径。孔子认为“智、仁、勇”是人的可贵品质。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涵)是对一个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他认为“勇”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但要用“义”来制约,否则“勇”会受到无穷的伤害。子曰:“君子以义为先。君子勇而无义,小人勇而无义。”(《阴货》)住在上位者乱,住在下位者贼,这是勇义所致。人生在世,功名可贵,人皆有之,圣人孔子也不否认。孔子说“富而求也,虽为挥鞭之人,我必行”(《叔儿》),还说“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淑儿)这几个字,孔子周游列国,不入危国,不生乱国,他“求道不求食”的政治追求,都体现了“义”字。在“义”与“利”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区分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义,小人利。”(《立人》)君子知义,知“所见即所想”(《张子》),小人常以利为代价而忘义。

内心的羞恶之心所激起的一切义行,都是义行,义行的本分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执着,对丑恶的排斥。主持正义成为中国人不变的选择,他们所做的事是“义不容辞”的;与罪犯斗争,叫“见义勇为”;为保义而忘我,谓之“舍生取义”。孔孟倡导的“义”字,被后世奉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约束着中国有良知的人趋向真善美。

礼乐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虽有,但不实,这是孔子倡导“复礼”的历史背景。“礼”的提出是为了规范辈分秩序,让无序的社会恢复无序。齐景公问孔子政治,孔子回答:“君君,臣,父,子。”(《颜渊》)鉴于各诸侯国杀父,密谋篡位,孔子强调以“君、臣、子”之名还“礼”是政治的前提。孔子提出治国“不能以礼让为基础,如礼。”(《立人》)反对形式,注重“礼”的运用。对个人而言,“礼”表现在“敬”上,在于“亲”和“敬”。孔子把“礼”上升到立于天下的高度,认为遵循“礼”就是立于天下的高度,遵循“礼”就是立于社会的基础,即“不知礼,不立也。”(《尧曰》)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努力达到“礼”的要求,才能使使臣不尽心尽力。所谓“礼君,忠臣”(《巴蜀》);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听话。正所谓“礼贤下士,民将易约”(宪问)。一般来说,人不能一直受“礼”的制约。孔子告诫人们“归礼”,这是圣人对乱世人们的劝诫。

“乐”也是孔子推崇仁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倡“礼乐兴邦”,重视音乐在人间净化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好的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引导人,可以向善。他推崇顺时的韶乐,反对郑微的滥声。他说:“音乐是邵的舞蹈,演奏的是。”(《卫灵公》)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邵音乐,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蜀二》)。音乐关乎修养和道德,关乎社会风气的改变。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为天子而持乐者,明天子不自娱,故血中动荡,精神上正气。”(《史记·乐书列传》)孔子要振兴的是古代明君的儒雅,要通过欣赏“动荡的血液和流动的精神”的音乐来达到“扶正内心”的目的。

孔子针对周朝的衰落和“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复礼兴乐”的思想,目的在于改变天下人心,实现治乱的政治理想。

忠孝“忠”是指敬业奉献的态度。孔子强调朝臣要“忠”王。张,一名学生,问如何成为一名政治家。子曰:“不知疲倦地活着,要忠诚。”(颜元)“忠”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全心全意做事,勤恳敬业,一个是忠信不破心。对于前者来说,忠诚接近于“勤奋”,对于后者来说,忠诚接近于“信仰”。孔子积极做官,努力做官,也是做“忠”官的实践。孔子认为,忠诚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时,都要强调“忠”字。孔子的学生曾参与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含义,说:“孔子之道,忠恕。”(《立人》)忠顺义,恕近仁。

“孝”应用在家庭中,是指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行为和态度。活着的时候,在家要“孝顺”,对国家要“忠诚”。“忠孝”不仅是仁者君子所要求的,普通人也是如此。这是处理家庭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孔子强调两个字“孝”,孝是指对父母的孝敬,孝是指爱自己的兄弟。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他的弟子也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学记》)儒家经典《中庸》说:“仁者也,亲为大也。”孔子认为,孝顺不仅要保证对父母的物质支持,还要有一颗尊敬和关爱的心,在父母面前保持愉快的面容,听从教诲。子曰:“至于犬马,皆可养。何不大不敬?”(《政治》)

“忠孝”思想是处理家庭和外交事务的两个准则。君子行之,则家和而昌,小人违之,则家败而国破,千古不易。

智慧与信仰“智慧”就是要有辨别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知人不糊涂”(子涵),就是聪明的人不会糊涂。人是有感情的,太多的爱恨情仇会让人分不清是非。张,孔子的学生,问如何区分混淆。子曰:“爱欲生,恶欲死;我想活,又想死:这是令人困惑的。”(《离别的聚会》)。一个被爱恨所困,容易失去理智,变得不明智。一个人过分的欲望也会让人失去辨别能力。这就是“利令智昏”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的是“见贤思齐”。孔子致力于教育,教育学生如何站立,如何行动,就是让他们从迷茫走向智慧。孟子也认为智慧始于明辨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也是有智慧的。”孔子强调“学而知之”,一个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从迷茫变成智慧。

