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始冥想?

禅定的基础是戒,在守戒的基础上修行禅定,在禅定的基础上修行智慧。

建议练成志向,提高志向专注度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晰,要注意承诺;

第二,当吸气和呼气变得更加细微和缓慢时,可以专注于短呼吸和长呼吸;

第三,当吸气呼气变得更加细微缓慢时,可以聚焦全息;

第四,当呼吸变得很细的时候,如果什么都没有,可以专注于呼吸;

第五,当呼吸和光融为一体时,要专注于禅。

如果禅修者决定了入心的命运,就要按照佛陀教导的顺序修行。他应该:

所以萨图瓦阿萨萨蒂,萨图瓦帕萨萨蒂。?

“他只考虑收入,只考虑野心。”

这是第一步。也就是说,他应该只意识到接触点周围区域的进气和出气,而不应该是人工的,而应该注意自然的气息。

在能够简单感知呼吸的进出之后,我会继续专注。如果做不到,妄念往往会生起,心乱如麻。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有四种方法可以帮助冥想者解决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第一,较少的外部边缘

如果你想在冥想中少一些妄想,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外缘。放下不必要的干扰,该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放下;不要说太多,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考,尽量简单。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理事务、沟通、弘法、演讲,很难培养专注力。甚至学习教义也会妨碍冥想。为什么?生活太丰富了。人生丰富,外缘多;外缘多了,心就变得复杂了;复杂的心,妄想当然更多。心经常爬到不同的外缘,是没有办法培养专注力的。要使心平静,不受杂念,最好是能说、能听、能看、能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和觉知。

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正念,觉察自己的呼吸,理智行事,防止贪痴。如果一个人经常被贪婪和恶意所折磨,那么请他坐下,有没有可能让他的心快速平静?因此,在平时——走路、生活、坐着、躺着——尽量保持正念和觉知。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态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法律。

有些人打坐时很认真地修行,但一坐下睁开眼睛,就把业障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是这样,就算打坐能爬三尺,一般也会跌两尺。甚至有可能因为生活的放松,心灵的涣散,已经培养起来的专注力会丧失殆尽。正在培养的定力不能培养,不培养也不能培养。

不懂修行的人认为只有打坐才能修行,懂修行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打坐是打坐,但是你也可以边走边站边躺着打坐。懂得禅修的人,一生都会守护正念、觉知、觉知。只要你不在睡觉,不在做那些你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悟),什么时候就不能打坐?!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打坐只是换个姿势而已。平时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心智。坐下来怎么会有很多杂念?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你经典的方法。经过的地方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空地、走廊、树木等。,只要是安静,杂物少,无障碍的地方。可以选择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通行道路。先站在过道的一端,保持身体直立自然,用右手轻轻托住左手的背部或手腕,放在肚脐下,或用手拎着。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前方两米左右。把心放在行业上,保持呼吸,下定决心:“让我的心不要飘离过道的这一头!””然后迈步就走。走路时,不必走得太快或太慢,但速度要比平时走路时略慢。走路要自然,不要装模作样,不要刻意放慢脚步。走到街的尽头,然后转身慢慢往回走。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在半路上飘走了,你应该停下来,让自己的心回到职场,再继续走下去。不要养成边走边做白日梦的坏习惯。

不要忽略了静航的作用,它介于冥想和日常生活之间。走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禅定和正念有很大的帮助。佛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打坐的人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大家要多练习,慢慢习惯!

第三,让心平静。

练习自己想做的事情很简单,不要带着复杂的心去面对。如果你的心是单纯的,你面对的也是同样单纯的命运,你的心和命运是可以对应的;如果你用一颗复杂的心面对简单的命运,你能平静下来就很奇怪了,因为你的心和命运并不对应!

