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有哪些随葬品?

马王堆汉墓中的随葬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令人眼花缭乱。

竹简是在东“侧箱”里发现的,叠放在重叠的漆器上,因为编织绳已经烂散了。

***312竹简,由细竹劈开而成,颜色为黄褐色,背面竹皮多为绿色。从绳子的残留痕迹来看,竹简写好后用细麻绳分成上下两段,形成一本书。

简牍上的文字是墨书,墨迹清晰,字体美观。每简字数最少两个字,最多25个字。

竹简上的文字大部分都能辨认出来,而且是随葬品清单,即所谓的“寄策”,共722件,其中一号墓312件,三号墓410件,都一一记录了随葬品的名称、数量和分类小计。马王堆是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一批。

一号墓调度图中所列的器物清单大致情况如下:九鼎、丁琪、三鼎、耳钉,以漆木为材料,各种汤料,竹仓上的肉食品,陶器中的酱酒,布袋中的粮食,以及漆木器皿、洗漱用品、丝绸衣服、乐器、扇子、席子和土木之物。

竹简没有提到尸体的衣服和相当数量的木俑。虽然墓中的内容与器物有些出入,但两者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根据竹简确定一些器物的名称。

三号墓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一号墓相同外,还有骑马、跳舞、童仆等陪侍,包括礼器、武器、乐器等,可与出土的木俑和墓室两壁的帛画相媲美。

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精美的彩绘丝绸画。绢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画,因画在丝绸上而得名。丝绸是一种白色的丝绸织物,古人常用笔墨和色彩在上面描绘人物、动物、鸟类、神和动物。

马王堆汉墓共发现五幅帛画,其中一号墓一幅,三号墓四幅..这些丝绸画是画出来的,保存得很好。大多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一号墓帛画呈T型。它的画面完整,形象清晰,从上到下描绘了天上、地上、地下的场景。

天体部分画在顶部最宽的地方。右上角是一轮红日,太阳中有太阳,阳光下的芙蓉树中有八个太阳;左上角是一弯新月。月亮上有癞蛤蟆和玉兔,月亮下画着嫦娥。

在太阳和月亮之间,坐着一个人头蛇身的皇帝,一条长长的红尾巴环绕着他。天上有天门,有守门的。此外,龙、神鸟和珍奇动物相映成趣,显示了天道的威严和神圣。

人体部分以玉为界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墓主人拄着拐杖,面朝西,前面有小官迎接,后面有侍从护送,很有神韵。

大地之下有一个赤裸的巨人,大概是大地之神,双手高举一个白色的平台,象征大地。在古人俗称黄土地的平台下,巨人踩着鲸鱼,腿下有蛇,让人感觉阴森黑暗。

整个画面,从下到上,展现了地下和天上的各种景色,有的来自传奇故事,有的来自各种社会生活,有的来自人脑中的各种想象。

三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在大小、形状和内容上都与一号墓相似..这两幅帛画有条不紊地展现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大量取自古代神话的意象和根据现实描绘的人和事,构成了天地人沟通的境界。

出土前,帛画被放置在两座墓葬的棺椁板上,是丧葬仪式中用来表示招魂和引导后埋葬的旗帜,也称为“非服”,所以其主题是灵魂升天。画中的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日月当空,欢快的音乐响起。龙、豹、飞鸟和翡翠都是好运和保护的象征。

三号墓墓室西墙的一幅帛画,长2.12米,宽0.94米,描绘了一幅盛大的车马礼仪场面。

左上方有两排人影,簇拥着头戴皇冠、身穿长袍、手持宝剑的文武百官,向前行进,队列前方有一个五层楼高的平台。左下方是一个100多人的方阵,方阵中是一个敲锣打鼓的乐队。

右上有四排车马,右下有14多排车马。画中的人物、车马都面向墓主人的方向。

有人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誓社和农耕圣地的景象,也有人根据画中多为士兵和战车的事实,认为它描绘的是墓主人检阅的礼仪仪式。

三号墓的另一幅帛画是导游图。红、蓝、棕、黑等颜色描绘做健身运动的男女,四排44人。

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穿着短裙短裤,有的一丝不挂。

运动种类包括拉伸、屈膝、转身和跳跃,以及使用棍棒、沙袋和球类运动的器械运动,以及模仿熊、鹤和鸟等各种动物姿势的运动。

根据人物的动作和旁边的题字可以知道这是一幅关于体育运动的画,取名为“引导图”。

马王堆汉墓随葬品中有200多种纺织品和服装。它包括了汉代的大部分丝绸品种,如平纹绸、绉绸和纱、平纹苏罗和花织、斜纹织绮、锦缎和圈圈锦、口袋织挂毯和彩印纱,以及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粗细麻。