“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诚实守信,“信”是人立于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要素。孔子说:“人信天,不知能为也”(政治),又说:“人无信不能立。”(颜渊)这些言论都说明了“信仰”对于社会群体的重要性。试想,一个人如果虚伪狡诈,缺乏诚信,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如何与人沟通?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讲诚信,后果可想而知。孔子认为,诚实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明智地行事。学生张问“行”,孔子教他修身:“忠信恭敬,虽相当国。”(《卫灵公》)把信仰和尊重放在第一位,你就能在一个不文明的地区做事。《中庸》说:“诚实的人总是拥有一切,而不诚实的人却一无所有。所以,君子重诚信。”古往今来,圣王治国都会用真诚来教导人们,引导他们变得真诚和简单。

“智慧”能使人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道该做什么,该选择什么。没有智慧,人是愚蠢的。“信”是立国之本。没有信仰的人很难赢得别人的信任,没有信仰的国家也很难长久存在。

(2)孔子思想的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仁义礼乐道德思想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的社会实践中去。一方面,“养气平”是由低到高,强调二哥,即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的“养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另一方面,“养气平和”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孔子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的圣人。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进步与持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为遵循的是同样的道德原则。

孔子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关注现实中个体的道德超越性,强调人通过自我完善而达到超越和圣人化,即所谓的“内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结束战争,实现天下之治,即所谓“外王”。“内圣外王”是孔子对个人和社会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理想。

孔子的思想深刻而具体。以下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概述他的实践方法。

在修身方面,孔子强调要站得高,以仁为君子的奋斗目标,把自己从低级趣味中翻出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把仁作为自己内心不变的追求,把依礼而行作为自己不变的选择,在家要孝顺,在仕途上要忠诚,交友要诚实,做一个智慧正直的人。为了达到崇高的道德目标,孔子强调终身学习,学而知之,学而思,遇圣思齐,学而从例;强调自我反省,检讨错误,改正错误,止于完美;强调多做少说,听其言观其行,讨厌当领导的少仁义。强调交好朋友,同心同德,磨砺诚信,锤炼品德。

在家庭方面,孔子注重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美满的家庭,并以“孝、爱”教育后世以维护伦理道德。具体来说,他要求父亲要孝顺。如果父亲(母亲)有一颗爱的心,他就会爱他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一颗孝心,他就会尊敬他的父母。求兄弟朋友兄弟恭敬。哥哥在树立榜样之前会很友好,哥哥在懂得尊重的时候会服从哥哥的教导和约束。请那个无辜的女人听着。丈夫应该按义办事,穿着正式的妻子永远不会有和谐的家庭。没有家庭,生命就无法存在。古语有云“贤妻良夫多灾少,孝子宽厚父”也道出了管理家庭的关键。

在治国方面,孔子生于乱世,他一生的政治追求就是变乱世为治天下,实现自己的“王道”主张。具体来说,它主张国王应该仁德,关心人民,反对扰民和暴民,反对军事征服;提倡以礼治国,恢复周之礼,改变无君无臣无父无子的混乱现象,使之胡作非为;倡导音乐教育,用前王的优雅音乐荡涤污秽净化心灵,扭转世风,走向美善。崇尚君忠,为君正直,以身作则,尽心尽意为臣,食君之财,尊君,尽职,守法;提倡人民守信,信任是立国之本,戒虚伪,欺世,庸俗。

第三,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等人阐发了孔子思想,建立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孟都生在乱世。在崇尚军事征服的“霸道”时代,儒家实现“王道”的思想并不被各国统治者所认同。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不测,孟子游说齐梁也无济于事。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一样,在大动荡的时代争鸣,并没有取得在学术上独领风骚的地位。

西汉初年,政治家贾敏锐地意识到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区别。他认为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势异”(《论秦》),并指出秦的过错在于分不清攻(天下)守(天下)的形势变化,变“苛政”为“仁政”,从而迅速灭亡。西汉初,统治者采纳贾谊等人的意见,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使长期遭受战乱和暴政的百姓减少干扰,安心工作,发展经济。于是,出现了被历史学家所称道的“文化场景法则”。西汉初年确定的基本国策是孔子以仁治国思想的体现,也第一次验证了孔子治国思想的有效性。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定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从此儒家文化成为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化,孔子被尊为“大圣”,《论语》更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之书。普通人读它是为了理性修身,政治家读它是为了治国。