当你坐下来打坐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的心在躁动和妄想,不要强迫自己在这一刻专注于呼吸。你可以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样你就可以不再爬外缘,不再追忆过去,不再规划未来,回到当下,回到因缘。如果还是不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持佛法,或者修持慈悲,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快乐,准备工作。有了一颗柔软合适的心,觉察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头脑冷静,杂念少,坐下来就应该把心思直接放在职场上。刻意去安抚已经单纯的心,显然是多余的。

第四,计算利息

在禅定的过程中,如果还有很多妄想,纯道论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数息来克服。

计算利息的方法是:赚的时候知道收益,赚的时候知道利息,收益的最后在心里说“一”;然后,我知道我赚的时候的收益,我承诺的时候的收益,我在承诺的最后在脑子里说“二”...所以我默默说几句。

《纯道论》中提到,计利息时,数不能少于五,也不能超过十。如果数到五以下,由于空间狭小,内心会很容易烦躁。如果数到十以上,你的心很容易因为空间太大,时间太长而懈怠。所以在数数的时候,选择五到十中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比较合适。我们平时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圣道,要修八圣道。从一数到八时选择每次呼吸末的数字:进、出、一;进,出,二;进,出,三;进入、退出和四个;进入,退出和五;进、出、六;进入,退出和七;进,出,八。如果要选择在收益的最后算利息,也就是出、入、一;出去,进去,二...出去,进去,八。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可以提醒我们学习十种菩萨圆满的巴拉米。无论如何,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利息的时候,心要专注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方便,心不要专注在数字上。

如果你这样数你的兴趣,你的心还是会妄想,所以你要下定决心:“当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我的心不能飘走。”通过计算利息来设定一个时间段。如果从一数到八的兴趣需要一分钟,那么心就不会在这一分钟内飘走。这样的计数单位是一分钟,两个单位是两分钟,三个单位是三分钟...利用这种巧思,逐渐增加专注时间。

如果在数利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或者继续做梦,那就要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只要心飘走了,我一意识到就重新开始!”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现心已经飘走了,就不要继续数了,回到一!如果你继续数下去,你的心会变得对计算利息麻木。以后你可能会养成边数边做梦的坏习惯,这样算利息就不行了。所以,一旦你感觉在计算利息的过程中飘走了,就回到一个!一到八一定要保持内心的清净。

如果这个方法还是不行,可以用另一种更激烈的计息方法。这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就像一个农民一边量粮或倒豆,一边快速计算。怎么算?挣钱的时候可以数“11111”,高产的时候可以数“11111”;挣钱的时候数“22222”,承诺的时候数“22222”...所以数到八,这样你的心脏就没有机会停止跳动了。如果有空就胡思乱想,就用这个方法。

如果这个方法还是不行,还有第三种计算利息的方法:我们赚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我们多产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赚了就数“12345678”,有成效就数“12345678”...总之,不要让你的心有停止的机会。

阿比达摩认为,心是知道目标的活动,每个心都必须有它的目的地。如果思想闲置,它会抓住其他目标。我们使用这些计算利息的方法是为了让头脑平静下来,让它平静下来,让它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能成功地数出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然后在数完之后再启动第二个单元和第三个单元。你可以用这种方式持续专注呼吸大约15分钟,20分钟,甚至半小时。如果你心平气和,妄想症减少,就不用数你的呼吸了。为什么?因为计利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也是有技巧的,是专门用来治疗妄想的。妄想减少了,就可以在行业里活下去,喘口气。

如果你能持续专注于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因为心的持续专注,禅修者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变得更慢更细。因为身体安静了,心也会变得平静;当内心平静时,呼吸自然会变得缓慢。当呼吸变得缓慢时,经典中称之为“长气”。这时,你就可以进入《大智若愚》中提到的第二个阶段了:

“当我的收入很长时,我知道:‘我的收入很长。’

当我的职业生涯很长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职业生涯很长。’

当我的收入不足时,我知道:‘我的收入不足。’

当承诺短暂时,我知道:‘我有一个短暂的承诺。’"