在三号墓东厢的长方形漆盒中发现了大量的帛书,这些帛书是唯一能与千年女尸相提并论的。帛书又称帛书,以白色丝绸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28种,1.2万字,损毁严重。

一般帛书都是从右端水平展开帛书。有的先用墨汁或朱砂画上下柱,再用朱砂画直格,为后人所作“朱砂柱”。帛书有长有短。短的,只写一本书或者在一张绢上画一幅画;龙,写完一本书或画完一幅画,不要剪,而是另起一行,再写或画另一幅画。

帛书有不同的样式,有的在第一行的上方标上一个黑色的小方块,表示书从这里开始;其他的没有画线开头的标记。有的书通篇抄袭,不分章节;有的用墨点标注章节;有人提到了新的篇章。大多数帛书都没有书名。标题一般写在文章末尾,记录字数。

自秦朝统一文字后,规定小篆为国标字体,隶书也规定为日常用字,风靡全国。

整本帛书上的文字代表了这一时期字体的全貌。除了字体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的借字和简化字,这进一步说明秦统一全国文字之后,汉字在西汉初期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据初步整理,马王堆三号墓帛书有20多种,约654.38+0.2万字。从这些帛书的内容来看,流传下来的只有少数,大部分失传已久。书中内容主要是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相当一部分是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各种杂书。

据《汉书》?根据志的分类,马王堆汉墓帛书分为《周易》、《伤逝图》、《春秋故事》和《战国书信》六大类。

有老子一书,老子一书,九主图,黄帝书。其中A、B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书。

《刑事道德》有甲、乙、丙三种艺术书籍。

数学艺术包括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旅游占、木人占、左夫、神图、筑城图、园眠图、香马经。其中,《五行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文献。

有52种疾病的处方,胎生图,养生图,杂方和指导图,其中52种疾病的处方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学书籍。

另外还有三张地图: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市图。

同时,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琴、钹、笛、瑟、钹等五种乐器。此外,木俑上还附有三种模型乐器:铃、箐、朱。此外,三号墓平面图中还记载了许多歌、舞、乐器的名称,如楚歌者、河间舞者、郑舞者、剑鼓、大鼓、钟卿、郑伊瑟、河间瑟等。

由此,一方面可以了解蚩尤家族的奢华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对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了解。

其中黑漆班卓琴有25根弦,是一种木质弦乐器。它的脸是拱形的,中间是空的,下面嵌着底板。头尾黑漆,其余为轻元素。

底板两端各有一个首岳和一个尾岳。守约,右有25个和弦孔;尾部有三尾曰,即内、中、外曰。内外岳左侧有9个弦孔,中尾岳左侧有7个弦孔。末端用细绳绑着四根木梁,梁端用银制作,饰有漩涡图案。

弦由四股左旋捻合的丝线制成,中岳上的弦较粗,内外岳上的弦较细。每根弦下都有拱形木柱。

另一种是黑漆七弦琴,是一种木质弦乐器。涂满黑漆,头宽尾窄,圆脸平底,可分。面板的木头比较软,像泡桐,底板的木头比较硬。面部底部有一个T型凹槽,共同组成一个* * *发声盒。

马王堆一号墓有184件漆器,三号墓有316件,加在一起正好是500件。这是中国首次出土大量漆器。

漆器种类繁多,有盛食的鼎、盘、盘;有盛酒或肉汤的铃铛、锅碗瓢盆;有耳杯,也有用来喝水或喝汤的杯子;有舀食物的勺子和刀子;有洗漱用的盆、卡、马克杯;有放餐具的平板和桌子;放各种梳理、化妆用具的箱子很多;有娱乐工具;有屏风、柜台等日用品和陈设;还有专门挂武器的武器架。

漆器造型有20多种,其中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是汉代漆器的杰作。

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数是夹胎。装饰图案多以红色、黑色和灰绿色绘制。图案以几何图案为主,龙凤图案、草纹为辅。

有的漆书上有“家后”、“邢俊酒”、“邢俊石”等字样,有的则标明容器容量。说明这些乐器是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它们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光亮如新。

