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体内湿气?
传统医学认为,海边潮湿,湿气重。过度潮湿会导致疾病。湿邪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湿邪多为气候潮湿、坐卧湿地所致。内湿多因吃冷饮,贪食寒凉果蔬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中医认为脾能运化水湿。脾喜燥恶湿。如果脾阳上抬,脾脏健康,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不容易致病。另一方面,湿气过重致病后,患者常出现头晕、头重、四肢酸痛、身重体痛、关节屈伸不利、胸闷、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症状。为了预防和减少湿害,我们必须重视保护脾脏。只有脾胃阳气上升,才能有效抵御湿邪的入侵。因此,夏秋之交,要特别注意房间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淋雨后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阴天水凉时不要长时间泡在河水和游泳池里,以免外界湿气侵入肌肉表面伤人。为了防止内湿,不要吃太多的寒性蔬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油腻,暴饮暴食。此外,用莲子、大麦、红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可保护脾胃,祛除湿气。几千年前,中医就提到了气候和环境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和加重疾病的关键。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自然调节外界温湿度变化的能力,但有些人因为体质、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而影响健康,导致体内控水系统失衡,无法排出水分。另外,现代人运动少,吃得多,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衡。体内水分过多会使人感到困倦、四肢沉重、食欲不振、手脚冰凉、皮疹、面部黏腻不适,甚至出现肠胃炎。运动量少,饮食无节制,压力大,导致湿气滞留体内。就中医而言,香、汗、苦药是祛湿的法宝。利用植物香气对抗传染病,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比如南方人佩戴艾草,杀菌防病。或者在气候变暖,细菌病毒发出的五月端午,把蕙兰、石菖蒲、艾叶挂在家家户户门口,取下来用来洗澡,也就是说,是为了消毒空气和饮水。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实有抗病毒作用,比如八角茴香,被制成流感疫苗。另外,辛辣的姜汁排汗,最适合淋雨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甜姜,一种苦而温的中药,就像一种慢火,慢慢把水和气逼出体外。中医教你祛除体内的湿气,但你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做起。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摆脱体内浑浊厚重的湿气,重获清新。1招操可以缓解压力,激活身体器官的运作,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现代人用脑多,体力消耗少,在密闭的空调里长时间等待,很少出汗,所以身体调节湿度的能力变差。尝试跑步、散步、游泳、瑜伽、太极等任何“呼吸一点,出汗一点”的运动,有助于激活血液循环,增加水分代谢。第二招是清淡适度的饮食。胃肠系统与营养和水分代谢有关。最好的方法是适度均衡的饮食。酒、奶、肥肉、厚味等油性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胀、炎症。甜食和油炸品会使机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果蔬会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进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饪中加入葱和姜,以减少蔬菜的寒性。第三招,避免环境潮湿。另外,日常生活中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尤其是对湿气敏感的人,更要注意以下事项: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的水分会下降,地板潮湿,容易侵入体内,引起四肢疼痛。最好睡在离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2.雨天减少外出。3.不要穿湿衣服。4.取适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