在这个阶段,呼吸开始比平时慢,呼吸通过接触点的时间变长。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短,不是长短。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呼吸很长时,他只需要知道改变的收益和承诺,而不是说“进、出、长”。就这样,还是在鼻子对脑袋的接触点上,我们继续对自己的成绩保持清醒的认识。有时候你呼吸快了一点,或者时间短了一点,然后你才意识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短暂的。这样专注于呼吸,叫做“知气长短”。

如果你能继续像这样集中注意力,他可以更加关注“全息术”,这是《伟大心灵》中教授的第三阶段:

“他了解到:‘我会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他学到:“我会意识到我的整个身体,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这里的“身体”不是指身体的身体,而是指呼吸的身体。Sabbakàya就是全息术,也就是呼吸的全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我们可以着眼于呼吸的全过程,把收入分成初、中、末三个阶段,把志向分成初、中、末三个阶段,即呼吸的开始、中间、末。在收入的时候,他意识到收入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当他成功时,他意识到他成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禅修者继续专注于呼吸时,呼吸会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细。当他的呼吸变好时,他的心脏也应该变好。如果气息变得更稀薄,心并没有随之变得更稀薄,或者如果你用之前更厚实的心去体会微妙的气息,那么心和气息就不会对应。如果心率不对应,心脏就容易跑偏。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到。但是,如果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不经意,就很难看到,不是吗?要想看清楚,只有更加小心。同样,当呼吸变细时,心脏也要变细;只有心变细了,才能体会到呼吸的全过程和它的始、中、终。

就像看到一条蛇溜进一个树洞,你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同样,当我们的气息经过这个区域时,我们也要知道这是收入的开始、中间和结束;这是野心的开始,中间和结束。他还能默想“前中后,先中后”,对呼吸的全过程保持清醒的头脑,包括收入的全过程,野心的全过程。

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他在实践《伟大心灵》中提到的第三个阶段:

“他了解到:‘我会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他学到:“我会意识到我的整个身体,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如果能清楚地了解呼吸的全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没了,很快就找不到了。很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内心好像没有目标,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其实呼吸变细是好事,越细越好!然而,一些冥想者怀疑他是否没有呼吸。他不应该怀疑自己!《纯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种众生是不呼吸的:胎儿、潜水者、无念者、亡者、入第四禅者、色界无色界者、注定绝灭者。禅修者要反思:“你不属于这七种众生中的任何一种。所以,呼吸肯定是有的,只是你因为笨而注意不到罢了。”

这个时候,他不应该不耐烦,更不应该改变呼吸企图使之明显。他现在应该等着喘口气。换句话说,他不需要注意呼吸,他不需要注意气息,只需要知道“气息”。

什么是兴趣?如果这个阶段的禅修者能够把手指放在鼻子上,他将能够感觉到该区域仍然是温暖的,这证明气息还在。这就是“气息”。当然,这个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兴趣,并不是要求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成“享受”而不是“呼吸”,是因为“享受”这个词可以涵盖一个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所能体验到的“享受”的三个阶段,即出入之气、气息、气息。吸气和呼气的相位是动态的;呼吸阶段稍微安静一些,但仍有运动阶段;休息阶段是静止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会变得很细,细到连续,密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这种微观的兴趣可以称为“兴趣”,是静态的。在喘息的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安顿在人的这个区域,用“喘息”就好。他不需要去寻找气息,改变气息,甚至不需要去在乎他的收入和承诺,只要知道“喘息”就够了。这个阶段被称为微趣阶段,也就是《伟大心灵与经典》中提到的第四个阶段:

“他学会了:‘我会平静地走路,深呼吸。’

他学会了:‘我会平静地走下去,取得进步。’"

当然,佛教入心的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的。但是在实际的禅修过程中,还是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换句话说,这四个阶段对某些禅修者来说是不必要的。一些冥想者在意识到他们的成就后可能会呼吸缓慢。这时候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全息阶段,不需要经过长短休息阶段。一些冥想者可能会发现,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后,呼吸变得非常细微,甚至难以察觉。这时候他们就可以直接进入喘息阶段,而不用经历长短喘息和全息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