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当作教科书,用来启蒙孩子,为官员求名。由于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到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家庭建设、国家治理等各个方面。孔子倡导的“仁、忠、孝”的理念成为人们的追随,融入了中华民族成员的血液,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巨大的、深远的。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影响深远,是因为它代表了个人、家庭、国家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当我们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孔子的思想时,我们的理解会更加清晰。在古代,人们天性真诚,社会习俗淳朴,圣王无为而治。中世纪“冯真去世,大伪兴盛”,贤明的君王以“仁义”指导人民,治理国家,目的是去伪存真,去恶存善。孔子推崇的夏商周是“仁义”治国的典范。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已无秩序,仁义礼乐皆失。孔子同情天,怜悯人,继承了道家的责任,提出了复兴西周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即如《中庸》所言:“仲尼祖述尧舜,图文武。”孔子复兴古代传统的愿望没有实现。作为一个好医生,他给后人开了一剂良药。古往今来,从皇帝到老百姓,整个社会都把孔子的思想作为治愈“假丑”之病,让社会人群恢复“真善美”的法宝。所以孔子思想作为封建统治思想两千多年来没有动摇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今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这与人们道德水平的不断下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这两点,需要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向孔子这位前师学习智慧。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不同而失去价值。

(一)孔子思想与爱情修养

现代社会的记忆和生活的节奏以及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使得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有些人很自私,缺乏对他人的宽容、同情和关心。虽然每个人都在呼吁“让世界充满爱”,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沙漠和荒地。物欲的不断膨胀,让一些人变得吝啬、忘恩负义、冷漠。有些人的心里杂草丛生,掩盖了他们爱的心。

孔子思想从改变人心出发,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素质在社会中的不断提高,把培养仁爱之心作为个人修养的根本内容。孔子这种强调人的自觉意识的教育方法,不仅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也被认为是切实可行的。心脏病还是要心药来治,人的思想无法转化,谈什么改变社会风气都没用。我们需要回望历史,向孔子学习,注重修心养性,注重自律,明辨善恶,诚实可耻,让失落的真心逐渐彰显爱的光辉,照亮华夏大地,用心温暖人心,用爱呼唤爱。否则分裂传统,空谈爱情只会停留在表面,难以奏效。

(二)孔子的思想和行为自律

现代社会,人们不注重自我道德的完善,导致外在行为不当,缺乏必要的规范。有的人不礼貌,不老实;家里不孝顺,工作上缺乏敬业精神。目前我们按照自己的好恶行事,不辨是非,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停什么,缺乏约束,缺乏自律。虽然条条框框很多,但还是很难规范现代人的我行我素之心。

孔子重视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以“礼、义、忠、信”教育后学,言简意赅,很实用。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他们。其实,今天所说的“礼”“诚”,并没有走出传统道德的范畴。只有继承古代道德传统,才能促进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如果人们能够遵循孔孟所倡导的“义”的本质,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义”字已经得到了古人的高度认可。人们的“义”观念比较淡薄,缺乏自律,不以不义为耻。比如人民群众非常痛恨的腐败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腐败之人丧失了廉耻之心,舍利忘义,违背了圣人“见利忘义”的教诲。现代社会,由于部分人“义”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礼”、“信”、“孝”的缺失,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年轻人的“礼”,使他们尊重长辈,并在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中以“信”为准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热爱工作,忠于职守。如果能将儒家的处世原则运用到现代人的行为中,将会对现代人的品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孔子思想与以德治国

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日益健全的法律法规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惩罚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它能强行规范人的行为但不能使人恢复意识。因此,在重视“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加强“以德治国”,借鉴孔子的德治思想,重视人文关怀,以领袖之爱为执政理念,建立和谐友爱的干群关系。相信中国政治一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国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我们也衷心希望“以德治国”的口号能像“依法治国”的国策一样,不仅在百姓心中,也在官员心中。

毋庸讳言,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丧失了“执政为民”的宗旨,丧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缺乏“公仆”意识和爱民思想。他们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与德国疏离,甚至与人民对立。今天,再次提到“以德治国”的思想,提醒我们的领导人要把人民的衣食冷暖考虑在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府服务,造福一方,始终怀善心,以利民利民为施政目标。“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在古代,成功的国王和统治者强调的是仁义、道德和法律的结合。所谓“刚柔相济”,就是今天提出“以德治国”,无异于继承了孔子的治国思想,要使之落到实处,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珍爱生命、关爱人民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仁”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世界和平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1988 65438+10月,诺贝尔奖得主文博士在巴黎的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上说:“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向孔子学习智慧。”当今时代,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战争。可以说,世界各地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从未停止过。如果有一天爆发核战争,人类将面临灭绝。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是地球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根本动因在于始作俑者的不善良和贪婪。基于此,我们就能理解孔子思想对于维护人类和平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儒家大师都是和平使者。他们处在一个战乱频仍的世界,为了和平的到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未能使陷入困境的国王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但他们的反战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孔子的故乡,人们期望把孔子的思想介绍给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