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保健所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锁于谷中,危如累卵,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人守之,万人怒之”的美誉。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撰写五千字《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国内外许多道士都来这里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以北15km的王铎村,距三门峡市约75km。它位于“长安古道”上,靠近黄河。因被锁在峡谷中而得名,像字母一样危险。

函谷关西临高原,东临绝壁,南依秦岭,北依黄河。它是中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有洛阳,西有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关强,万古震尘北”和“双峰高耸于河旁,自古函谷关战场”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梁王第三年,引六国之师攻秦,秦循天险于谷,使六国军队“横尸百万,血流成河”秦始皇六年,楚、赵、魏等五国军队入侵秦国,“至汉沽,皆败”。“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中唐军与叛军的桃林之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的“函谷关之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关键点。围绕这座名城,流传着“子琪东来”、“老子过海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游关赋诗,至今有65438+。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胜宫、道教养生园、藏经楼、展子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汉关古道等。有20多个地方。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老子撰写道家开山之作《道德经》的灵谷关圣地,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接长安、东临洛阳的门户,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点;是千百年来的战略要塞,是东方来的紫气、鸡鸣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俗(函谷关)一直留在史书里,播在海外。

历史悠久的军事文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因谷中幽深险如信而得名。东起萧山,西至金童,素有“天险”(辞海)之称的汉沽。函谷关扼守着函谷关的咽喉,西有横岭,东有绝剑,南有秦岭,北有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马不拴”之称。《太平宇宙》记载“其北有河,南有山,一周五里四十余步,高二十尺”。关城雄伟壮观,建筑紧邻黄金花园。因地处桃林塞中心,古道咽喉,素有“天开谷壮,尘埃震北”(唐?胡苏轼),“双峰高耸于太和之畔,自古沙场”(金?"一个人守卫着它,一万人也不能强迫它"。周王第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征伐秦国,秦国根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汉、魏五国攻打秦国,“皆未通诏”。在秦末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曾经挡下了项羽的进攻。唐朝“安史之乱”中,官兵和叛军在入关前打了一场著名的桃林大战。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函谷关经历了七侠争霸、楚汉之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还是进军关中,函谷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仅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也就是《老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出版以来,从皇帝的高官到李的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史料记载的版本有1800多个。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七世纪以梵文流传到国外,18世纪传播到欧美各国,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特殊学派...以投机为特征。这个学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老子就是这种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玩家。”法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就像一口永不干涸的井泉,装满了宝藏,放下水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65438年至0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天、地、人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研究老子思想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包括英、法、美、日在内的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已经翻译了600多个版本,其中日文著作330多部。因为《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写成的,所以函谷关真正成为了道教文化的发源地。2002年6月20日,10,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教人士闵芝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道教之源”四个字。

不朽的历史遗迹。

1,莞城遗址。没有留下任何建筑。据考证,汉沽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由长、圆、扁夯锤夯击而成。东墙长1800米,西墙长1300米,南墙长180米。该遗址与历史记载基本一致。

2.函谷关东门关楼。原来的关楼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的复古建筑。

东门楼南北长71.2米,高21.5米,呈凹形,坐西向东,控制入关要道。关楼是一座三层建筑,山顶有两个门和两个建筑,每个屋顶都装饰有冯丹,因此也被称为“冯丹楼”。

3.汉沽古道。东起红农河西岸函谷关东门,西过关城,从王铎村的过沟、黄河峪、狼皮沟到古桑田(今厚桑),全长15公里,是该地区唯一的东西向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度约10米,狭窄部分仅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曲径通幽,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走其中,如入信,道路两旁,悬崖峭壁,峰峦怪石众多,地势险恶,地貌若隐若现。古书上说“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封谷东”。最近几年,村里的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挖掘出一根古人骨,在上面发现了十多支箭。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可见当时的战争现场。

4.战国井形箭库。位于汉沽慈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是一座直径0.9米的竖井洞穴武器仓库,发现于1986年7月,是战国时期海关官员存放武器的箭库。箭库就像一口枯井。里面有成捆的箭,大概1立方米。箭是铜做的,轴是铁做的,很轻,锈在一起分不开。这个箭库为研究战国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殷旧居旧址。相传它是殷的住处。殷,春秋时人,天文学家,曾任汉沽海关官员。传说他曾经在这里接待过老子。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41),陈从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讨好皇帝出谋划策。唐玄宗说,一个护身符从天上送到函谷关阴Xi的老屋里,玄宗派人去挖。不出所料,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的恩赐,于是改开元国号为天宝。

6.齐铭泰,又叫田。成语“鸡叫狗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是田文食客学会啼叫的高埗。

7.观空台,又名展子楼。传说函谷关使殷登高望远,观察天象。“紫气东来”的词源由此而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秋兰》诗中有一句“西望瑶池降王太后,东临紫气满函”。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殷的土山命名为了望台。到了唐代,上面还建起了一座3尺多高的“展子楼”。这座建筑在民国时期毁于大火。现在能看到的是近几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8.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门右侧。传说殷迎接老子到函谷关,向老子敬礼,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在这里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人认为是后人的作品)。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老子写经的地方修建了太初宫,这里曾是一座道观。

太极殿是一座宫殿风格的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形神兼备。殿顶纵横交错,椽子参差不齐。屋架虽然复杂,但有自己的规律。大厅很宽,里面没有柱子。历史记载,太初宫建于西周。太初宫正殿始建于唐代以前,元、明、清三代均有修缮。寺院内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元大德四年的,一块是清顺治年间的,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9.白谷一介。位于灵宝市以北17km的孟村旧村小山谷,古汉沽关以南约2km。夹子的形状像炮塔,砖木结构,城门楼。里面和外面有两扇门。在外面的门上,用青砖刻着“函谷关贾府”四个字。城门之上,有一座两层四角楼,歇息于山顶。目前除了北屋顶和部分部位受损外,基本完好。经鉴定,现存建筑为明代建筑,清代重建。

10,汉沽碑林。汉沽碑林建于1988年秋。它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它占地4000平方米,有62块石碑。既有从灵宝收集的古代碑,如宋代的法事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铭、明代官宦夫人徐天官的墓志铭,也有近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令所写的条幅碑、李向阳原型的笔碑等。

历史上有三个函谷关,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函谷关(现称秦关)外,还有函谷关和魏关。

韩关在河南省新安县城东500米,秦关以西150公里处。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朝兴起以来,关中一直被视为帝都,函谷关以东称为关外。人们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造船将军杨府,原籍新安县,函谷关以东。有人告诉他,他是一个外国人。他深感不快,于是捐出了家里所有的钱。汉元帝第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县城东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城池,名为函谷关。有了这个新通行证,仆杨就成了管仲。汉关隘早已废弃,现在只剩下相关城门的废墟。

卫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曹操向西部的张鲁、马超讨要,为了快速运输兵马和粮食,命令储旭在那里挖地道,建海关,离秦关不远,所以叫新关。这个早晨后来成为连接东起洛阳,西至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石城塔毁于大火,遗址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在只剩下古道和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