最精致的造型是耳杯盒和圆形骨灰盒。一个耳杯盒是椭圆形的,两边有半圆形的把手。六个小耳杯放在盒子里,一个沿着耳杯。

两个圆形骨灰盒,一个双层,一个单层,表面绘有红色或金银图案,出土时均用绣袋包裹。九个不同形状的小颜料盒嵌在双层骨灰盒的下层。

在众多漆器中,有一件云纹漆鼎格外耀眼。这个漆制三脚架是椭圆形的,有一个球形的盖子,上面有三个橙色的环形按钮。盖子和鼎身套有四合扣,腹部凸起,底部略呈环形。风琴的口上附有两只直耳朵和三只蹄形的脚。

三脚架表面刷黑漆,内部刷红漆。嘴的边缘有一个菱形图案。盖与体绘有由红色和灰绿色涡纹与方形连续线组成的几何云纹。脚画粉条,耳画云纹。鼎底手书“二门”二字,足见此器之容。

马王堆汉墓随葬的土稗有48块,大部分在西厢、东厢和南厢。

竹仓房是一个长方形的竹盒,由上盖和底盒组成。用人字纹编织,周围用竹片加固,再用藤条包裹。竹稗对于丝绸服装来说比较大。所有的竹稗子都用染色的绳子包裹着,上面有泥封和木签。

根据仓廪中的遗物和木牌上的记载,仓廪中的随葬品大致可以分为丝绸、食物、药材、明器等。

有六个丝织品的谷仓,其中两个是衣服,两个是钮扣,两个装满香囊、鞋子和丝织品碎片;稗草中随葬品以食物为主,达37稗草;有一种草药,如木贼,胡椒,肉桂等。有4件随葬品,包括一袋泥珠、8件木象牙、13件木犀角和23件木匕。

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一些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木俑。其中一号墓100余件,三号墓30余件,分东、南、北三厢大型木俑和中棺与内棺缝隙小型木俑两种。

小木俑,除了三件用丝麻衣服外,都是用小树枝做的,用墨汁涂色,用麻绳编成两组。大木俑分为俑和坐俑。

大木俑有的盛装,有的彩绘,服饰、发髻略有不同。大木俑的衣服是长袍、绣袍、泥银绘袍,袖子用细竹条撑着。

绘画系统首先在木材上雕刻出服装的轮廓,然后用红黑两色绘制出绣袍和菱袍的装饰图案。

马王堆出土的木俑大多是用来装肉、粮、果、香料的竹棚,制作精美,栩栩如生。

在各种木俑中,女性木俑最为引人注目。一号汉墓中有一个女舞蹈俑。

小雕像的腿微微弯曲,好像在跳舞。舞动的身影优雅而富有曲线美;舞蹈轻盈动感;勇敢地用袖子跳舞,它有一个美丽的形状。制作木制小雕像的艺术家似乎赋予了跳舞的小雕像以生命,让她在人们面前唱歌跳舞。

一号汉墓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宋跪坐俑。脸型饱满,高鼻梁,丹凤眼。她精心打扮,脸上涂着白粉,细长的眉毛,嘴唇上涂着口红。清秀的脸上,有一丝淡淡的微笑。

在众多的木俑中,有一组木俑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由五名音乐家组成。其中两个乐手站在地上,手里拿着乐器在演奏,另外三个乐手跪在地上,用来演奏的乐器放在地上,放在面前。

在乐队的另一边,摆放着小雕像、漆器、屏风、手杖、绣花枕头、香囊、棺材和装满食物的漆盒。这样的搭配和设置,应该是模拟了墓主生前唱歌、跳舞、宴饮的场景。

马王堆汉墓中的其他随葬品包括:

十二音律管,一套12,出东箱北。不同长度的竹子插在一个绣花包里。在管的下端,有一个墨水簿,上面写着黄忠、鲁大、钟璐、林忠、吴社和仲英等音乐名字。

铜镜,一件,放在一个圆盒子里,有一个红色的丝绸镜盖。和弦钮,地纹是粗涡纹,主纹是平纹。

竹扇,两件,大扇在西箱,小扇在北箱。扇面呈梯形,织工精细,有花纹,边缘和手柄用丝织品缝制。

四个万席,其中两个保存最好的,在西箱竹稗上,席边都是用黄绢缝制的。

竹烟笼,两件,在北盒,竹织笼身,上小下大,截锥形,裹丝。

竹篮,44个,在西包厢的下层。竹条,两耳一盖,大小差不多。竹篮里装满了用麻绳穿起来的泥“半两”钱。

西部的麻袋里、竹篓上有很多粮食种子。可以识别的有水稻、小麦、谷子、大麻籽、油菜籽。